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障碍,也称“双相情感障碍”,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是以情绪问题为核心表现的一类精神疾病。所谓“双相”,是相对于“单相抑郁”而言,这类疾病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因此,过去也称“躁郁症”。因为躁狂发作前往往有轻微和短暂的抑郁发作,所以,多数学者认为,只要有躁狂发作就是双相障碍,只有抑郁发作的才是单相障碍。
能预示疾病全面发作的一些早期症状和体征,在医学上有个专业术语,叫前驱期症状,这是针对双相障碍的预防和早期发现而提出的概念,主要是指一次抑郁或躁狂完全发作之前一段症状特点突出的时期,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早期症状和特征,这些症状的出现预示着该疾病即将全面发作。
有研究显示,一半以上的双相障碍患者都有前驱期,而前驱期的时间从20天到几个月甚至几年不等。该疾病的复发同样具有前驱期,躁狂复发的各种前驱症状的出现率在16%~21%之间,前驱期为20天左右,抑郁复发的各种前驱症状的出现率在10%~15%之间,前驱期为42天左右。对于出现前驱期症状的个体,及时进行干预能预防疾病的完全发作。但是,即使在复发的患者中,仍有将近三分之一的患者认识不到前驱症状,首次发作的患者和家属则几乎没有人能识别这些异常,从而导致了治疗的延误。那么,双相障碍到底有哪些前驱期症状呢?让我们先看几个病例。
病例1
薛某,男,18岁,高中学生。患者近一年厌学,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半年前出现心烦、发脾气,话少、不与同学以及父母交流等状况;进而人变得懒惰、不料理个人生活起居、直至发展到不去上学。一个月前在当地就诊,被诊断为抑郁症,医生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服用一周后开始话多、精力旺盛,信心十足,励志要考清华大学。追问其父母关于患者幼年情况以及家庭情况,得知患者刚上小学时老师便反映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多,爱招惹其他同学,经常被老师请家长解决与同学的矛盾,在家常因父母不满足他的要求而发脾气,自幼睡觉时入睡所需时间长。另外,据了解,患者的舅舅患有双相障碍,姥姥患有抑郁症。
病例2
林某,女,28岁,审计人员。因“话多、兴奋、冲动、发脾气一周”入院,被诊断为“躁狂发作”,经治疗后恢复如常。患者恢复后对医生讲,发病前的最早表现是不能深入思考,导致工作能力受损,审的几个项目都有问题,但自己未能发现,回想原因,一方面是当时过于乐观,看报告时总觉得什么都好,什么都没问题;另一方面注意力不能集中,特别容易随周围环境转移。
病例3
徐某,女,25岁,电台主持人。患者之前性格偏内向、温顺、低调、乖巧。22岁参加工作之后变得开朗起来,工作中表现积极,伶牙俐齿,对同事大方,爱送同事东西、请同事吃饭,深得领导同事喜爱。一年前,患者对同事称自己做烟草生意挣了几百万,让大家一起投资,因患者平素人缘好,而且患者确实有家人在烟草公司工作,多个同事拿出积蓄投资。一年后,几个同事发现不对,问她要钱未果,便将其告上法庭。收到传票后,患者突然不语、不动、不吃饭,家人将其送入精神病院。而患者集资的几千万分文不剩,不知去向。
病例4
王某,男,37岁,农民。因“少语、少动一年”前来就诊。十几年前,患者家里穷,找不到对象,患者母亲因此郁郁而终,上吊身亡;母亲去世不久,两个姐姐渐渐感觉浑身无力,每天躺在床上,最后先后自杀;随后,患者的表哥,一个原本精壮的中年人,也变得越来越懒,从懒得干活,到懒得动、懒得说话、懒得吃饭,最后饭到嘴边也不吃,最终家人放弃,不久躺在屋里死了。
通过以上几个病例,我们可以归结出双相障碍的前驱期症状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情感症状
既然双相障碍的核心是情绪问题,那么,情感症状在前驱期的表现也是最突出的。尤其是抑郁发作前的患者,最常见的前驱症状是情绪变化,如,情绪不稳定、心烦、悲伤、精神不振、易激惹、焦虑。躁狂发作的前驱期同样伴有情绪障碍,虽然不一定是首要症状,可能表现为心情愉悦,如病例2中患者描述的过于乐观。也有些患者表现为易激惹,动不动便发脾气,愤世嫉俗。有研究认为,双相障碍主要的前驱期症状依次为情绪不稳定、抑郁情绪、思维联想快、烦躁、易激惹、焦虑,可见,情绪不稳定是预测发病的最强危险信号。
有些患者,尤其是像病例1中家族史阳性的患者,也就是父母两系有精神疾患的个体,早在八九岁甚至更早即可出现双相障碍的早期轻微症状。而病例1中的孩子在六七岁时被老师发现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导致学习困难;情绪波动大、冲动,导致爱与同学发生矛盾。如果当时找专业人员评估,可能构成“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诊断,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多动症”。“多动症”的患儿长大后患双相障碍的风险明显高于普通人群。此外,这些症状即使未达到“多动症”的程度,也可能是双相障碍的前驱期表现。因此,如果孩子有类似的表现,家长不要仅仅理解为不听话、不懂事或者对孩子过于严苛,而是要及早向专业人士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