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4日至15日,世界瞩目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习近平主席出席了开幕式,主持领导人圆桌峰会。28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论坛。
这是“一带一路”提出3年多来最高规格的论坛活动,是2017年中国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对推动国际和地区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明确提出“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严格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共建绿色丝绸之路”。
北京林业大学校长宋维明教授强调,林业发展是共建绿色“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带一路”倡仪的基础性支撑保障。充分认识林业在其中的位置,探索林业行业参与实施的切入点和实现路径,是未来林业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林业教育和科研工作者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中国林业发展的难得机遇
“一带一路”给中国林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新机遇。
宋维明说,相对而言,“一带一路”国家的人类开发利用活动密集、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林业资源开发和林产品消费水平多样化,林业生产和消费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这都为林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其理由之一是,沿线国家的林业产业关联度高,经贸合作潜力巨大。他指出,“一带一路”沿线的森林资源较为丰富,林业产业发展需求旺盛。据统计,有25个国家的森林覆被率高于25%。我国是世界林产品生产和贸易大国,也是全球林产品贸易链中举足轻重的一环。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国的森林资源储备充足,对林业产业有旺盛需求。目前,我国已在俄罗斯、缅甸、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家设立境外林业企业,通过林业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输出我国劳动力密集型林业产业或资本密集型林业产业的劳动力密集区段,有助于国内木材加工、林业机械制造等优质产能向外转移,推动我国林业产业转型升级,带动沿线国家林业产业发展。丝绸之路创新联盟成立宋维明说,沿线国家的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生态保护的需求巨大。生态保护在“一带一路”中具有基础性地位,需要各国持续加强合作。沿线国家的国土面积虽不足全球的40%,人口却占世界的70%,人口密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一半以上。水资源量只有全球的35.7%,年水资源开采量却占世界的66.5%;排放了超过全球55%的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这些地区有39.1%的哺乳类、32.2%的鸟类、28.9%的鱼类和27.8%的高等植物受到威胁,人均生态足迹已经超出其生态承载力的80%。不少国家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区域,面临土地荒漠化等土地退化的威胁,属于国际上荒漠化防治的重点区域。
我国林业在生态建设和保护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此,宋维明颇为自豪。据他介绍,我国启动了天然林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建设、退耕还林等16项重点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这些生态保护和建设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特别是防沙治沙世界领先。我国将与沿线国家在生态治理领域深入开展技术援助、示范基地或项目的合作。这为我国林业生态保护事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据他分析,沿线国家提高林业技术的要求迫切,林业科技合作空间广阔。截至“十二五”末,我国与46个国家签署81份林业双边合作协议。与泰国、马来西亚、越南、老挝、柬埔寨等东盟国家在热带珍贵树种高效培育、经济树种良种选育与加工利用、制浆造纸、竹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交流;在金砖国家中,与印度和南非签订机构间林业科技合作协议,与巴西合作执行竹产业发展项目,与俄罗斯林业机构互访交流。中国森林认证体系与森林认证体系认可计划实现互认,为我国林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取得了“绿色通行证”,提高了我国在林业国际标准领域的话语权。
近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林业科技合作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推进,合作的内容从单一的林木育种,拓展到森林经营、木材加工等生产技术领域、荒漠化防治等生态建设领域以及林产品精加工、林业遥感监测等高新技术领域。我国积极提供科技援助,如向巴西输出竹子培育、加工和竹林产业化技术,向马尔代夫提供病虫害防控技术,向印度尼西亚提供森林资源合作监测技术等。宋维明说,在“一带一路”中我国能为实现林业的共同发展,促进全球生态安全、木材安全和粮食安全做出新的贡献。
作为林业大学的校长,宋维明对林业高等教育的发展充满信心。他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水平迥异,林业高等教育走出去也有了难得的机遇。
他说,沿线国家林业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差异化发展态势明显。林业教育合作需求互补性强、空间广阔。俄罗斯、东盟地区和中东欧国家的林业高校实力相对较强,而西亚、南亚、中亚地区的林业教育资源相对缺乏,对林业高层次人才和技术的需求强烈。
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我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林业高等教育体系,林业院校的整体质量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数据表明,2011至2015年,涉林高校、科研院所共培养涉林专业本科生19万人、研究生3.7万人、高职学生13.9万人。多所涉林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植物与动物科学等领域的SCI论文数量进入ESI前1%排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两所大学进入QS大学农学、林学学科世界前150名,且排名逐年提升。他说,我国林业院校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具备了推动“一带一路”林业教育合作的条件。
任何机遇都不可能是一目了然和唾手可得的。他认为,要认真研究相关要素的性质,把握内在的发展规律,找准实施的切入点,科学把握实施的重点,才有可能占据实施的高地。
科学布局林业国际投资与贸易
面对机遇,中国林业发展应该大有作为。
宋维明强调,要以国际合作为抓手,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林业产业互联互通,促进生态治理,共建区域生态安全屏障。这是我国林业在“一带一路”中发展的核心和重点。
他认为,要科学布局林业国际投资与贸易,为林业产业转型提供动力。
林业对外投资和林产品贸易是我国林业产业转型发展的新动力和新增长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巨大的林业市场潜力,我国主要林产品出口前15位国家中,有8个属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他说,这些国家购买力水平较高,加之基础建设投资的强大潜力,势必为我国林产品出口贸易发展提供新的需求。
推动林业对外投资由资源获取型转变为生产加工型。他告诉我们,中国林业企业在19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近32亿美元,设立了589家企业。其中俄罗斯和东盟国家为主要投资国。从投资结构来看,以森林采伐和木材初加工为主。391家企业从事森林采伐、原木、锯材等木材初加工,占境外林业企业总数66.4%,从事技术研发和转让的企业比例不足1%。
他认为,林业对外投资需要转型拓展。企业投资应逐步从直接投资购买或租赁森林资源向收并购、合资合作、资本运作、战略联盟、股权置换等多种合作方式转变,由单一采伐及粗加工向采伐、精深加工、物流、贸易一体化转变,不断推动林业对外投资的升级。
他指出,要支持中小型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形成集团优势。近年来,一批有实力的民营企业,为拓展发展空间,通过购买、租赁森林资源等形式开展境外林业投资合作,成为境外林业投资合作的主体。截至2014年底,实际发生境外林业投资合作采伐加工及相关国际贸易类的中方企业167家,民营企业(含国有参股)占97%。鉴于单个民营企业体量小、整体竞争影响力不强等实际,应加大产业政策倾斜,鼓励民营企业采取产业链集群、优势互补集群等方式形成利益共同体,抱团出海,形成规模效益。
他建议,要积极开展林业服务贸易,把握区域规则的主导权和话语权。这需要主动引领新的林产品贸易标准和规则,特别是输出中国森林认证体系、制定联合性木材合法性认证,主导未来林产品贸易发展。
以森林认证体系为例,截至2016年,全球共有4.62亿公顷森林面积通过森林管理委员会(FSC)和森林认证体系认可计划(PEFC)认证,占全球森林面积的11%。以“森林认证”为代表的环境议题对林产品国际贸易政策走向的影响逐步凸显。但FSC等西方国家主导的森林认证体系“不妥协、不调整”的特点和单一标准,无法适应“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多样化的国情、林情特征。相比而言,我国主导的森林认证体系(CFCC),具备框架特征,已经与PEFC认证体系实现互认,更符合沿线各国的实际。我们要顺势而为,加快CFCC认证体系的国际化进程。积极与马来西亚等已有森林认证体系国家进行互认对接,同时主动向俄罗斯、老挝、柬埔寨等未进行认证但具有丰富森林资源的国家推广认证体系。
构建沿线国家绿色生态安全格局
宋维明说,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扩大支撑“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和生态空间,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共同目标。要强化生态系统治理合力,构建沿线国家绿色生态安全格局。
他认为,我国要发挥大国的担当责任,以森林、湿地、荒漠陆地生态系统为主体,加强国际合作,推动生态系统治理,合力构建“一带一路”生态安全格局。他说,要注重国内重点区域与“一带一路”国家相关和相似区域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与实践的衔接和沟通。在这方面,我们有许多工作要做。要摸清“一带一路”沿线生态资源本底特征,进行生态环境系统风险评估,分析可能产生的区域性生态环境问题。在此基础上,与沿线国家,特别是与我国接壤的国家和地区,结合“十三五”林业发展规划确立的国土绿化行动等9 项林业重大工程,以建设丝绸之路生态防护带、北方防沙带、沿海防护减灾带等为重点,扩大森林、湿地、沙区植被、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等生态空间,构建绿色生态走廊。突出抓好干旱和半干旱环境森林培育、多功能经营及植被恢复与管理,自然保护区和国际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保护管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综合治理等重点。
他强调,要推动生态保护区域一体化。坚持共建共享理念,积极谋划一批各方共同参与、共同收益的重大生态工程。在“三北”防护林带、南方沿海防护林带基础上,打造西部绿色长城。以我国西部9省市和中亚西亚东欧为基础纽带,尽快构建包括我国中西部、西南部在内,延伸到中亚、南亚、西亚及东欧的绿色生态安全屏障。
创新驱动林业科技教育合作
“要积极开展创新驱动,多层次、多维度推进林业科技教育合作。”宋维明说,“一带一路”倡议为我国林业科技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要聚焦关键领域,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林业科技教育合作新模式,为“一带一路”绿色生态战略实施提供科技和教育的支撑服务。
在强化沿线国家林业科技合作中,他认为,要坚持以项目、平台为载体,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生态特点,突出区域性合作的主体地位,明确科技优先合作领域;要成立区域合作研究中心、联合研究机构、技术转移中心,开展跨国合作研究;推进与蒙古、中亚、西亚、北非等国开展荒漠化防治合作,加强与南亚国家共建竹藤资源开发利用合作,联手俄罗斯等国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完善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网络体系,共建生态保护与恢复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合作建设林业技术创新联盟、林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基地,实施林业科技示范工程。
他指出,推动生态保护技术输出,是林业在构建“一带一路”生态治理格局的关键领域。我国在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治理方面国际领先,湿地保护享有全球声誉,生物多样性保护成绩也举世瞩目。要充分发挥我国林业院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利用已有技术,集成创新,推动具有我国优势的山区开发、非木质林产品等林业产业发展相关技术、竹藤资源加工利用技术、湿地保护与管理技术、野生动植物保护与管理技术和荒漠化综合治理先进成果和实用技术输出,提供技术援助。积极开展包括防沙固沙、野生动物保护能力建设、湿地保护与修复等项目的示范。
对于深化沿线国家的林业教育合作,宋维明认为要坚持“引进和派出并举”、“扩量和提质并重”。他说,要以林学、水土保持、风景园林等国际知名的特色优势学科为依托,主动走出去,开展林业特色专业的合作办学、开办海外分支机构,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本土培养林业人才,促进我国优质林业教育资源共享。要采取多种措施,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林业人才来华留学,提高培养层次,扩大林业高校的国际区域影响力和知名度。
他认为,切实巩固和强化“一对一”校际合作伙伴关系非常重要。北京林业大学近年来已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11所高校等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覆盖俄罗斯和东欧、东南亚以及中东地区,涉及学生交换、在线课程合作、科技合作等方面。下一步要继续深耕细作,夯实“一对一”的校际合作伙伴关系,力争取得更多的合作成果。遵循“一带一路”倡导的双边、多边合作机制,由点及面、带动区域,通过召开国际性研讨会、共建林业高等教育合作机制和林业院校联盟等方式,建立多主体协同联合的区域性联盟合作新机制。
他说,要发挥高校特色,加强“一带一路”林业发展智库建设,促进林业民间的交流活动。林业高校对内要整合资源,对外要联合协同,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研机构和组织的综合优势,建立林业新型高端智库。联合开展林业应对气候变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林业生态法律政策、国际履约关键敏感问题等前瞻性战略咨询研究,以专业化、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提出中国建议,助力“森林外交”“生态外交”。
他说,林业高校要主动传播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积极倡导“一带一路”绿色发展。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青年大学生,开展共建绿色“一带一路”为主题的绿色夏令营、生态文明研讨活动,推动深层次“一带一路”高等教育人文交流,凝聚绿色合作发展共识。为林业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宋维明认为,用林业推动“一带一路”绿色生态发展是复杂互动的过程,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体系,切实提供各项保障。
他建议,要坚持需求导向,实施绿色“一带一路”林业合作行动计划。围绕“一带一路”总体布局,优化林业国际合作的顶层设计,完善生态治理国际合作机制,布局一批重要项目,开展专项行动。制定专门的绿色“一带一路”林业合作行动计划。设立“生态治理国际合作基金”,建立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等进行试点探索。探索完善民间参与机制,与政府间合作互补。
他指出,要坚持制度先行,健全完善林业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应将生态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纳入对外合作与援助的管理体系,制定与国际接轨、符合“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合作要求的绿色化引导政策和相关配套指南,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他强调,要坚持合作共赢,创造林业产业对外投资与贸易的良好条件。要加强金融联系,提供融资便利,建立境外投资保险制度,降低林业企业对外投资的交易成本。通过举办林产品展销会、林业投资与贸易国际论坛等形式,展示我国优势林产品,宣传我国林业对外投资与贸易的理念与形式。引导中国资本与投资所在国资本进行合资经营,发挥我国在东道国投资的“教师”作用;规范企业境外投资行为,处理好与东道国政府、议会、民众、媒体、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关系,注重树立企业公民的形象,倡导企业的社会责任,推动企业由“走出去”向“走进去”转变。
作为林业大学的校长,宋维明特别强调要人才引领,保证林业高校教育科技支撑功能的实现。他说,林业高校是林业科技与教育的优势资源,在对外合作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推进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林业发展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林业高校的功能,加大政策引导力度,支持高校围绕绿色“一带一路”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和科技合作。一方面,要为沿线各国培养林业建设亟需的行业领军人物和优秀技能人才,锻炼本国教育和科技队伍;另一方面,要建设一批多学科交叉融合、政产学研用结合的林业国际合作实验室等平台,形成服务林业“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实施的教育科技支撑 体系。
第二次亚太地区林业院校长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