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无准备的成功。这句话完美诠释了过去命运多舛的中国民族化妆品牌在准备20年后,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如今,中国民族化妆品牌正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自然堂、相宜本草、佰草集、植物医生等品牌迅速崛起,并迅速占领市场,与外资品牌分庭抗礼。
2016年3月,凯度消费者指数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在增长最快的化妆品品牌中,超过五成是中国品牌,中国品牌总体市场份额已经显著超越外资品牌达到了59%。
植物医生品牌创始人解勇在接受《中国连锁》采访时表示,在过去二三十年里,哪个品牌能够冲破欧莱雅、宝洁、联合利华、雅诗兰黛、资生堂等几大化妆品牌的“壁垒”,就能够成为独立生长的品牌。“这些冲出来的化妆品品牌,都主打植物牌和纯天然的概念。所以我们很早就开始开植物类的化妆品专卖店。” 解勇称。
实际上,这些打破外资壁垒的名族化妆品牌都有自己独特的定位。
差异化“突围”
对于在产品研发、品牌投入等方面不具综合优势的本土品牌而言,差异化的定位是突围的最佳策略。
实际上,包括相宜本草、佰草集、自然堂等都在强调中药、草本等概念,尤其是佰草集、相宜本草的成功就是因为扛起了汉方护肤大旗,并不断完善自身产品结构。
佰草集以中草药添加剂为特色,倡导“美必须发自根源,方能美得完全”;丁家宜则凭借独有的生物美白专利技术——人参活性细胞,在护肤品市场中以美白为概念拓展;植物医生主打“高山植物,纯净美肌”的概念,迎合了消费者对有机、环保的追求;相宜本草强调“本草养肤”,认为“本草的才是安全的,民族的才是可靠的”。
解勇表示,化妆品是文化产品,人在消费时,更多上是理念上的东西,不仅仅是产品本身带来的变化。
行业研究员田佳鹏认为,定位于草本概念的佰草集、相宜本草、自然堂这几个本土品牌在最近几年脱颖而出,迎合了消费者对天然、环保、绿色、自然的需求。也由于特有的中国文化,“草本”概念在中国拥有广泛的认可度。
在消费者的潜意识里,西方护肤理论代表的是高科技、化学,同时也是治标不修本的代名词。中医汉方则代表着安全、天然、表里兼治。而中国,作为草本医学的真正源头,这一优势恰恰是西方品牌所不具备的。
差异化的定位和理念,让民族化妆品牌得到了市场的认可。2012年在国内护肤品牌十强中,自然堂以4.06%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护肤品第四位,佰草集和相宜本草则分别以3.26%和2.59%的市场占有率排在第七和第八。
据佰草集官方数据,佰草集2012年仅在中国市场营收就达25亿元,同比增长30%。1998年,这一数据还只是50万元。在欧洲市场,佰草集也因其“中国风”和独特的产品功效拥有极高的人气。
最新的数据显示,2015年,自然堂16款单品销售过亿元,有2个系列销售过十亿元。2015年“双十一”,自然堂全网销售额1.03亿元。
在解勇看来,民族品牌崛起也与市场开放程度相关。因为中国的化妆品市场没有什么门槛的行业,这样会迅速导致大量的竞争,而激烈的竞争导致行业的急剧变形,但经过漫长的竞争同时也催生了竞争力极强的公司。
“这种激烈竞争下,每个企业都会产生自己的生存之道,对植物医生而言我们要在夹缝之中想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法,就是开护肤品专卖店,这个业态算是最古老的一个业态,不算是创新,就像最老的服装店一定是裁缝店一样。”解勇称。
2004年,植物医生开了第一家专营店,2007年开了第一家专卖店,并以自营+加盟的方式拓展。截至目前,植物医生店铺在全国已经达到2000多家,2015年,植物医生销售额达12亿元,并连续5年保持50%以上的增速。
值得一提的是,已有85年历史的百雀羚通过重塑定位和形象,借助电商渠道再次成为业内的主角。
百雀羚从2008年开始启用全新的品牌定位“草本护肤”,并推出系列护肤产品,从草本种植基地的严格甄选到优质草本的新鲜采摘,从草本精华成分的创新提取到产品配方的精心研制,乃至产品包装天圆地方的设计、色彩的运用,每一步都下足了功夫,而且实现了时尚变身,再次焕发出新的活力。
2015年7月,一份 《2015中国化妆品品牌50强》榜单里,百雀羚已高居本土品牌榜首,其年零售额直奔120亿元。
即便中国民族化妆品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占据了“半壁江山”,但仍需在研发和产品上下功夫。
中投顾问化工行业研究员常轶智在接受《中国连锁》采访时表示,尽管近两年本土化妆品品牌迅猛抬头,但从整个行业竞争格局来看,外资品牌占据七成市场份额,在高端领域,外资品牌更是占据九成市场份额。
“未来化妆品市场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各品牌主要面临研发水平和营销能力两方面竞争,产品研发投入大,产品创新能力强的化妆品企业更有竞争力。” 常轶智称。
实际上,中国民族化妆品牌能够破茧重生,也与充分的市场竞争密不可分。
常轶智以市场结构为标准将中国民族化妆品发展分为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以上海家化为代表的国营化妆品垄断阶段,该阶段产品品种单一,档次较低;第二个阶段是民营品牌崛起阶段,涌现了小护士、拉芳、雅倩等品牌;第三阶段是外资品牌强势入侵,大量民族品牌或走向没落,或被外资收购;第四阶段是本土品牌重新兴起,中外激烈混战。其中,第三个阶段被认为是中国民族品牌经历了相对比较混乱的时代。
在2000年左右,中国化妆品市场一度山寨横行,成为“假洋鬼子”品牌的天下。无论是打着法国还是日本的旗号,在炒作手法上,所有的品牌背景描述如出一辙,已经成为一种见惯不怪、无人说破的行业潜规则。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品牌的出现也间接推动了中国美容化妆品行业的飞发展。
直到2008年,丸美事件的出现,令假洋鬼子之路轰然坍塌。许多品牌开始自省,纷纷改弦更张。
另一方面,2000年后,一些知名的民族品牌在外资的强势来袭之下,要么没落,要么被外资收购。
2003年底,法国欧莱雅收购小护士,小护士从此销声匿迹;2008年强生收购大宝,从此“大宝天天见”的广告成为回忆;2010年12月6日,全球最大香水公司科蒂集团以“现金+股权”的方式、收购估值约为4亿美元的丁家宜。
虽然,2015年,士齐集团旗又重金回购丁家宜品牌,成为首个成功回购的民族品牌,但其要重拾辉煌恐非易事。
这些曾被收购的品牌,要么被雪藏,要么被外资同类品牌所取代,其结构都是淡出人们视野。如小护士被卡尼尔取而代之,强生虽然宣布保留大宝品牌,但是消费者仍旧会有排斥的心理。
这也正是当时外资化妆品牌的中国战略。“化妆品在西方都发展了上百年,欧莱雅、P&G都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资生堂、联合利华、雅诗兰黛等品牌也都有深厚的底蕴。” 解勇表示,“当时的化妆品行业,名族品牌很弱小,弱小到我们相当于幼儿园孩子的话,行业大佬则相当于青壮年。”
但正是这样的收购,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中国日化产业正逐步成熟,但也更说明很多民族品牌面临国外巨头围剿时的无助。不注重研发和技术上的投入,一味搞价格战,不注重品牌建设,收取廉价代工费,使整个民族品牌处于产业链中的价值最低端。
在常轶智看来,研发投入不够,大多集中于低端市场,同质化竞争等问题正是民族化妆品牌的劣势。
很多民族品牌也早已意识到要加大研发投入和品牌建设,无论是自然堂、佰草集,还是植物医生都将之做为重中之重,也能在细分市场与外资分庭抗礼。
“中国民族品牌化妆品与国际化妆品牌宝洁、欧莱雅、SK-II等相比,优势也非常明显,更加了解本土消费者的需求,对市场各种信息、风向以及变化反应更加敏捷,由于电商等新渠道上比国际品牌布局早也更为重视,现在在新渠道上占据优势地位。”常轶智称。
但从整个市场份额和体量上看,外资化妆品牌仍具优势,尤其在高端领域,外资品牌更是占据九成市场份额。
2015财年(2014年7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宝洁营收约为4966亿元,净利润458亿元。最新财年的前两个季度,就取得了378.3亿元的净利润,去年同期为284亿元,其“瘦身”计划初显成效;在2015财年,联合利华实现了3874.6亿元的销售收入,净利润为382.6亿元;欧莱雅在2015年营收1837.3亿元,同比提升了12.1%,营业利润319.2亿元,相比2014年提升了12.8%。
显然,中国民族化妆品牌未来之路,仍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