杂志汇绿色中国

荒山披绿装 林农展笑颜

作者:文|摄 本刊记者 刘倩玮
位于中国西南腹地的贵州,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这里的山遍布四处,岩溶地貌发育典型,是全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类型最多、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份。

5月15日至18日,本刊记者参加国家林业局组织的“2017天保记者行”走进贵州采访发现,贵州昔日荒秃的石头山已披上了绿色新衣,石头缝中长出的刺梨花开得正艳,枇杷、茶叶、脐橙等各种绿色财富等待着人们采摘。

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实施让贵州曾经白花花的石头山变成了郁郁葱葱的青山,更变成了带富山里人的金山银山。

谱好生态曲 石山变青山

初夏时节,漫步在贵定县甘溪国有林场中,香樟树、梓木树等各色树种林立两旁,各色小花散发出的淡淡清香伴着新鲜的空气飘入鼻中,沁人心脾。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这里栽下的桂花树也茁壮成长着,见证着贵州人民在石头旮旯中种下了一片片绿色。

天保工程实施后,贵州省白花花的石头山变成了绿水青山贵州省的天保工程自1998年开展试点,2000年正式实施,到今年已经实施19年。贵州省天保中心主任黄以黔介绍,2000-2010年为一期工程,2011-2020年为二期工程。工程实施范围包括长江流域涉及的8个市州,共70县(市、区)的行政区域,国土面积13.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17.6万平方公里的四分之三。

据了解,贵州天保一期工程投资31.47亿元,全面停止了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关闭了以天然林为原料的木材加工厂,累计减少商品材消耗509万立方米,有效管护森林面积8469万亩,完成公益林建设1371.7万亩,建设种苗基地68个。

天保工程二期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至2016年底,已经投入48.71亿元(含地方配套),并继续全面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完成公益林建设140万亩,实施国有中幼林抚育96.6万亩。

“贵州的地貌特殊,开门见山,闭门见山,千重山,万重山,山山相连。要想在喀斯特地貌上造林,把石山变青山,十分困难,我们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黔南州政府副州长黎燕萍感慨道。

国家林业局天然林保护办公室信息处处长刘跃辉告诉记者,贵州省在天保工程实施前,面临着植被破坏、石漠化严重、经济窘迫等多种困境。“当时整个贵州,树木越来越少,成材的树木基本上都砍光了,到后来连中幼林都开始砍。由于过度砍伐,没了树木的庇佑,水土流失、石漠化日益严重。森林植被的破坏,不仅让土地变得贫瘠破碎,更带来了贫穷。”

为了扭转“越砍越穷”的局面,打赢“治石造林”攻坚战,贵州人民发挥出“敢想、敢闯、敢干”的贵州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通过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调减木材产量、开展公益林建设、落实森林资源管护等措施,厚植生态基础,森林资源总量持续增加,贵州的石山渐渐变成了青山。

《贵州省天然林保护工程(二期)中期评价报告(2011-2015)》称,用2015年贵州省林地变更数据与“贵州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二期实施方案”采用的2011年调查数据相比较,结果显示,天保工程区有林地和灌木林地面积分别增加499.35万亩和369.45万亩,疏林地和宜林地面积分别减少78万亩和613.05万亩,未成林造林地和其它用地面积分别减少147.45万亩和33.3万亩;森林覆盖率(加灌木林)从2011年的45.02 %增加到2015年的51.27 %,净增6.25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25个百分点,增幅达13.88%。贵州省贵定县云雾镇的茶农正在山上采茶

各项计算结果显示,贵州天保工程区年固碳3355.18万吨,释放氧气 8982.35 万吨。 涵 养水源1821091.9万立米,价值为2185310.3万元;森林年固土量为9467.64万吨,折合价值557238.56万元。

与此同时,生物多样性也得到有效保护,贵州省特有的国家Ⅰ级保护动物黔金丝猴从实施前的约750只增加到850只左右,黑叶猴从730只左右增加到950只左右,分别增长13%和30%;珙桐、银杉等国家Ⅰ级保护植物种群数量有所增加,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这一组组数据彰显出了贵州对绿色的渴望,也为贵州林业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唱响财富歌 青山成金山

位于黔南州龙里县谷脚镇东北部的茶香村,粉红色的刺梨花在山野间尽情绽放,五颜六色的小楼错落有致。看着眼前的美景,很难想象这里曾是贵州省远近闻名的二级贫困村。

“山高水浅石旮旯,红苕洋芋包谷粑,要想吃顿白米饭,除非坐月生娃娃。”2000年以前,茶香村主要以种植玉米、洋芋等农作物为主要粮食,靠砍树卖木材来增加收入,人均年收入不到400元。“以前我们基本上都是住在茅草遮盖的土房里,种地收成全靠天,全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温饱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龙里县茶香有机刺梨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燕启富对当时贫苦潦倒的生活记忆犹新。

天保工程实施后,贵州省农学院的专家在茶香村开展刺梨品种选育试验,村民们不相信这个漫山遍野又酸又涩的东西能卖出钱来。只有一个人认为,这东西指不定哪天真能成为城里人的稀罕物。他叫顾尚俊,是茶香村第一个种植刺梨的村民。两年后,他的120亩刺梨丰收了,换成了白花花的钞票,成了茶香村的“首富”。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顾尚俊的成功在当时穷的叮当响的茶香村引起了很大的震动,种植刺梨的“蝴蝶效应”慢慢显现。村民从最初的不敢种、不愿种慢慢向户户种、规模种转变。

短短几年,全村的开荒地和大部分包产地都变成了刺梨园,小小刺梨让茶香村从贫困的泥沼中崛起为全县刺梨产业示范村,也让村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多年前,燕启富在贵阳做水果批发生意时,偶然发现刺梨果脯产业这一商机,便毅然放弃了每月有4000元收入的水果批发生意,回乡创业,搞刺梨果脯加工,并于 2010年接管了龙里县茶香有机刺梨专业合作社。如今,燕启富所在合作社的会员已由最开始的17人发展到了现在的63人,种植面积也由最初的12.9亩扩大到了目前的63亩,刺梨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带动了周边14个乡镇农户种植刺梨。

作为茶香村发展刺梨产业效益最好的典型代表,燕启富看着开满刺梨花的山野,乐呵呵地说:“我们这的刺梨产量大,需求量也大,每年好多的种苗和刺梨需求订单都完不成呢。去年分红的时候,社员人均能拿到12.3万元,多的甚至能分到60万元。”

茶香村烂塘组组长李明权的刺梨种植技术被村民公认为最好,每年的刺梨采收季节,李明权一家就开始繁忙起来。除了卖刺梨果,还自己加工刺梨干、刺梨酒,开起了农家乐,再加上卖苗的收入,每年能有20多万元进账。而这样的收入水平,在茶香村比比皆是。

“现在茶香村家家户户都住上了楼房,有的还在龙里县城、贵阳市区买了商品房,开上了汽车,村民们都朝着小康奔去呢。”龙里县林业局副局长高贵龙高兴地说。

同样通过种好“摇钱树”,把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还有黔南州荔波县朝阳镇八烂村。5月16日,记者走进荔波县朝阳镇八烂村,放眼望去,数千亩的枇杷树遍布山野,黄灿灿的枇杷果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着淡淡的金光,山风吹过,阵阵果香袭来,十分诱人。

“旺季的时候我们一天可以卖掉三、四千箱,为了把最新鲜的枇杷提供给各地的客人,需要我们不停地采摘和包装,经常是卖着卖着就没货了,客人们都要排队等着。”荔波县弘信土枇杷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肖连坤自豪地说。

这个被称作“枇杷大王”的肖连坤,在荔波乃至贵州水果种植业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2009年,为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肖连坤发起成立了荔波县弘信土枇杷专业合作社,通过推行“合作社+社员+基地+市场”的经营模式,实行统一技术、统一肥料、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实现了合作社得发展,村民得实惠的双赢目标。

“群众得利益,是我最大的心愿。”这是肖连坤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目前,荔波县弘信土枇杷专业合作社建有10000多平方米的水果集散地,社员达到327人,2016年社员户均收入在5万元以上。“合作社计划到2020年社员增至600人以上,枇杷种植面积扩大到3万余亩,建立统一苗木供种基地,带动发展种植枇杷的农户2000户以上,力争使荔波县的枇杷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以上。”肖连坤说。

国家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后,黔南州各工程县(市)通过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项目建设,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刺梨、茶叶、特色经果林、花卉苗木、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后续产业,工程区特色经果林面积达250余万亩,其中:刺梨种植面积50余万亩,茶叶种植面积100余万亩,其他经果林100余万亩。2016年,工程区林业总产值达125.54亿元,林区群众人均来自林业的收入占总收入的40%左右。

贵州省荔波县朝阳镇八烂村弘信土枇杷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肖连坤向记者介绍当地枇杷产业发展情况

贵州省黔南州龙里县谷脚镇茶香村的刺梨花开得正艳

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贵州省贵定县国有甘溪林场栽下的桂花树茁壮成长着,见证着贵州人民在石头旮旯中种下了一片片绿色。天保工程实施以来,贵州省许多地区仍靠山吃山,但景象却大有不同。从前以砍伐林木增加收入的山里人放下了砍刀,在曾经荒芜的山石间种上了一棵棵刺梨、枇杷、桃子等“致富树”,谱写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篇章。

“我们一直重视林业产业的提值升级,要让老百姓种有收入的树,要做特、精、有品牌的产业。我们的目标是确保到2020年全州林业产值达到350亿元以上、农民人均拥有2亩以上优质高效特色经果林、农民人均来自林业的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黎燕萍斗志昂然地对记者说。

平衡责与利 舞出新精彩

在黎平县天保工程二期现场,黎平县高屯镇八舟村五组护林员吴瑞正巡护着这片山林,“我每天都要出勤,工作时间大概是五到八小时,基本上三天能巡查完一遍。”吴瑞告诉记者,他的管护范围是仙人岩至红军桥,共5822亩。

黄以黔介绍,2011年至2015年,贵州省天保工程(二期)共年均聘请护林员14580人,人均年管护森林面积4656.4亩,森林管护责任落实率都在100%以上。

而在黎平县天保工程二期的中潮片区,记者看到了另一群被称作林管员的林业工作者,吴锡攀就是其中的一员。

“天保工程一期时,我是护林员,如今十多年过去了,我当上了林管员,天保工程二期也接近尾声。”脚踩胶鞋,身着迷彩服的吴锡攀说,作为林管员,他的职责是检查监督护林员履行职责,督促林木所有者或经营者落实森林保护责任,协助执法机构调查各种毁林案件和制止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以及宣传林业法规和相关林业政策,管护好承包片区的林业碑牌和相关设施。

“目前贵州省护林员人数日益增多,其巡护的好坏还是需要监督的。”黄以黔说,“天保工程实施以来,贵州省积极探索和创新森林管护队伍的管理模式,林管员就是贵州省的首创。”

贵州省能化石山为青山,并守住这片绿色,离不开这些守护绿色的人。但作为全国贫困面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如何化解保护森林资源和生产发展、生活需求之间的矛盾,实现责与利双赢的局面,是贵州省面临的又一难题。为了寻求解决之道,贵州省正在奋力地探索中。

吴瑞在当上护林员之前,主要靠种地养活一家五口人,生活十分贫困,现在他每月不仅能拿800元的护林工资,还可以利用空余的时间打工来增加收入。“自从去年我成为护林员后,家里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我也越干越有奔头。”吴瑞黝黑的脸上绽放出了灿烂的 笑容。

据了解,2016年,黔东南州已选聘6628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作为生态护林员,黔南州也通过设立生态护林员,帮助了0.72万户2.8万余人精准脱贫。

贵州省黎平县高屯镇八舟村五组护林员吴瑞向记者诉说着成为护林员的喜悦黄以黔告诉记者,天保二期工程实施期间,通过每年提供的森林管护岗位,为贵州省工程区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统计结果表明,天保二期工程实施以来,平均每年提供的森林管护岗位达14780个,直接增加了参与者的家庭经济收入。

“通过林业生态产业发展,黔南州到2018年可带动约5万户贫困户20余万人脱贫,通过生态补偿资金兑现,助推6.8万户24.5万贫困人口脱贫。”黔南州林业局副局长向其红说,“林业兴,生态美,百姓富是林业工作的目标,我们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要完美地平衡‘保生态’与‘促发展’二者的关系并不容易,生态扶贫任务艰巨。”

黎燕萍告诉记者,到2016年底,黔南州还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3.9万人,这些贫困人口大多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贫困面广、程度深,是多年扶贫攻坚未啃下的硬骨头,这些地区山高坡陡、土壤瘠薄、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他们的主要生产资料是山,其他扶贫措施难以覆盖。此外,产业还不发达,结构还不合理,区域特色优势还未显现,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中的贡献率还不高。

为推进“生态补偿脱贫,富穷山破穷局”,自“八七扶贫攻坚”开始,按照国务院扶贫办部署,国家林业局主抓黔桂九万大山地区19个县的定点扶贫。2015年8月,定点扶贫对象调整为贵州荔波县、独山县,广西罗城县、龙胜县等4个县。

在定点帮扶期间,贵州省结合当地实际,全面开展了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开发,走出了一条靠山养山、养山兴山、兴山致富的林业扶贫开发之路,初步形成了以经济林为龙头驱动的主导产业基本格局,逐渐破解了群众坐拥绿色银行而饱受贫穷之苦的难题,贫困人口逐年减少,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据统计,2001-2015 年 的 15年间,黔桂九万大山地区19个县GDP由115亿元增加到729亿元,林业产值由10亿元增加到24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277元增加到6113元,森林覆盖率由59%增加到69.4%。到2015年底,4个定点县的贫困人口由2010年的57.6万人减少到18.6万人。

五月,绿染云贵高原,一坡坡一丘丘的油茶林层层叠叠地分布在黎平县高屯花果山油茶示范基地,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面对如此美景,黎平县高屯镇绞便村油茶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徐绍勇却发着愁,“我们目前发展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不足,缺乏发展资金让我们无法建自己的加工场,进一步提高油茶的加工能力,生态旅游也很难形成规模。”

对此,黄以黔也坦言,在脱贫攻坚的整个战役中,生态扶贫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多年来,生态建设工程项目投资一直是补助形式,加上地方财政困难,单位面积投资长期偏低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工程项目资金只够造林费用。如退耕还林工程结合产业打造助推精准脱贫,种苗和造林费只有300元/亩,种植优质经果林仅够种苗费,缺乏后期抚育管护资金。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李树铭表示,国家林业局当前及今后将重点发展林下经济、木本油料、竹藤花卉、森林药材、森林食品、特色经济林、森林旅游康养和沙产业等富民产业,形成林业产业体系,推动“输血扶持型”单项流动向“造血发展型”转变,形成良性循环,促进林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

“我们正积极争取提高天然林管护、造林、森林抚育补贴标准,完善中央财政林业补贴政策。积极探索建立林业财政补贴动态调整和分级补偿机制。”李树铭在“2017天保记者行”出发前对记者说。

贵州省荔波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美景

 

荒山披绿装 林农展笑颜

“一带一路”为中国林业发展带来机遇

老百姓的事,能不急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