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xcerpt of Discussions in the Symposium “The New Dimenson of Landscape Photography in Digital and Cellphone Photography Era”
2016年12月10日至12月16日,由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摄影家杂志社、长安镇人民政府宣传文体局主办,长安摄影协会、长安莲溪文体管理有限公司、长安影像中心承办的主题为“风景这边独好”第三届长安摄影周在东莞市举办。摄影周期间,多位国内和国际著名摄影师推出“不同视觉下的桂林”“一个人和一座山”“传统与现代的境界表达”等摄影作品展和主题影像论坛,其间,摄影名家与市民面对面畅谈和分享摄影理念、见闻、技巧、实践等摄影方面的点滴,市民直接与名家面对面,从而推动了摄影知识、鉴赏、技能的普及。
2016年12月10日下午,以“数码、手机时代下风景摄影的新维度”为主题的研讨会在长安召开。研讨会由本届摄影周策展人蔡焕松主持,李树峰、玛格南摄影师久保田博二等多位国内外知名摄影家、理论家发表了独到的见解,以下内容节选自他们的部分精彩观点,以飨读者。
研讨会现场创作者的态度直接决定了作品的价值
李树峰(中国艺术研究院党委副书记、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风光摄影是一个庞大的主题,是一个日新月异的行业,对于它的研究和关注,恐怕一直要持续下去。我想谈三点: 一、中国风光摄影发展的100多年历史,我们的文化自信在哪里?中国的风光摄影在中国的自然观就是天人合一,在这样一种自然观下,面对新时代有哪些新意义、新价值。我们中国传统的国画里面的散点透视,天、地、人融为一体的意境,确实在世界文化中是独树一帜的。所以说,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是中国风光摄影的一种文化共性,我们对此应该有文化自信,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们需要弘扬一种新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应该是从天人合一的自然观里面延伸出来的,但是又代表当下时代特征的。在古代人类社会里,人类几乎是顺应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现在经过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社会之后,在征服自然的过程当中,在许多方面人类背离了自然,远离了自然。自然规律以环境恶化的方式在报复我们,这种情况下,面向自然的,以影像方式说话的人,必须有一种新的自然观点的确立。我们作为影像工作者,面对自然的人,在自然深处说话的人,用自然的碎片也好,单位也好,框架也好,来发声的人,首先要反思这个问题,要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在这种文化、时代,发出我们的带有新的自然观念的,又顺乎人类需求,又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新的声音。
第三点,要特别思考一个问题,风光摄影的原创力在哪里?习主席说过,要提高原创力。形式的革新,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什么?是创作者的态度。用到咱们风光摄影里,那就是“创作者的态度直接决定了作品的价值”。拿个老虎、拿个狮子,拿棵树,都当成营造画面的设计元素,自己不在里面,自己高于一切,如果是这样去拍的话,那你出来的东西就是画面,有画面无境界;有趣味无思想;有设计无文化。作为动物、人和自然界里边的树、石头,作为一种存在,我觉得应该是平等的。作为生命,应该是平等的。我非常渴望大家在这个问题上好好的想,好好的研究,能够提出更多思想和启发点,使我们的风光摄影走向一个新的阶段,走出新的道路来。
久保田博二《桂林》系列作品
有自然风景,有人文风景,有社会风景,还有政治风景
久保田博二(玛格南摄影师):如果讲风景这两个字,应该说有自然风景,有人文风景,有社会风景,还有政治风景。
玛格南的这些摄影师,大部分不太擅长拍风光片。特别是桂林的航拍之后,我对风光片的认识彻底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那一瞬间我清楚了,自然和当地的风土人情,对人会有多大的影响。我在拍片子的过程中,深深的感觉到人对美术的认识,哪怕是对生活的一些习惯,也都是自然所影响的。所以应该喜欢、尊重自然,就这一瞬间给我的印象,对我以后的摄影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这个影响不光局限于风光片。具体有什么影响?影响到什么?我一时也说不太清楚,总之影响很大。
我去桂林,第一次去的时候,爬了好几座山,上去从哪个角度上照,都感觉不到我原来在日本接触过的中国水墨画的感觉。后来我问了一个在这方面有研究的人,他说这幅画应该是从三个点画出来的,这三个点成为了支撑,所以就有了立体感。后来我决定从空中拍,拍完片子给我的感觉,的确就像南宋的水墨画。可是又产生了个问题,到今天我也没明白,宋朝的人怎么飞上天,去画的这个画。
梅生故宫系列作品任何人都是一个风景的感受者,也是一个风景的拍摄者、记录者
柴选(《中国摄影报》副总编辑):当我知道这个研讨会把风景摄影再次作为一个主题的时候,我觉得特别有意思。
2004年《摄影之友》杂志曾做过一次风景的观看与视觉可能的研讨会,所有的专家包括来自于外界的专家,把我们传统的风光摄影骂了一个狗血喷头,那些观点都很刺激。但是现在回过头来看,包括当时的组织者,回过头来看,可能那样的批判是有点偏了,有点太片面化了。
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数码、手机时代下风景摄影的新维度”,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它关注的是一个当下性。为什么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任何人都是一个风景的感受者,也是一个风景的拍摄者、记录者?当人人都有自媒体平台的时候,那我们的风景摄影到底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特点和状态?我觉得有这么几个层的现象。
我们的风景摄影,跟其他的摄影方式一样,越来越碎片化,不再去过分的强调那种画面的经典性,而是通过信息的反复强调,给大家造成一种更加完整的感受,碎片化的趋势下,也产生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作品,或者是展示方式。
在现在的数码手机时代,对于风景的观看,更多的是主观化的观看,传播信息的功能,可能在媒体方面还有,更多是个人主观化的意思。
当下这种时代的风景,更多呈现带有一种符号化,这个我也没想明白,但是我觉得这里有一些很有意思的现象。当我们归到社会风景的时候,可能就会关注一些社会现象。
这个时代的风景,呈现的更是一种生活化的状态,其实就是雁过留声,人过留痕,就是自己的生活,很多人关注的风景是跟自己生活相关的,不再关注那些外界、宏大的东西,只关注跟我生活有关的。
手机和数码时代的风景摄影,用摄影的方式展示自己生活的同时,也给我们专业层面的风景摄影提出了许多新课题,也为风景摄影的多种可能性创造了很多新机会。作为媒体工作者,我们希望更多的风景摄影有新的呈现,通过媒体传播出去,这样过去对于风景摄影的批判,一切的东西都会完全消失,因为风景摄影是最重要的题材,而且可以涵盖各个层面。
梅生故宫系列作品
推崇,源于我们的文化自信
梅生(摄影家):久保田先生说看到了中国南宋的绘画,从这个事情可以引申到我们现在风景摄影当中主观和客观当中,两种不同的状态。
主观是人,是人对于影像的判断。客观是景观、风景、风光,它的自然存在。这两个理念是要打通的,如果不打通,是各自孤立的元素。天人合一,无我无间,这里面是一个主观的感觉、感受、情怀、精神,对于客观事物的了解、认识、表达和影像的最后结果。这样的东西,它是有生命的,是活的生命,是一个摄影人的生命在影像里边的表现。
它里面流着血液,里面有脉搏的跳动,里面有一种精神的跳跃。对于这样的影像,是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推崇的。这种推崇,源于我们的文化自信。
审美是主观的,地球生命史的印记是客观的,这是一个大的主观、客观。我们有什么理由去否定山水自然风光的价值?从世界遗产这个概念来说,联合国从1972年做这个事情,世界遗产里有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两大类,文化遗产就是人文景观,自然遗产就是客观的存在。地球生命史的印记,指的是自然景观。从猿到人,现在是250万年时间,人类真正的物质文化的重要时间,不过是8000年。这个事情决定了我们拍摄的素材是什么。说白了就是人和自然,说得非常明确的就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风景在这里就是这样一个概念。
看似已经山穷水尽的时候,能找出新的方法
李少白(摄影家): 数码、手机时代风景摄影新维度,我个人认为,数码、手机现在广泛应用,的确不仅对风景摄影,对所有摄影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我觉得作为风光摄影,和风景摄影还不完全一样,有景观摄影、风景摄影,他是把自然中的人文景观(长城就是人文景观),从一个审美的角度去拍的,他不是从一个实证的角度拍,也不是跟社会结合起来。我觉得像另一类景观,比如说拍一个垃圾厂,那根本不属于风光摄影,因为风光摄影有一个约定俗成就是以审美为眼光,跟其他不相干,这个必须理清楚。
风光摄影,这些年一直遭到打击,攻击风光摄影最主要攻击哪儿?一个是容易,过一百年还那样,另外认为风光摄影对社会没意义,对社会的改革,对社会的进步,对人民善恶都没有意义。我觉得恰恰相反,风光摄影因为它不动,所以风光摄影难,想拍出一张所谓有个性的,别人也无法模仿的就非常难。能不能拓展风光摄影?当然能。事实上任何一个事物,他都有无限的可能性,艺术家本事就在这儿,看似已经山穷水尽的时候,能找出新的方法。
风光摄影对人类,对大家的用处是什么?我认为是审美。我觉得中国现在有诸多问题,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美。吴冠中说过中国文盲不多,美盲多,美盲比文盲还可怕,美盲是跟你心灵有关系的。作为人类的精神文明,实际上就是三个字,“真善美”,相对应的就是“假恶丑”,这永远不会变的。
我个人认为数码、手机时代风景摄影的新维度,就是要用数码手机的两大好处,一个好处是技术多元化了,再一个是,数码手机时代最大的特点是传播,传统媒体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利用数码技术和智能手机,不仅传播非常快,而且可以编辑。
李少白长城系列作品
以人文的目光,重新审视风景的意义
李涛(《人民摄影》报总编辑):作为我们摄影人来讲,不管是风景摄影,还是风光摄影,还是其他门类的摄影,我觉得摄影者都必须要有高出平常人的思想、眼界。这个思想和眼界,是需要我们在平常要多思考、多学习、多拍摄,需要一个理论的支撑,如果没有理论的支撑,我们所拍出来的照片都是苍白的。
我们是需要以人文的目光,重新审视我们风景的意义。所以我觉得我们本次研讨会的宗旨,也是要梳理和树立风光摄影观,对于当下的风光摄影的脉络是一个很好的引导。
版权保护是智力创作成果的客观呈现
林涛(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总干事):在新的数字技术的条件下,我们的风光摄影师,并不是一个贵族性的群体,已经折展到普通的老百姓了。这样的数字时代,我觉得向我们的风光摄影家提出了一项新的挑战。先跟大家阐述一个概念,著作权就是版权,我们著作权法虽然叫做“著作权法”,但在其中有一个解释,著作权即版权。版权保护是人的智力创作成果的客观呈现,版权保护的是独创性。
我们摄影著作权协会成立之后,力促修改著作权法,第一要把摄影艺术保护期延长跟其他门类一样,第二增加摄影著作追溯权。我们也希望摄影家学懂版权,用好版权。
李少白故宫系列作品(以上文字根据现场嘉宾谈话整理,发表有删减)
责任编辑/刘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