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当代电视

草原题材电视纪录片的审美特征及其成因

作者:◆曾颖
内蒙古电视台拍摄的十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印象蒙古》以多视角的记录方式,为广大电视观众展示了蒙古草原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以其为研究范本对草原题材纪录片的审美特征和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可以为新世纪草原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一些理论支撑。

一、新世纪以来草原题材纪录片的审美特征

1.艺术性和真实性的融合

真实性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不仅赋予其更深的哲学意义,还有助于作品对审美意义的完整体现。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纪录片的美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纪实之美,可以通过纪录片对生活的再现而产生;二是艺术之美,需要通过引人入胜的情景来塑造。因此,纪录片是艺术性与真实性相互融合的视听艺术结合体。只有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有审美意义的画面,传达创作者的意图,方可获得纪录片的真实价值和超乎现实的艺术价值。

进入新世纪以来,草原题材纪录片创作者依靠认真严谨的创作态度和敏锐的观察力,创作出一大批既具有真实可信的历史表达,又具有极强艺术魅力的作品,充分体现出艺术家不是物质的奴隶,而是观念与口号的创作者这一艺术理念。这些纪录片往往饱含着创作者的情感和观点,成为基于对客观事实充分尊重前提下,饱含艺术审美意蕴的故事。例如,《猎人的记忆》讲述了老猎人狩猎一生的故事,真实记录了牧民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共处。片中猎人们对待狼群与小狼的不同态度和行为,反映了中国人的审美理念和文化根性。另一方面,片中拍摄的正在发生的故事以及未知结局也显示了纪录片的纪实之美,需要作者和观众一起去探索。

2.人文关怀下的草原风格

新世纪以来,人文关怀的内涵主要集中于如何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确立人的位置,从而赋予人类更为神圣的使命感。在人文关怀视角下,纪录片对人类本身有着更多的关注,它以探寻人类生存的方式感悟着生命的价值。

草原宽广、博大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以蒙古族为代表的草原少数民族勇敢坚强、自然淳朴的性格。近年来创作的草原题材纪录片通过富于泥土气息的画面呈现出光辉的人文之美,更为可贵的是草原少数民族人民认为自己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这不仅体现在他们对自然的畏惧、崇拜与虔诚,还更多地表现在其能够放下人类的“尊严”去容纳和亲近自然。例如《马背上的摇篮》中的主人公老乌亚齐在马背上度过了一生,在他看来马儿的奔驰就是自己生命的律动。无论是他为爱马扫去汗水,还是爱马生病时他的悉心照顾,都表达了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敬的人文理念。

3.含蓄的诗意化表达

草原题材纪录片注重运用独特的画面构图、空镜头乃至象征、点染等手法塑造出“有意味的形式”,达到画中有诗、情景交融的审美境地,通过观众的深刻思考,引起情感共鸣,进而领悟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思想。例如《恩和的学校》中关于主人公恩和上学的一段,生活场景的表现十分简单,没有刻意渲染气氛的镜头,但这种自然而真实的生活画面却传递出一种莫名的沉重。纪录片通过具体的艺术描写引发了观众的联想,通过画面之外的境界呈现出事物的本质,充分体现出纪录片本身的艺术美与真实美。

4.细节的艺术表现力

纪录片的画面都是由一组组细小镜头构成的,对细节的把握和处理直接关系到纪录片的创作质量。一个象征的细节抑或人物的某个特定动作,都有潜在的讲述功能,以更为隐蔽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因此,在纪录片中,细节是一个隐蔽的叙述者,而对其的恰当把握可以在不经意间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在《印象蒙古》的第十集《猎人日记》中,老猎人的脸上那一道道或深或浅的皱纹充分显示了主人公经历的沧桑岁月,这比任何时间记录仪都更有震撼力和说服力。在老猎人观察和整理猎物标本的场景中,细节的运用也十分到位。无论是用眼睛仔细查看,还是用刷子认真擦拭,都显得那么专注和认真,虽然语言不多,但画面本身却留给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

5.富于感染力的情感注入

纪录片的叙事结构呈现不仅指纪录片各种组织结构之间的联系,还指纪录片创作者依据自身的主观意识而安排的内部层级及其实现手段。纪录片本身是一个组合严密的有机整体,而情感部分则是支撑这一整体的重要核心。纪录片与其它艺术形式不同,需要通过创作者的思考,对众多的画面素材进行选择和剪辑,而这一过程中个人意识必然会加入进来。

辽阔的草原中不乏瑰丽、奇异的风景,所有这些都是人们想要探索和表现的东西。在以往的草原题材纪录片拍摄过程中,创作者想把丰富的画面素材全部吸纳进来,但是最后却发现,由于选择了太多的内容,丢掉了拍摄的初衷,偏离了表达的主题。《印象蒙古》能够抓住纪录片想要表达的草原文化和人文精神核心,通过某一个或几个典型的人或事来进行诠释。由于故事极具开放性,创作者尽量融入草原生活进行观察和思考,再加入自己的情感后予以展示。正是由于情感的加入,创作者镜头捕捉到的一切就艺术化为一种草原意象,而承载着更多的人物心态和情感变化,这也是草原题材纪录片的魅力所在。

进入新世纪以来,草原题材纪录片的创作日趋成熟,涌现出一系列思考草原文化的电视纪录片。这些纪录片不仅关注草原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还将视角对准现代文明对草原的冲击,展示了草原人面对现代化进程的一种失落感。例如,国家提出的退牧还草政策,对牧民的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一方面,草原是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承载着他们的信仰;另一方面,草场退化的残酷现实也逼迫着牧民们无奈地接受这一变化。虽然这是时代发展所致,其是对是错需要观众去思考。这种意蕴悠长的表达方式,也代表了当下草原题材纪录片对情感内涵的突出表现。

二、草原题材纪录片审美特征的成因

长期生活在草原环境下的蒙古族编导,对民族历史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这也使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可以触及更广阔的草原文化,形成独特的草原风格。

1.自然环境的影响

内蒙古自治区广袤的土地上分布着数十个少数民族。此外,内蒙古地域广大、气候变化多样,其独特自然环境和人口结构,使那里的人们对周围的自然环境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认识。

草原是游牧民族的栖息地,“逐水草而居”是游牧民族最重要的生活方式,也正是这种移动的生活生产方式造就了独特的游牧文化。在草原题材纪录片中,有相当部分是记录游牧生活的,敖包、骏马、广阔的草原构成的草原牧场,成为这些纪录片中极为重要的审美意象。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利益的驱动,美丽的草原也在不断退化,人们很难再见到打马放牧的景象。这种转变也让具有深厚草原情结的创作者们感慨和惋惜,只有通过纪录片影像展示牧民与自然之间的情感以及由此引发的心灵悸动。

2.历史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影响

文化一直都是纪录片所探寻的重要内容,在纪录片对民族历史和人民生活现状进行剖析时,总离不开对民族文化的挖掘和展示。此外,纪录片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无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与文化有着密切联系,是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的结合体。步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草原题材纪录片创作风格日趋成熟,这些纪录片不仅关注现代草原人的生存状况,还对草原文化与草原文明进行了深入解读。

草原题材纪录片通过特定的题材和内容反映草原民族的风俗、信仰、生活与价值,将宏大的文化主题深入到具体的人物和故事中,从而使抽象的文化形态拥有了具体的审美意义,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审美感应。草原文化是世代生活在草原上的各个民族的共同文化,广阔无垠的草原不仅养育和滋润了一代代草原人,也孕育出豪放、厚重而又不失温情的草原文明。“英雄崇拜”和“自然崇拜”是草原文化的基本内核,是草原民族与生俱来、在实践中不断强化的精神维度。这不仅是草原题材纪录片创作中的重要创作资源,还是重要的人文精神核心,这些都在《印象蒙古》里得到了充分展示。例如《猎人记忆》在英雄主义精神的世界里讲述了充满悲伤色彩的故事,在对生命逝去进行感慨的同时,也对生命在绝境中表现出来的坚强感到欣慰。也正是这种无奈与坚强的对立,将顽强、坚韧、豁达的草原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使这部纪录片具有了感动观众心灵的力量。

三、结语

草原题材纪录片将镜头聚焦于广阔无垠的草原,其所记录的质朴、淡定是现代社会中的一缕清泉,唤起人们的深入思索。人们之所以喜爱草原题材纪录片,不仅是其传递的草原文化,还在于其镜头和画面所传递的真情实感。有理由相信,将来的草原题材纪录片将被赋予更多的审美特征,使电视观众通过纪录片了解草原文化,进而爱上那神奇的土地。

注释:

①包来军:用纪录片传承草原文化之魂,《实践(思想理论版)》,2014年第12期,第48-49页。

(作者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责编:倪啸)

 

民俗文化视角下纪录片《海祭》的艺术表达

公益类电视节目《等着我》特色分析

《中国新歌声》节目的营销模式

真人秀电视节目《我们来了》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研究

《旋风孝子》热播原因探析

传播学视角下《人说山西好风光》节目创新探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