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连环画报

刘基与湖山义塾

作者:孙红华  七石/编文  应为众/绘画
1 元朝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刘基(字伯温)隐居在老家浙江青田南田山中的武阳村,过着读书写作、寄情山水的平静生活。

2 一日,有官差上门通报,朝廷再次启用他为官,任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接到任命,刘基告别乡里亲友,举家前往杭州上任。

3 儒学副提举是行省教育工作的副主管,刘基到任后勤勉工作,推动地方建学宫、办义学等兴教之事。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五月的一天,门人禀报有一位叫洪应求的同乡求见。

4 刘基出书房相迎。洪应求说此次到杭州办事,特意慕名前来拜访前辈同乡。

5 知道洪应求从青田而来,刘基关切地询问起家乡的情况。洪应求说,去年春,叶琛出任青田县尹,下车伊始,走访乡里,体察民情,为政宽简,尤其重视文化教育,修建了“明伦堂”,增加了学田,还延请名师讲学授课。6 刘基高兴地说:“叶县尹是丽水人,和我交游多年。他修建‘明伦堂’是为青田的长远着想,对青田学风的兴起、人才培养大有益处。不过,能受益于官学的毕竟是少数人,想让更多的家乡子弟有书读,还有赖于民间办学之风蔚然而起啊!”

7 洪应求忙说:“您提到民间办学,我正有一件好事要告诉您呢。您知道湖山吗?”刘基回答:“当然知道,那可是出人才的好地方,两宋时青田出进士最多的乡村。现在湖山有什么好事发生吗?”

8 洪应求告诉刘基:湖山有位乡绅叫季谦,字伯益,平生好学尚义,乐于助人。他看到贫家无钱供子弟上学,而富人只知多留财产于子孙,很是担忧。为了让家族乡里子弟读书明礼,倡导重教轻财之风尚,决意散财出资在湖山创办义塾,让贫家子弟能免费读书。此举也得到县尹叶琛全力支持。

9 季谦在村里兴建了一座有堂厅、斋舍、廊庑、院落的义学馆。

10 择定义塾的开馆日期后,季谦特意邀集本村的父老乡亲到学馆来参观,并请大家届时把适龄子弟送来读书。父老乡亲们连连称赞道谢。11 开馆之日,学馆披红挂彩,季谦和塾师、门人恭立门口,时辰一到,鞭炮齐鸣,远近村民都前来围观,场面非常热闹。

12 但是仪式结束之后,学馆里却冷冷清清。除了几个亲戚子弟,并没见有村里学童过来。季谦好生奇怪,就差门人出去探明原因。

13 门人向闲坐在大樟树下的老人们探询:“那天季先生邀请大家参观学馆时,不是已经邀请各位乡亲送孩子去读书吗?当时大家都满口答应的,为何今天却没人来呢?”

14 一位老者答道:“那天季先生确已邀请,却是对着众人讲的,每个人都可理解是对自己讲,也可以理解不是对自己讲的。何况,开办义塾,免费读书,这在青田是前所未闻的事,乡亲们疑惑不决,也是在所难免呀。”

15 门人恍然大悟,回去向季谦如实禀报。季谦说:“怪我忙于筹划学馆开办,在请孩子上学之事上考虑不周,没有尽到礼数。我要逐户登门延请,以表诚意。随后,季谦带着门人上各家各户去邀请,亲自手牵着一个个孩子来到学馆。16 见其诚意,众乡民也纷纷主动把孩子送到义塾读书。

17 学童们到齐后,在塾师的带领下向悬挂于厅堂中央的孔子像行礼,湖山义塾就正式开课了。

18 得知湖山义塾开馆,县尹叶琛专程前来道喜。参观过学馆后,叶琛对季谦说:“盖造这么好的学馆,花费虽多,但一次投入即可。而办义塾,百年树人,惠及子孙后代,是长久的事业,需要有源源不断的投入啊。”

19 季谦回答说:“对此我已有考虑,特地购置了一批良田作义塾的田产,以田租作为义塾的办学资金来源,即使日后我不在人世,也可确保义塾永续无忧。”叶琛听后大为感慨,称赞季谦谋事深远,考虑周到,造福乡里,功德无量。

20 听完洪应求的介绍,刘基赞道:“伯益先生见识高远,气量宏大,为乡里做了一件大好事,可为世人的楷模。青田上有县尹重教,下有乡绅兴学,此乃我家乡之大幸也!”21 见刘基对季谦倍加赞赏,洪应求恭请刘基为湖山义塾作记,并说再无比先生更合适的人选了。刘基满口答应。

22 回到书房,刘基坐下沉思片刻便提笔疾书。没过多久,《季氏湖山义塾之记》就在刘基的笔下一气呵成。

23 洪应求一口气读完文章,钦佩地说:“真是大家之作!惭愧惭愧,您把我的姓名也写入文章。”

24 “不过……”洪应求欲言又止。刘基见洪应求脸色为难的样子说:“伯益先生乐做善事理当赞扬,你乐于传扬别人的善行,也应该赞扬。有何想法,但说无妨。”

25 洪应求说:“先生大作应当装裱挂于义塾,让塾师教学童赏读,也让更多人品读。现在是写在信笺上,只宜捧读,若……”刘基说:“好!我已知你意,你放心先去办事,有劳明日再来。”26 第二天,洪应求早早来到,刘基将一卷宣纸交给他。洪应求展开观看,但见大尺幅的纸面上用楷书工整抄录着《季氏湖山义塾之记》,笔画流畅,外放内敛,收张自如。洪应求连声叹道:“无价之宝,无价之宝!”

27 洪应求小心翼翼地收好刘基文稿书法,告辞说:“劳烦先生赐文已经很冒昧了,还让先生如此费神抄录实在是应求的无礼。刘基哈哈笑道:“我们都是为了让伯益先生的善举被更多人知晓、效法,我写几个字又何足挂齿。”

28 洪应求一路风尘回到青田,在义塾学馆里见到季谦。他把到杭州拜访刘基,得《季氏湖山义塾之记》墨宝的经过细细讲述了,然后解开包袱,取出刘基的书法墨宝交给季谦。

29 当季谦把纸卷展开时,洪应求大吃一惊:眼前的宣纸上竟然看不到一个字!

30 这是怎么一回事?洪应求的思绪飞到几天前下榻的金华郊外仙霞客栈。当天晚上,洪应求与几位书生模样的旅客坐在院子里纳凉闲聊,一位书生说:“当今天下文章数江浙,而江浙文章要数金华宋濂与青田刘基。”31 洪应求接茬道:“此言极是,伯温先生是我老乡,其道德文章是谓天下一流,我这次去杭州就专程拜访过他。”“别吹牛了。”另一位书生不服气地嘲笑说,“那我还刚刚和宋濂先生喝茶了呢。”

32 见被人误解,洪应求急忙说:“诸位别不相信,我还求得伯温先生的墨宝呢!”

33 那书生说:“仁兄若真有伯温先生的墨宝,我请酒赔罪便是!”洪应求便领众人到房间,取出刘基的手迹让他们开开眼界。当晚,众人在客栈把酒言欢,洪应求喝得酩酊大醉。

34 想到这里,洪应求自言自语道:“肯定是他们中的某位趁我酒醉把伯温先生的墨宝调包了。都怪我喝糊涂了,酿成此大错!”

35 见季谦失望的神情,洪应求说:“幸好伯温先生写在信笺上的文稿还在。”说罢,忙取出来递给季谦。36 季谦喜出望外,接过文稿迫不及待地细读起来。

37 洪应求走到案台旁边,向学童们讲了刘基为义塾作记的事情,说:“当年伯温先生和叶岘、徐祖德三位一起考中进士,为青田争得荣耀。你们也要好好读书,将来金榜题名,考取进士。”

38 一位学童为难地说:“听家父说考进士要先中举人,而且三年才一考的进士名额中,全国才五十名。那么难考,我们考不上是不是就愧对季先生、愧对父母了?”

39 季谦正读完文章,便接过话题说:“刚才洪先生是在激励你们,大家只要好好读书就是了。伯温先生的文章把我办义塾培养你们的目的已讲清楚,他说‘大则修身齐家以用于时,小亦不失为乡里之善士’,谁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

40 孩子回答:“读书并不光是为了治国平天下,就是在乡里做个好人也行。”季谦说:“对啊!读书主要是为了能够明事理、做好人,而不在于一定要做多大的事业。”41 季谦继续说:“读了书,有了学问,为人处世就必须要讲道理。遇到别人有难处,有能力的就去帮一把。这样的事情大家能够做到吗?”学童们齐声回答:“能!”

42 从义塾里出来,季谦对洪应求说,“伯温先生不愧为天下文章高手,写得太好了,有机会我定要当面致谢!应求贤弟,我也要好好感谢你,你真是热心人。”

43 回到家后,季谦想到支持他开办义塾的县尹叶琛,就对洪应求说:“今晚你就在我家歇息,明日一早,我们一同去县城见叶县尹,让他也早点儿读到伯温先生的大作。”

44 第二天,季谦与洪应求来到青田县衙,见到县尹叶琛和县尉蒋璘。季谦把洪应求到杭州求得刘基文章的经过向两位叙说了,洪应求呈上文稿。

45 细细读完《季氏湖山义塾之记》,叶琛赞道:“真是美事配美文,伯益先生所为之事,伯温先生所作之文,都意义极大。这可不能将文章誊抄装裱上墙了事,应当勒石立碑,传之后代!”46 见众人都很赞同,叶琛立即为立碑之事做周密安排。刘基的文章请永嘉县丞林彬祖用楷书誊写,碑额《季氏湖山义塾之记》由叶琛亲自篆书。

47 蒋璘向叶琛建议,应该再为湖山义塾写一篇后记,可由他出面请丽水县尹王诠撰写,并请国史院编修官郑镇孙誊写,碑盖由福清知州项棣孙篆写。

48 叶琛觉得蒋璘的提议很好,青田上接丽水,下连温州的永嘉,为湖山义塾一事,三县的官员乡贤共同协作写记、立碑,意义会更大,影响也会更深远。

49 数月之后,《季氏湖山义塾之记》和《季氏湖山义塾后记》两块石碑刻好,立于湖山义塾学馆之前。

50 六百余年过去了,湖山义塾学馆早已倾圮,但饱经沧桑、弥足珍贵的《季氏湖山义塾之记》和《季氏湖山义塾后记》石碑,仍保存在现今青田县高湖镇高湖村的季氏宗祠之内,代代相传。

 

虎爷

老茶王的回归之路

值得冒险的青春

一块牛排识劲敌

刘基与湖山义塾

弘一法师李叔同(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