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中国连锁

VR 产业为何正坐过山车?

作者:王宇新
整个产业的技术平台或者技术理念还没有一个非常成形的标准,高端产品距离真正走进用户的生活还有不小的距离。

90 %

2015年下半年开始,国内至少有近300家做VR的,如今90%的创业公司都转型或倒闭了。现在,只有50多元至300元的VR眼镜能够赚钱,产品越高端越不挣钱。

2016年年初,许多企业和投资人看中了VR,形成了下一代创业新一次热潮,一些公司希望消费端的的主要硬件产品都在今年上市。但是,到了下半年,就出现了“VR寒冬”,资本对这个行业的青睐明显减弱,VR市场不如预期,原因何在?

过山车般的发展之路

VR Virtual Reality,即虚拟现实.就是综合利用计算机图形系统和各种现实及控制等接口设备,在计算机上生成的、可交互的三维环境中提供沉浸感觉的技术。消费者通过VR设备可以实现所看到的场景跟随头部视角移动所变换,实现VR场景中的触觉反馈,视觉效果与3D相比最直观的区别就在于实现了720度全景无死角3D沉浸观感。

在10年前,VR产品就已经产生了,当时只是一些比较大型的VR终端。直到2015年上半年以前,VR还是一个相对小众的产品。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随着产品的小型化,Oculus、Sony、HTC等几大VR硬件巨头公布了2016年消费级产品的计划,国内腾讯、百度、乐视、小米、暴风影音等厂商们也纷纷推出了将要发展的VR产品,一时间,VR大热,至2016年上半年推向顶峰。

目前,一些一线城市过去各式手机零配件店面很多被无人机和VR头戴设备所取代。在淘宝、京东等网上商城,从VR眼镜到一体机一应俱全,价格从60多元至3000多元。淘宝的一家网店出售的VR眼镜累计销售量超过15万台。

而与这些店面的火爆场面无法同日而语的是VR产业在投资界所受到的冷落。投资界的这种观望态度直接影响的就是VR厂家陷入发展窘境:难被资本看上又没有大笔发展基金,只能面临倒下或转型这两种选择。进入下半年,媒体开始频频出现VR产业进入“寒冬”的报道:暴风魔镜团队大面积裁员、米多娱乐与众景视界欠薪等等。一时间,许多人觉得VR行业滑向低谷。

2015年下半年开始,国内至少有近300家做VR的,如今90%的创业公司都转型或倒闭了。现在,只有50多元至300元的VR眼镜能够赚钱,产品越高端越不挣钱。生存下来的VR公司有两类:一是一直做的很小,投入少,容易山寨别人的技术的公司;二是拥有核心技术的公司。

发展受阻原因何在?

为什么VR产业发展受阻?有专家分析,尽管VR依旧被视为下一代创业热潮所在,但是整个产业的技术平台或者技术的理念还没有一个非常成形的标准,高端产品距离真正走进用户的生活还有不小的距离。

2016年下半年开始的VR“寒冬”论,其实是与之前资本市场火热的VR概念相对应。2015年,很多上市公司其实对技术本身并不了解,却把这个作为一个概念在对外做宣传,一窝蜂拥入的企业基本都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和赢利模式,只能靠融资供血,多数公司卖的是非常低端的产品。

一些投资者被这个概念给吸引进了这个行业,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一季度,VR行业融资总规模达8.16亿元,出现泡沫是很正常的。接着,一些投资者发现,这个行业确实有投资机会,但是还在摸索的阶段,但并不像原来想像得那么火,实际上VR产业仍很脆弱,风险还比预期的大,就开始观望的情况,不再持续输血,失去了资本的支持,无法实现自我造血的众多VR公司日子自然就不好过了出现大批的裁员或倒闭在所难免。

产品内容资源贫乏,存在短板。以前,不少VR创业公司都选择从硬件领域入手,为降低成本忽视了内容。用户购买一个VR眼镜或头盔,就只能看少数视频或玩点简单的游戏,自然无法满足基本需求。造成产品的内容以成人内容和游戏为主。如果进行内容开发,就会造成过高的成本,提高了产品的价格,产品销售又成了问题,反过来又制约了内容生产的积极性,陷入了恶性循环。

缺乏核心技术,竞争力不足。国内的VR公司,普遍存在着外观设计和适配技术含量低,缺乏核心技术这一致命问题,有专家说,目前国内VR企业“底层设备是国外的,国内创业公司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只是做个壳,所以成本高昂”。一些两三百元左右的头盔,在用户体验上远不如国外同类高端设备,也没有和百元左右的低端产品拉开距离。

低端产品冲击市场,错误引导消费者为目前,VR市场上销售最好的是百元左右的产品,消费者好奇心驱使以及尝鲜的想法图便宜购买这样的低端产品,体验后,即使效果不好,扔了也不可惜。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消费者认为VR产品都是这种东西,而不会再去选择购买功能更多、技术含量更高的高端产品。事实上,这类盒低端产品技术含量并不高,不少创业团队将其与手机APP进行捆绑销售,而这些手机APP内容包括游戏以及色情视频。

未来前景又当如何?

关于市场前景,业内人士认为,作为新型科技,在国内HTC、联想、华为、乐视、小米等手机厂商强势进入VR领域的大背景下,长远肯定是比较看好,但短期内实现突破很难,盈利模式建立不易。

进入年底,这项产业一条过山车般的发展之路似乎又一次出现向上的动向。

国内正在积极布局VR产业集聚区,南昌将在未来的3—5年构建辐射中国、国际领先的世界级虚拟现实产业中心。福建建立了VR/大数据产业基地,AMD、高通无线通信、诺基亚、施耐德电气等世界500强企业入驻。

12月16日,在2016国际创新创业博览会上,由北京数字内容产业协会、中关村自主品牌创新发展协会、北京火柴互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国内院校联合发起的中关村品牌协会VR国际产业联盟启动成立。12月20日,暴风魔镜在京召开“VR Evolving | 虚拟现实·进化”主题发布会,对外推出“3K屏概念机”Matrix 一体机及VR眼镜S1,以期借此在VR清晰度、机重以及眩晕三大阻碍上获得更大突破。同时,暴风魔镜也公布了自主研发的全新一代VR ROM——Magic UI 2.0和移动空间定位+手势识别一体解决方案。

专家指出,VR产业要想重新获取资本的青睐,必须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策略,坚持生存当先、发展核心竞争力为本,通过解决以下问题,重新迎来新的市场曙光。

一是打磨好产品,做好相应的技术积累,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应该关注前瞻性技术的创新,而不是只关心商业模式的创新。未来资本对于AR技术的投入将会集中在光学模组、手势操控以及机器人同时定位与建图三大核心技术上。要克服多重技术难关,包括如何让显示更自然,减少眩晕效果等等。

二是注重内容。Oculus、索尼、HTC被称为VR产业三大巨头厂商,在内容平台方面,HTC在2016年3月正式推出了自己的应用商店提供从游戏到媒体方面的内容。索尼研发了一大批VR游戏。作为国内企业应该在下大力气满足购买VR产品消费者娱乐需要的同时,将VR内容与其他领域结合,在VR商用上下功夫,把VR视为拓展市场的新方式,开拓VR购物、VR卖车、VR卖房等更加有实际的市场。还可以利用自己的技术帮助厂商建立起VR系统、协助生产内容,提供软硬件一体化的服务。

三是制定标准,兼容。目前,VR不同厂商之间的不同标准,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在VR领域,HTC Vive和Oculus之间依旧存在着一定的不兼容性,这使得内容制作商同样需要客户的需求具体进行调整。对此有专家认为,依托国外标准有着开发风险小、事半功倍的效果。与国外企业比,国产品牌在VR行业上起步晚,而且技术积极薄弱。而国外企业,索尼、HTC、Oculus 这三个VR巨头不但在技术保持全面领先,而且在产业链也掌握着主动权。谷歌也推出了自己的行业标准Daydream。对于国内VR企业而言,在技术和资金均不如对手的情况下,持自主研发的出发点虽好,但不如加入对手依托国外标准开发的成本和风险都可大大减少。也有专家认为,如果有一个企业能在竞争中独占鳌头,其他的企业应该围绕它的标准来做。

四是把重点放在人才培训上。人才是科技发展的核心因素,要想提高技术,自然离不开优秀的科技人才。VR的核心技术主要涉足图形图像、输入算法、交互、光学等尖端领域,对于人才的要求近乎严苛。资料显示,中国VR人才需求量全球第二,当前VR 开发人员大多是从游戏、动漫、3D仿真、模型等行业转型而来。由于行业技术间的差异性,人才很难快速融入VR领域,缺口超过百万。在未来的竞争中,VR人才的培养和争夺将是VR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企业应该通过联合创建项目平台,企校合作吸引培训培养技术人员。还可以收购小VR公司整体团队,把尖端人才和技术请进来。

3—5年

国内正在积极布局VR产业集聚区,南昌将在未来的3—5年构建辐射中国、国际领先的世界级虚拟现实产业中心。

 

下半场开局

年度关键词

商超:正在变“小”变“轻”

餐饮业:品牌更迭和两极分化

酒店业:过去和未来一样波涛汹涌

化妆品行业:危机与利好并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