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中国摄影家

我的大学

作者:文/李行
每一代人都会面对他们所处时代的问题, 而我用摄影表达了我的困惑。

——杨文彬(中国传媒大学学生、首届“映·纪实影像奖”获得者)

前段时间,95后在校大学生杨文彬拍摄的《大学社会》在网上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争议的内容包含了方方面面:有人认为《大学社会》就纪实摄影而言,手法太简陋,画面感太差;有人认为使用微信截图这种形式完全与摄影无关;还有人觉得选题不错,表现手法也有明显的个人特征,但凭此拿下20万奖金,实在让人不能理解……总体说来,负面评价多于正面。在这里,笔者并不想对此作出任何评价,只想说说另一个拍大学生活的大学生的摄影作品。

1992年,赵钢在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现在的长春理工大学)读书,在4年的大学生涯中,赵钢记录下了90年代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1996年,赵钢大学毕业以后,与他同校的女友丁凤园(赵钢现在的妻子)继续拍摄女生宿舍的生活,使得这部作品更加完整。赵钢丁凤园夫妇的这组《我的大学》最难能可贵的是,二人本身就是大学生,身在校园,可以说是时时刻刻都在拍摄现场,能够及时捕捉到那些转瞬即逝的精彩画面。另外,大学生拍大学生,更能理解大学生们的所说所做,是一种完全融入式的记录。也正是因此,即使20多年过去了,如今重新看到这些照片,70后、80后的大学生们依旧能从中找到自己当年的影子。

时过境迁,如果说20年前的大学还可以称为“象牙塔”的话,如今的大学基本已经与校园外的社会融为一体,再也没有什么所谓的“天之骄子”,剩下的只有一群在高考重压之后不知所措和对未来充满迷茫的年轻人。在90后、95后的眼中,赵钢夫妇镜头下的大学与他们的真实生活距离很远了,无法引起更多的共鸣。这而种真实写照式的摄影方式也如同历史教材中的插图一般,不足以反映出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他们需要有人用属于他们的方式来记录他们的大学。所以,有了杨文彬,有了他的拍摄想法的表现形式。

从杨文彬和赵钢夫妇的作品来看,虽然都是大学生拍大学生,但时代的变化带来了摄影表现形式的改变,也带来了大学生们精神世界的改变,他们是不同时代的产物,没有办法去比较孰优孰劣,只是有着不同的受众群体而已。希望在下一个10年里,还有人热衷于记录大学校园的生活,热衷于用摄影表达大学生的生存与困惑,将“我的大学”这个选题延续下去,这是一个有趣且伟大的项目。

赵钢丁凤园夫妇在《我的大学》中记录下的大学生学习、生活以及毕业分别时的精彩瞬间。 责任编辑/刘欣

 

卓越的姿态——记美国摄影师尼奥 · 拉萨姆的纯血马摄影

光彩陆离——光影舞台摄影大展作品选

渔猎·达里诺尔

万里边墙今犹在——李峰摄影作品

能否完秒135全画幅? ——富士中画幅无反相机 GFX 50S 画质测试

被遗忘的黑科技 —适马 50-100mm F1.8 DC HSM | Art 实拍评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