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杂志编辑,官方微博“@博物杂志”负责人。“@博物杂志”目前已经吸纳了607万粉丝,大众对自然界的任何好奇,总能借助其得到答案,张辰亮也因此被网友称为“薄雾”,或者“薄雾浓云愁永昼男神”。
想知道微博@博物杂志这两年有多火?总之,负责人张辰亮已经被封为男神了。这两年张辰亮被问得最多的就是“能好怎”——能吃么?好吃么?怎么吃?他的新书《〈海错图〉笔记》中虽然也附有菜谱,但这次,“博物男神”似乎不太想说“能好怎”。
当大神遇见大神
《〈海错图〉笔记》是张辰亮解读清代海洋生物图谱《海错图》的一本笔记。
张辰亮第一次看到《海错图》这本书还是上中学时在故宫的一个展览上,同时还看到了其他关于动物的画谱,如《鸟谱》《鹁鸽谱》《兽本》等。
“海错”的“错”是繁多、错杂的意思,“海错”就是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张辰亮说常有人叫他“博物男神”,“不是说我有多博学,是因为我单位叫这名。”而《海错图》的作者聂璜,是地地道道的“博物”。
聂璜生活在清初,生逢乱世,却是个生物爱好者。“到了一个地方他就看这有什么生物,看古书有没有这种生物的记载,如果他觉得某一个记载不可信,会拿着记载去向当地的渔民百姓验证……”在读书人都求功名的古代,聂璜写《海错图》却完全是出于爱好,不是为了印刷出来卖书,也不是为画完之后进贡给皇上。“他就是很自由,很活泼,不光是画活泼,文字也很活泼。”这让《海错图》更显得异常珍贵。
历史上有关聂璜的资料非常少,在康熙年间完成《海错图》后,他和这本书几乎都“消失”了。直到雍正年间,副总管太监苏培盛(对的,就是你知道的那个人,当时负责收集一些民间藏品)才将《海错图》带到紫禁城里。但它被皇室喜爱,则是又过了一代——乾隆对它有了兴趣,給“鱼谱”重新装糊上锦的封面,还在书中盖了很多章……
当好奇心碰撞好奇心
2013年,故宫出版社曾出版原版《海错图》,并在书后附了一些专家的研究,方便人们了解对照这些动物在今天的名字。这其中,有的张辰亮觉得是很对的,有的却还值得商榷。比如《海错图》里的小龙虱,附表的考证里叫日本真龙虱,这个水生昆虫张辰亮恰好养过,他说:“它有一个显著特点,身体边上两个很宽的黄边,但画里没展现出来这点。是不是他忘了画了?也不是,他画了一个腹面一个背面,另外六条腿的位置非常正确,应该是照着真正的标本来画的……”照着画的都没有画那个黄边,这引起了张辰亮的兴趣。《海错图》里说了这个龙虱是可以吃的,现在东南亚也在吃这种龙虱,他们称日本真龙虱为母龙虱,还有一种是柬埔寨路边卖的所谓的公龙虱。但这公母其实并不是性别的区别,公龙虱是另外一种昆虫叫水龟虫,和真龙虱并不是一个科,只是长得像,老百姓分不出来所以都叫龙虱。“《海错图》里面画的那个很可能是水龟虫。”那之后,张辰亮在《博物》杂志上开了《海错图谱》栏目,每期介绍一种《海错图》里的生物。
张辰亮曾说自己是分析“灵魂画作”的高手,常年在微博上看着大家的简笔涂鸦画来鉴定物种、回答问题,久而久之锻炼出来了一副火眼金睛。而《海错图》的考证过程,更像是破解侦探小说。聂璜的画工自然无需质疑,但有些不太准确。举个例子,燕窝,这个在康熙年间还不太被中国人所熟悉的东西,很多人猜这个窝是金丝燕叼来了金丝鱼盘成的窝,但是聂璜解剖燕窝发现一个眼睛都没有,他断定这个应该不是鱼做的,这个是对的。但在画金丝燕时,他只知道燕窝,知道造燕窝的燕子叫金丝燕,所以就画了一只浑身是金毛的燕子。可现实中的金丝燕长什么样呢?是黑的,它也不会落在地上,因为“金丝燕的飞行能力特别发达,但是脚退化得很厉害,如果落在地上它都没有力量蹬地起飞”。
当“古”遇到“今”
对照古今,是张辰亮考证《海错图》的另一层乐趣——比如《海错图》里的石首鱼,也叫大黄鱼,聂璜给它写了段小文:海鱼石首,流传不朽,驰名中原,到处皆有。聂璜认为这个鱼是不可能捞完的,永远都可以很容易吃到的。但张辰亮说,“你看现在是什么情况?现在一个4斤的野生大黄鱼能够拍出29800元,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捞没了。不说清朝了,就说上世纪50年代,宁波边上有中国最大的渔场,春天站在家门口能听到海在‘叫’,那个就是大黄鱼在叫,每年春天它们从远海来到近海产卵。”
大黄鱼沿岸产卵,所以打捞非常方便。后来有人发明了敲鼓法,让水下产生很大的噪音,大黄鱼头上的石头就共振,不管大鱼小鱼都能捞上来。后来,这种本来只在小范围内秘密流传的方法被推广,在上世纪60年代进入浙江、福建、粤东,当时捕鱼量非常高,但那段时间过后,大黄鱼的生态就没恢复起来。
现在大家看市场上还有很多大黄鱼卖,也很便宜,那是人工养殖的,就算有零星的野生大黄鱼进来,这环境也无法刺激他们产卵,人工养殖的大黄鱼因长时间没有野生大黄鱼的基因注入,品质也就越来越不好。
带鱼现在还算产量比较好,但它的生态曾经是什么状况?在它每天晚上都要浮到水面上时,你去钓鱼,钓上来一条鱼就有下一条咬着尾巴,能连着四五条。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聂璜认为这是带鱼的义气,这条被钓了那条要救它(也是怪可爱的)。但其实不是的,张辰亮说,带鱼是非常喜欢自相残杀的动物,曾有人剖开带鱼的胃,发现里面30%是带鱼……
带鱼在海里的时候喜欢一群一群地游,直挺挺的、相对静止、相安无事,但如果其中一条咬到钩,一挣扎马上激发起其他带鱼的食欲……“但是这种情况只发生在带鱼密度特别大的时候。现在是什么情况?带鱼生下来还不到1岁就被捞起来了,只有手指粗。”
“这么捞总有一天会被捞没的。 ”在《博物》杂志官博粉丝暴涨、监制出品“天然呆”系列动物手办后,张辰亮的新作《〈海错图〉笔记》,让人看到了“博物学”和科普在中国的显影,而“博物学”科普的“复兴”,又从新的角度带来巨大的蝴蝶效应——通过接下来的书单,你们会有更多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