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计算机应用文摘·触控

共享充电宝 真痛点还是伪需求?

作者:文/冯南
将闲置的资源有效利用,这是共享经济的核心,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加速了这个进程。现在的很多产业都在向着共享经济靠拢,共享充电宝就是其中之一。但小小的充电宝,其市场想象空间究竟有多大?对于消费者而言,手机共享充电是真痛点还是伪需求?

共享充电宝,只是乍一看很美

4月12日,共享充电宝企业“来电科技”将竞争对手“街电科技”告上法庭,理由是“专利侵权”。一场纠纷,揭开了共享充电宝领域的市场争夺。据公开数据统计,从3月31日到4月10日这10天时间,充电宝领域共有5笔融资,融资金额逼近3亿元人民币。有投资人透露,至少还有数个新玩家准备入场。虽然生长于共享经济的黄金时代,但共享充电宝的现在和未来仍然不算明朗。

手机充电,在现代人的生活中越来越重要。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移动设备用户数接近50亿,中国已经超过13亿,每天大概有10亿多次充电行为,有1亿多次充电行为在家里或办公室以外,国内存量的充电宝有20多亿个。在今天,共享理念已经拥有了广泛的用户基础。于如今的中国消费者而言,共享经济不再是一个陌生词汇。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达39 450亿元人民币,增长率为73.3%。与手机充电需求相悖的是充电宝本身不小的体积和重量。现在人们生活讲求轻便快捷,谁也不想出门还带上一个笨重的充电宝。

这样看来,共享充电宝可能比共享单车的商业模式更健康。第一,充电宝的成本比单车更低。同时,因为使用场景在半公共场所,甚至是商家店铺里面,自然损耗程度较低,维护费用也比较低。第二,共享充电宝行业受到的政策影响也相对较小。

但是,这一模式果真如此完美吗?

与商户合作,是共享充电宝的主流使用场景之一,但从体验端来看,其实并不十分美好—即使主攻大场景的共享充电设备也面临着使用频次的考验。有调查人员发现,即使坐落在流量巨大的购物中心,机柜式共享充电宝也谈不上“热闹”。

这正是摆在共享充电宝行业面前的挑战—如何培育起用户习惯,进而提升使用频次。以共享单车为例,在供给规模足够大的时候,必须要使用但不一定要拥有的东西就可以变成共享的基础。充电宝是一个道理,要先解决的是供给端的规模化的问题,从而改变消费者的行为习惯。

此外,资本的顾虑也是制约其发展的绊脚石。资本的顾虑主要在风险上。因为目前来看,共享充电宝行业中还存在着许多难以规避的风险和压力,伴随风口的往往是愈来愈大的泡沫。

第一,整个行业面临着技术变革的风险。业内需要考虑的有两重风险,一是电池技术的变革升级,手机电池电量扩容到能满足用户电量需求,或者更便宜、更轻便与容量更大的充电宝被推出时,充电宝租赁市场会不会变小?二是充电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后,充电宝的使用场景会不会被进一步蚕食?

第二,存在着产品替代性危险。充电的需求的确存在,但在大小应用场景里这种需求很容易被其他方式所替代。尤其在小场景里,共享充电宝很容易被充电端口消灭,也可能被店家自己准备的免费充电宝或租赁充电宝所替代。

第三,老生常谈的盈利模式—广告收益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在共享充电宝创业者眼中,广告收入是未来重要的现金流之一,但它的价值和收益是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的。以机柜式充电宝为例,这和线下的分众传媒等媒体的差异性并不大,竞争同样很激烈。当然,手机数据的安全性,也始终是共享充电宝行业绕不开的问题。

未来,绕不开的资本持久战

不可否认,共享充电宝这个准入门槛低,投入成本少,盈利模式清晰的市场已然硝烟弥漫。

在笔者看来,这将是场持久战,想要冲到最后就必须备足“兵马粮草”。而共享充电宝市场未来能跑出来的企业至少要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第一,切入消费者端的模式要足够的轻,包括取消借和还,以及去除押金等方面,门槛越低越好,要让消费者更自然地进入新的消费场景中。第二,从团队本身来考量,既要兼具地面运营能力,也要兼备产品本身的技术能力。共享充电并没有看上去的那么简单,里面也存在许多产品门槛,包括电池稳定性和连接性等。第三,除了本身团队之外,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和它一起形成生态团体,比如招募城市合伙人,搭建出整个体系,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共享充电宝的资本持久战要分为“持久”和“战”两个点来理解。首先“持久”是必然的。任何企业从开始创立到IPO,都至少需要好几年的时间,没有一家公司敢说自己能在一两年时间里就能占领整个市场。另外是“战”的部分。企业们都不希望看到把资本“烧”在过去出现过的补贴战里面,而是希望把资本用于技术改进合产品改进,放在服务于消费者本身上,而不是“烧”在对手身上。

 

抛出17.78亿美元 腾讯能否换来特斯拉的心

滴滴出行接入ofo 想下怎样一盘棋?

共享充电宝 真痛点还是伪需求?

红包已来,共享单车“烧钱”大战将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