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我闭目细想:如果我去向朋友借钱,有几个人能保证把钱借给我?反之,我会把钱借给哪几个朋友?这不得不说是个敏感话题,因此,常让我纠结。直到去年,我真碰上了这样的事儿。
去年我准备买房,全款需80万,自己积蓄加亲戚相助,还差20万,我决定试试向朋友借钱。翻动手机“电话簿”反复斟酌,把借钱短信发给了10个朋友,这些都是经常聚会、吃喝不分你我的好哥们儿。不到半天,接到两个短信回复,四个电话,都以各种理由婉言相告拿不出钱。有两个朋友登门,说可以借,但要等些日子。另有一朋友说有钱、也能借,但老婆出差了,要等她回来“商量商量”。
只有一个做总经理的朋友送来两万块钱,他说:“你发短信这些人,别看平时鼓着腮帮子充有钱,其实经济实力都不行。”他还说:这点钱有就还,不还也可以。
或许真的怪我,只考虑朋友关系,却没顾及他们的经济状况。可见,不得已向朋友借钱,首选不应是远近,而是富裕程度。穷朋友纵然关系好,却没有闲钱外借,还会让他觉得你是故意难为他。
如果说朋友间借钱是相互共济的精神、是交往深浅的标尺、是社会和谐的体现,那么,不论向朋友借钱还是借给朋友钱,真正做到“好借好还”,应坚持两个原则:
1 量力而行,认清自己的实力,切莫因负债而长期背上沉重的生活、精神包袱。有位朋友,看中一款价值60万的车,准备借款30万,10年还清。我建议他先别买。借钱会让他沦为10年的车奴,人生苦短,债务会影响生活质量的提升,等还清贷款,生命的激情、生存的心态会大打折扣,只要情绪饱满、生活和谐,开普通的车、不开车,照样可以拥有幸福、享受美好时光。
2 要认真评估来借钱的朋友是否具备偿还能力,是否有经常占别人便宜的行为,如评估不过关,就理直气壮地说“不”。真正的友谊是双方都明白:不把友情和钱搅得暧昧不清,借就是借、还就是还,朋友间可以相帮互助,没有供给、白送的责任和义务。“亲兄弟、明算账”,“亲是亲、财是财”,老祖宗留下的警示,今日依然是至理名言。
不论借钱还是借给别人钱,都要立字据,确定还款日期,到时还不上,须说明原因,不然,失掉的可能不仅是信誉,还有朋友关系。
在吐鲁番地区,曾出土过许多古人借钱的契据,展现了古时朋友借钱的原貌。有一份“张善举贷钱契”最具代表性:公元688年,张善举向好友杨月雨借钱并立下借据,核心内容是“举贷银钱贰拾文,月生利银贰文”。可见,古人朋友借钱不但有字据,还有利息。
我以为,借给朋友小数额的钱,不妨学学借给我钱的朋友:说明不一定非要还,也不要死硬地记住。还就还,不还也不必去要,只当付出了,别让钱颠覆了苦心经营的朋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