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多少人认识梁敦彦,至少,比起他的同批同学,他远没有詹天佑名气大。尽管我们可以给他加上两个头衔:晚清最后一任外交官,欧美同学会首任会长。
但正因为他在史料上的“不出名”,不完美,所以真实。
他出生于咸丰年代的广东顺德,在他16岁时,他成为了清廷派出的首批留美儿童之一。
有人说,他可以留美,是因为他身处南番顺(南海、番禺、顺德),在近现代这个地区人才辈出,由于靠近海外,他们是近现代接触西方文明、“睁眼看世界”最早的一批人。同在南番顺的还有南海詹天佑。
也有人说,他从小聪明,当年由于家贫,小小年纪就到香港去做一些打杂的活。但后来受人赏识而供他读书,并由此成为第一批留美幼童,改变了自己命运。一个“打杂仔”可以受人赏识,足以证明他小时是一个非常聪明和机灵的孩子。
梁敦彦的故乡,在顺德勒流镇龙眼乡,勒流镇是著名的侨乡,很多乡亲都侨居港、澳、台和世界各地,而龙眼乡有一千多户村民,梁敦彦就出生在这里。
如若那个年代有这首歌:巨龙巨龙你擦亮眼……梁敦彦会不会想起自己的下半生?
同学少年时候,他是那批留美儿童里,唯一一个会听说英语的,因为他香港读书的经历;他不赞同中国人都挤在一起不出去交流,他是学校里的明星,优秀学子;他的演讲题目是《北极熊》,声泪俱下地控诉了当时俄土战争中的沙皇罪恶;他在同学中组织了“东方人棒球队”,在这个把棒球奉为第二运动的国家里与各校比赛,辄获优胜;他考取了美国的老牌名校耶鲁大学……
正是风华正茂,挥斥方遒。
可是,一切的一切,从他回国开始时,便悄悄变味。
在本质上,留美幼童是洋务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棋子。实际上,在清廷派他们出去的时候,保守派的反对声音一直都没有停止过。而回国之后,这些幼童接触到了西方先进的制度和文化,不少人都对当时的清廷统治存在疑惑。出于更好地控制他们、利用他们的目的,清廷给他们的,只有冷落。
梁敦彦回国之后,曾被派去充当电报学堂洋文教习,每月薪金十二两。又兼授数学一门,只加津贴四两。
他感到迷茫。从遥远的太平洋回来的他,“自觉地”与故地的学子一样,拿起毛笔,选择了读八股、考科举。
他在广州、香港两地辗转。他在现代与古代的意识之间迷糊。
后来,他遇到了两广总督张之洞。
张之洞看中了他的人才,先让他在署内管理电报翻译事务,随后又推荐给慈禧太后,便在外务部中先后担任外务部侍郎、尚书,同时担任美、墨等国公使。
从此之后,他的仕途不断接近巅峰。
他出任美、加公使,为在西点军校申请华籍学位的过程中多有努力;
在清朝末年,他一直官至袁世凯内阁的外务部大臣(一品);
宣统三年(1911年),他在出使德、美的过程中,辛亥革命发生,他的外交生涯划上句号,他成了晚清最后一任外交官。
后来,他在北洋政府时期,又出任徐世昌内阁的交通总长,总管全国的铁路、轮船、电报及电话,对中国的近代化起了不少作用;
再后来的后来,在1917年的张勋复辟中,他选择站在了保皇党一边,出任清废帝溥仪的内阁议政大臣以及外务部大臣。然后随着张勋复辟归于失败,梁敦彦在清末民初政治、外交舞台上的生涯就此结束,一直到1924年在天津去世。
对于“高大上”的标杆,他并不符合,在今天,纸面之上我们总能感觉到他当年的道路与选择,有着时代的局限性。
在欧美的同学时代,他是如此的意气风发,但在满目苍夷的当时中国,他人生的起落全系时局之羁绊。
这位欧美同学会的首任会长,留给我们的背影,总带着大清落寞的影子。
但,他的意气与志向,隔着历史,也为人感动。
报国,找一条壮我中华之路。
有一小故事记之:
1904年,梁敦彦出任天津海关道台。在天津时,他整顿“北洋大学”,并鼓励该校学生赴美留学。不久,梁敦彦兼任京奉铁路总办。就在这时,列强均想在中国扩张自己的势力,英国建议清政府修建从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俄国及日本也想插手这条干线的修筑。梁敦彦得知后,连忙向袁世凯及清政府进言,称这条铁路将是京城通往内外蒙古的唯一要道,万不能叫外国插手。并举荐詹天佑来主持修筑这条铁路,以身担保詹天佑一定能成功(当时詹天佑正在广州黄埔海军学堂任教)。
袁世凯与清政府最终采纳了梁敦彦的建议。詹天佑果不负梁敦彦所托,排除万难,建成了中国人自己设计的第一条铁路,为华夏争了光争了气。梁敦彦还与詹天佑结成了儿女亲家,他的女儿梁霭珊嫁给了詹天佑的儿子詹文光。
同治十一年七月八日(1872年8月11日)第一批留学美国的30名男童,后排左起第1人为梁敦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