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当代电视

日剧中的死亡审美与人文关怀

作者:◆郑新超
在日本电视剧中,死亡审美与人文关怀同样重要,追求死亡之美的鲜明艺术感,略带东方色彩的审美态度,其独特的话语体系,进一步突出了日剧中死亡的审美观和艺术观。关于审美的观点和美感的欣赏,朱光潜曾经说道:“我们必须在美感的经验中找到一个形象或者意象,也就是进行创造和直觉感应,将意象的概念用特殊的手法从中传递出情趣来,这个过程就是象征或者表现,情绪如果恰如其分,即为欣赏或者审美。意象中情趣在创造中变现,形成意象化的情趣;在欣赏中从意象中获取情趣,形成情趣化的意象。而美就是意象情趣化或者情趣意象化在心中形成的恰到好处的快感。”

在影视艺术中,情趣是通过现实的影像再现来表达的,是一种夹带主观意念的客观反映。影像传达的形象不是单一的事物,而是通过象与象间的逻辑关系和画室空间来创造和表达象外之意,在剧中将形象化、意象化的景物通过特殊的手法传递诗意般的感应,营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象外之境,在无形之物和有形之物间获得不可见之物的情感。日剧中构建的象外之境颇具民族审美情趣和现代审美价值观。

一、日剧中的死亡意象与审美解析

在日本文化艺术领域,对于空间造型的重视是由来已久的传统。日本电视剧创作者善于利用画面上丰富的造型元素,营造多样化、极具意象内涵的叙事空间,加上所融入的传统舞台剧的造型艺术风格,赋予日剧唯美而深刻的画面和极具特色的审美意境。

在日剧中,慷慨赴死的主人公形象彰显了日本民族对于生命的关注、对于尊严重视及对于个人价值的不倦追求。日剧中的“死亡”,往往流露出日本民族对于“佛教禅宗”这一思想的信仰。对于日本民众而言,“不朽的生命”与“轮回”的观念根深蒂固,他们相信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死亡彼岸散发着天堂一般的光亮,照亮了人们内心的阴暗,此世之终点再也不会被人们所恐惧,通往彼岸的旅程也一定是宁静、安详。在当代日剧中,“船”是一个十分典型的意象,它是沟通生、死两界的载体,是将逝者灵魂渡向彼岸的载体。在此类日剧中,“船”充当这一个逃离的意象,被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是一条将人带离痛苦、驶向彼岸的通途,是一个个无助的个体逃脱的希冀,如此表达不难洞悉深藏于日本民族内心对于死亡的一种无意识向往。在那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中,每个人都希望从压抑、束缚的秩序中挣脱出来,而这种类似于“逃脱”的希望,似乎早就出现在日本的民间故事中。“浦岛传说”最具代表性,就如我国的“邯郸梦”一样广为人知,都是关于“他界”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年轻而善良的渔夫浦岛太郎救了一只海龟并放生于大海,海龟为了报恩载着他到达了龙宫。在渔夫的日常生活中,人们每日如一地平静生活、老去;但龙宫不同,那里有无尽的美味佳肴,有无穷的青春可享。龙宫就像是他界和彼岸的一个象征,当人们想要逃离现实的愿望愈加强烈之时,对于彼岸也愈加憧憬,此时的彼岸将成为其终结此生的动力,是逃离“秽土”的一片“净土”。

另外,大自然在日本的传统美学意识形成过程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日本人崇尚自然、敬重自然,人与自然的一体化在他们的意识形态中根深蒂固。因此,在日本的电影和剧作中,自然被赋予“人情味”并成为其一大特色,借助自然之物对生命进行思考,镜头游走间留给观众深深的沉思。自然中的一花一木、石头、天空、动物等在电影中通过细腻的感知,向观众传递出对死亡的感叹。人作为自然界中动物的一种,用其他动物来隐喻人的生存状况,提升画面的情感表达。如《星守之犬》(2011年)中,讲述了一个生活受到种种打击的大叔,决定以死亡结束自己的悲惨的一生,本以为将死之前把爱犬托付给好心人,便可以安然地离去,但是爱犬的不离不弃使得他在将死之时说出了“我其实不想死”,这句话又是饱含了多少的无奈,和对爱犬对人生的眷恋。电影通过大叔和忠犬的死亡,让观众沉浸在深深的反思中,在这世界上好多东西是我们苦苦求之念之,却终究无法一一得到,也有好多东西在我们拥有后弃之如蔽,在生命终结时纵然不舍,纵然不甘,却终究还是要归入黄土,所以在有限的生命里,在可以快乐的日子尽情的快乐,需要悲伤的日子尽情的悲伤,做好自己的星守之犬,并且把自己所能给予的爱好好地给予身边的人,也做好所爱的人的星守之犬。

二、死亡背后所隐含的心理慰藉与人文关怀

在影视艺术中,尽管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范围对死亡的定义和解释不同,死亡仍是话题的主要讨论对象之一。日剧探索死亡的历史由来已久,关于死亡的传统理解已经成为具有其民族特色的审美意识,从作品的整体角度来看,死亡属于悲剧中的高层次艺术表现手法,而大众化的情感,凝结于日本人的情感和生存中,既表达出对死亡的追求,又将剧作的故事情节和审美爱好集中展现给观众。

一方面,对于属性不同的两种媒介在艺术表现形态方面的差异性,使日本电影、日剧在叙事方面呈现不同的视角和侧重点。就日本电影而言,往往具有一个完整而独立的时间、空间,来叙述一个复杂而完整的“死亡”故事,而在人物命运、死亡意识的呈现和探索之中,电影往往将人性、生命的讨论引向深层次的理性层面。不仅如此,对于画面的造型与死亡意境的创建也更考究。对于日剧而言,必须将一个完整的故事加以分割,呈现在系列化的时间之内,而且,对于每集间的连贯性要求则更高,以期达到环环相扣的效果。此外,每集都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营造一个极具吸引效果的高潮。由此难免需要简化复杂的叙事性,突出人物的特点与矛盾冲突,着重于死亡情节的铺设,呈现死亡的审美、凸显人性的善恶。

另一方面,就欣赏价值来评价,日本电影通常运用表征意义强烈的影像符号来搭建画面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并在其中营造出死亡意境,这种意境具有民族审美特色,旨在从死亡中寻找生命的领悟,属于高层次的影视审美体验。情感的审美体现是日剧中更加倾向的死亡事件表达手法,当剧中有死亡话题、主人公命运剧情等被理想化或者简单化时,悲剧性的爱情故事和强烈的神精刺激就成为叙事主题,包括复仇、杀人、死亡等,在某种程度上,运用宣泄情感的方法来化解死亡带来的恐惧心理。死亡叙事在日剧中的作用是引领观众体验死亡的刺激和威胁,感受死亡带来的震撼和恐惧,宣泄和释放心理的能量,从而实现心理的稳定和平衡,在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拯救生命意识。此外,就死亡结局的处理方面,日本电影和日剧所采用的呈现方式也带来了差异性的审美取向。前者更趋向于呈现震撼性的死亡场景,在电影的叙述下,死亡是沉重的,令人深思的。

不仅如此,在日本电视剧中,死亡往往伴随着爱一同呈现,对于爱的描写与讴歌往往带有浓重的“以悲为美”的审美取向。不论对在描述初见爱情时的纯真与美好,还是探索人类爱欲的深层次本性,日剧多选择以彻底毁灭的方式,来找寻爱曾经存在的意义。日剧的故事题材中,爱情故事的使用率非常高,用擅长的叙述手法来演绎唯美的爱情故事。影片《我与妻子的1778个故事》(2011年上映)将爱情和死亡两大主题拿捏得恰到好处。死亡本是残酷严肃的话题,却因为融入主人公创作的有趣故事少了一份生离死别的痛苦,带给观众更多的是夫妻恩爱的美好场景。这也是此类日本电影的一大创作特点,不倾向于诉说死亡的沉重,取而代之的是较为轻松的叙事手法,利用欢快的影像风格呈现出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从而软化现实的残酷,让观众笑中带泪地看完电影的同时,再次陷入对爱情和死亡的思考。死亡的来临不是爱情的终点,是让人体会到真爱的宝贵,进而深刻的思考和领悟爱情的真谛。

日剧善于利用死亡引领观众追求生命的意义。虽然也有普通人对于死亡恐惧、祈求生存的呈现,但却找到了一条获得安慰、救赎的途径,使人们忘却死亡的悲怆与痛苦,寻求到心灵的解放。日剧一次次借助于这种独特而深刻的方式,呼吁人们只有心灵觉醒,探索生命的价值,才能实现自我救赎。日剧中很多撼动人心的画面,并非死亡场景,而是死后温暖的阳光、鸟语花香、生命的延续,如此种种都是日剧在追寻深层次精神世界与生存价值的努力。正如对于凄美爱情始终如一的追求一样,日剧倾力创建一个理想世界,用以消除普通人对于死亡的恐惧感,继而实现情感慰藉、精神支持、灵魂升华。

《我与妻子的1778个故事》剧照三、结语

一言以概之,作为娱乐消遣方式,日剧承载的是日本的民族文化,传达的是日本国家和民族的地域审美特色与人文关怀。在日剧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一种固定模式,彰显其特有的文化魅力。

基金项目:2014年度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外语专项课题(编号:14WX321);江苏省南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13040560);2016年南通大学海外研修项目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责编:丁磊)

 

民俗文化视角下纪录片《海祭》的艺术表达

公益类电视节目《等着我》特色分析

《中国新歌声》节目的营销模式

真人秀电视节目《我们来了》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研究

《旋风孝子》热播原因探析

传播学视角下《人说山西好风光》节目创新探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