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传统意义上的消费可归纳为衣食住行。在这里,笔者只谈“食”和“行”。
先说说“食”。民以食为天,国人自古讲究“舌尖上的美味”,然而我国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笔者早些年会受邀参加一些地方政府在京组织的城市名片推广活动,这些活动多半是采用“发布会+晚宴”的模式。然而你会发现,食用晚宴的宾客总不及参加发布会的人数多。于是,满桌的美食就这样被“冷落”了。
相比于“官宴”,因婚丧嫁娶而张罗的“家宴”所存在的“舌尖上的浪费”也是发人深省,尤其是在农村。
去年笔者曾参加同学岳母的葬礼。同学的岳父是当地土地承包大户,为悼念亡妻而张罗的酒席规模颇为庞大,达60桌之多。
这场在当地最大酒店举办的“家宴”从开席到散席不到半小时,除几个年长者挑拣、打包了一部分剩食外,更多的“大碟小碗”均被服务员娴熟地倒入了几个白色塑料桶里。
再说说“行”。汽车作为出行代步工具之一,已趋于大众化。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小型载客汽车达1.6亿辆,其中,以个人名义登记的小型载客汽车(私家车)达到1.46亿辆,占总数的92.60%。如果以家庭为单位计算,全国平均每百户家庭拥有36辆私家车。应该说,家用汽车成为城乡居民家庭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折射的是国人居家消费理念的变迁。
然而笔者最近两年在基层采访时发现,一些尚不具备经济实力的年轻男女,不仅男方父母在完婚之前要东拼西凑为儿准备婚房首付,女方父母也要苦撑颜面为女贡献汽车一辆作为嫁妆。甚至在有的地方“婚房”与“婚车”的价值比达到了3:1。
东部省份某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曾告诉笔者,他的女儿完婚之前,亲家给小两口在县城临海地段买了一套6 0万元左右的海景房,按“规矩”,他陪送了一辆20万元(含购置税、保险等)左右的某合资品牌大排量轿车。但事实上他们所在的这个县城城区也不大,从婚房到女婿上班的地点,只隔着两条主要街道。
笔者认为,这里提到的“食”和“行”即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消费文化,只不过它们有悖于勤俭节约这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道德风尚,同时也反映出“光盘行动”在一些地方正被渐渐遗忘;因“面子”而重虚荣、讲排场、爱攀比、盲目跟风的消费理念仍有土壤和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在此次集体学习中指出的,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和消费观上的一场深刻革命。
勤俭节约、绿色消费,不仅是观念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行动。只有每个人、每个单位都身体力行,做绿色消费的积极参与者与践行者,就可以形成绿色消费潮流,进而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消费文化和生活方式。
编辑:郭梁 美编:杨东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