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姓为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主要源流有3个,其中流传较广的一种称,京姓出自姬姓,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春秋时期,郑国的第二任国君郑武公姬掘突和申国公主武姜生有一个儿子段。后来段的亲哥哥寤生继位成为郑庄公,偏爱段的母亲武姜请求郑庄公把优渥、广阔的京城(今河南省荥阳市)赐给段当封邑,郑庄公无法驳回母亲的请求,于是段接管京城,世称京城太叔。后来,段的后人便以先祖的封邑名为氏,京姓便代代相传下来。
另一种说法是,京姓源于姜姓,属于以居住地的名称为氏。西周初期,齐国京畿地区的居民中,很多都以国姓“姜”为姓,后来,有的人改以“京城”二字为姓,在变迁中,复姓京城氏又简化为了京氏。
还有一种说法称,京姓为改姓而来。西汉时期,有一个学者叫李房,后被汉元帝刘奭(shì)立为博士。李房积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很快升迁至魏郡太守。为了在京畿更好地发展,他改为京姓,还开创了西汉今文《易》学中的“京氏学”。于是,京房的子孙后裔也以“京”为姓,但有一支族人后因避祸,改京姓为经姓。
尽管京姓人稀少,但在历史上不乏名人。比如魏晋时期的著名学者、地图学家京相璠,曾和裴秀等人一起编著了中国第一部历史地图集《禹贡地域图》,并在序言中总结出了绘制地图的6项原则,即“制图六体”,充分显示了当时极高的地图绘制水平。
南宋时期,京姓人中出了一位著名丞相——京镗。京镗曾出使金国,金人故意在南宋国丧期间宴请他,他坚持不撤乐就不入席,面对金人的强迫,他厉声称:“头可取,而乐不可闻!”金人深感其大义凛然、舍生忘死的民族气节,于是撤去了宴乐。宋孝宗得知龙颜大悦,认为这是外交上的重大胜利,对积弱已久的南宋有积极影响。后来,京镗官拜丞相,封翼国公。京镗还是儒雅的词人,著有词集《松坡居士乐府》等作品流传于世。
到了现代,也能见到京姓名人的身影,比如著名作家京夫,与贾凹平、陈忠实等陕西作家引发了“陕军东征”的文学现象,对当时的中国文坛影响甚大。
京姓曾在安徽、甘肃、陕西等地形成过郡望,而现在较为凋零,即使在江西南昌的京家村等京姓聚居地,也几乎已经没有京姓人氏。据统计,全国的各省市仅散布着约两千名京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