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绿色中国

冬季御寒宝典

作者:文|本刊记者 刘倩玮

身处冬季,寒冷的天气常令我们瑟瑟发抖。随着人体新陈代谢变慢,机体调节体温和耐寒的能力也相对减弱,稍不注意就会染上感冒、鼻炎、腹泻等疾病。因此,要想健康地度过冬季,科学的御寒保暖尤为重要。

衣着保暖,运动强身说到冬季御寒保暖,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要穿得暖,于是里三层外三层地将自己包裹起来,殊不知并不是穿得越多越保暖。在衣着上过度的保暖,易使机体调节体温、御寒能力下降,反而无法适应冬季寒冷的天气。衣物在手脚处缚得过紧还会影响到末梢血液循环,从而引起冻伤、冻疮等。

“三分饥寒,七分温饱。”冬季衣着还需适度,而掌握穿衣的方法则会让御寒保暖事半功倍。冬季衣着首先要注意材质的选择:贴身穿的内衣建议选择柔软、无刺激、舒适度高的棉织材质;中间层衣物主要起着保暖的作用,羊绒、羊毛等有一定厚度、透气性较小的针织物就是很好的选择;而外层衣物直接接触到寒冷空气,应选择皮料、棉织等厚实、防风的材质。其次应避免穿着衣领过高过紧的衣物,以防颈部血管受到压迫,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为了防止寒气侵入体内,切忌在寒冬中穿着短裙、七分裤等露出双腿或脚腕的衣物。老年人或体质较弱者不妨多添件背心以阻挡严寒。

冬季不仅要穿得暖,还要注意关键部位的保暖。俗话说得好:“寒从脚上起”,脚底的穴位众多,皮脂层薄,保温能力差,很容易受到寒气的侵入,从而引发感冒、痛经、关节炎等一系列疾病。因此,冬季双脚保暖至关重要。可选择舒适、保暖的长筒袜和棉鞋,并注意保持鞋袜的干爽。上班族等久坐一族,可采取来回走动等方式,来促进脚部的血液循环。每天晚上还可用热水泡脚并配以按摩,这样既能缓解一天的疲劳,又能刺激脚底的穴位,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除此之外,头部、背部、颈部的保暖也不容忽视,能够抵御严寒的帽子、围巾应成为冬季出门的必备之物。

抵御严寒,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多动”。在冬季适当进行运动,不仅可以舒展筋骨,让懒洋洋的冬季充满活力,更能促进身体产生热量,增强体质,从而提高机体的御寒能力。冬季是蕴藏阳气的季节,忌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以免大量出汗损伤阳气。中老年或体质较弱者更应量力而行,可选择打太极、快走等运动。

科学进补,健康起居冬季气温低,为抵御严寒,应选择富含脂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热量较高的食物,羊肉就是很好的选择。《本草纲目》中提到:“羊肉能暖中补虚,补中益气,开胃健身,益肾气,养胆明目,治虚劳寒冷,五劳七伤。”所以,体虚怕冷、肾阳不足、腰膝酸软等人可在冬季多食用些羊肉进补身体,增强御寒能力。

“冬令进补、春天打虎”,冬季是进补的季节,适当的进补有利于生发阳气,为来年积蓄能量。但应有的放矢,针对自身身体情况科学进步,如:体弱者可多食用山药等富含蛋白质、淀粉的食物,并注意维生素和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物质的补充;“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气血不足者可多食用板栗、粳米、生姜粥等调理脾胃的食物……而有便秘、痔疮、失眠等人在进补时更应避免滥补,以防虚火过旺。

很多人都认为在冬季能通过喝酒御寒,其实这是个误区。喝酒之后感到暖和只是短暂性的,随着血管的扩张,身体热量的丧失会逐渐增多,反而会觉得冷。所以,喝酒不仅不能够御寒,过量还会损害我们的健康。除此之外,在冬季还应尽量少食或不食生冷的食物,以免损伤阳气。

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曾说:“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归,冒犯寒威。”冬季夜长日短,是养精蓄锐的好时节,应注意保证睡眠的充足,以养阳气。室内使用暖气时需注意通风,尤其是在睡觉时,避免因过于密闭而出现胸闷、头晕等症状。

冬季不光“冻”身体,我们的精神也易受“冻”,出现困倦、懒惰等现象,严重的还可能陷入抑郁。当我们的情绪出现这些情况时,不妨尝试转移注意力,寻找能让自己开心的娱乐方式,如:看场喜剧电影、听听欢快的音乐、向亲人朋友倾吐心中烦闷之事……也可适当饮用些温补的红茶,振奋精神。

 

做大做优做强林业产业 培育林业发展新动能——第三届全国林业产业大会在北京举行

爱到极致是放手

从育人到育山——记全国绿化劳动模范、江西省彭泽县造林大户吴奇明

冬季御寒宝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