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当代电视

电视剧《生命中的好日子》改编旨意

作者:◆董慧敏
电视剧《生命中的好日子》改编自网络小说《春天的故事》,在创作过程中曾四换编剧,九易其稿,历时五年。该剧于2016年3月在央视八套黄金档播出后,取得了央视八套十年来收视率之最的好成绩,被评为近年来难得的一部“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荧屏佳作。

一、主题改编:从言情小我到家国情怀

原著《春天的故事》看似一个诗史性的命题,实际上讲述的是一个琼瑶式的言情故事,且并未过多涉及时代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历史篇章。经电视剧创作团队用心改编后,选择了以个人命运和成长变化来反映时代变迁与实现“中国梦”光辉历程的主题,并将改编后的电视剧命名为《生命中的好日子》。这样一个生活化的小命题,却是小切口、深挖掘,蕴含着追求梦想的情感审美和诗意表达,折射出观照历史、直面人生的价值诉求。

在改编的过程中,编剧在原著浓墨重彩描写爱情故事的基础上,加入了人物的成长史、创业史和梦想史,并铺开了文革后改革开放的宏阔历史画卷。知青返城、恢复高考、改革开放、下海经商、金融危机等重要历史节点在剧中皆有涵盖,并借此将个人奋斗融合在时代、国家的发展变化中,展现了个人与时代、国家休戚与共的宏大主题。

剧情开始于1977年文革结束。经历十年知青岁月,即将返城的原市委副书记之子韩墨池在一场大火中为救人失去了左腿,回城后又因身体状况和历史原因失去了婚姻选择权,与青梅竹马相爱多年的恋人柔嘉痛失良缘,被母亲陈爱华和市委后勤办主任刘春红硬生生装进了一桩既成婚姻里。而这个婚姻对象,正是他在大火中救出的乡村姑娘钟思存。韩墨池一出场便遭遇了命运的双重打击,经历了令人近乎绝望的磨难。在肉体和精神的惨痛遭遇面前,我们看到的剧名却偏偏是《生命中的好日子》。这形成了一种强烈反差,也为故事的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变化埋下了伏笔。

韩墨池的命运虽然被历史洪流和现实境况所裹挟,但他并未屈服于命运的安排,而是坚忍不拔地开始了对命运的突围。面对历史的创伤,面对生活的磨难,他不纠结、不怨恨,不耽搁于历史,而是直面人生、开拓未来,奏响了他的筑梦、追梦、圆梦交响曲。

虽然腿已断,爱情亦破碎,被蹉跎的青春也只剩下了尾巴,但梦想还在。对好日子的渴望就是韩墨池的个人梦想。而一代人对于能过上好日子的质朴追求,便是我们的“中国梦”。50后的那一代人,在剧中以韩墨池为代表,开始了他们的寻梦历程。

二、人物改编:从爱情至上到追求梦想

值得一提的是,原著中重点描写的单一爱情在剧中被处理成一波三折的复杂感情经历。韩墨池在毫不知情的状态下被安排了一个妻子—单纯质朴勤劳能干的钟思存。思存以“坚决完成组织交给的革命任务”为使命,发誓照顾好英雄,做好英雄的革命伴侣。韩墨池一方面放不下恋人柔嘉,一方面不愿耽误年仅十八岁的思存,故意对她态度粗暴,意图逼思存离开。但思存对救命恩人韩墨池一往情深,下决心终生相随。两人的故事就在这种错位中展开了。而美丽温婉的柔嘉,一位具有那个时代一切美德的女性,却经历了世间最深痛的不幸。父亲被错化为右派,至死没有得到平反;心心相印的恋人突遭劫难,两人被强行分开。造化弄人,在墨池结婚消息的刺激下,柔嘉匆匆嫁给了虽一心爱她却没有感情基础的大老粗工人胡勇,开始了人物之间复杂纠葛的感情经历。他们之间的感情纠葛虽然盘根错节,给人以三角恋的印象,但并没有多少狗血和滥情的成分,而是通过爱情的悲剧,烘托出他们的坚忍与责任。在命运的洗礼下,墨池和柔嘉将曾经的爱情转化为近似于亲情的友情,继续并肩创业。柔嘉对胡勇尽着妻子的责任,墨池也逐渐被思存的单纯执着打动。至此,原著中的爱情主线开始退为背景,新时代的变化像浪潮一样推动着他们,也推动着剧情的发展。编剧将这些人物从小我感情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在时代的舞台上各显身手,为了梦想而不懈奋斗,是对剧情改编的一大升华。从墨池和思存糊火柴盒自食其力开始,到恢复高考后为了梦想积极备考,墨池在失去一条腿的人生境况中,开始了和时代的共同前行。虽然一条腿的行进是坎坷不断的,当时的高考制度就因为他身体的残疾而无情地对他关闭了梦想之门。墨池接受了不能参加高考的现实,转而开始鼓励思存来接续这个梦想。他凭着自己扎实的文化功底,帮助思存、柔嘉和妹妹婧然都圆了大学之梦。而他自己,虽然无缘高考,却想方设法以旁听生的身份走进大学课堂,积极自学经济学,用知识来武装自己,充实他与时代同步奔跑的装备。他把握时代脉搏,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先行者。他办起了英语补习班,并承包下学校的印刷厂,开始了对市场经济的试水之旅。在改革开放的历史大幕拉开之后,他南下深圳,从倒 卖紧俏物品开始,到经营凉茶企业、进军房地产,不断探索,不断进取,不断适应经济社会的运行规则,终于实现了人生理想,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生命中的好日子》在浓墨重彩刻画韩墨池这个人物形象的同时,也成功塑造了钟思存、柔嘉、韩婧然、韩秉先、钟诚,胡勇、陈爱华、刘春红等人物形象。以网状结构多线索地呈现了城市、农村、官员与普通百姓是如何面对历史创伤、时代发展和改革浪潮的。这些人物和内容在原著中体现甚少,大多是主创团队在改编时的精心设计。

剧中人物的奋斗过程是时代的缩影,是对新时代的赞颂。它昭示着:只有发展与改革,才能抚平个人和时代的伤痛,才能引领人们坚定地走向未来。在勇敢的前行和不屈的奋斗后,生命中的好日子,终将到来!而这个主题,正是从原著到电视剧的一个重大改变与升华。看过原著的读者都知道,电视剧中以墨池为代表的人物奋斗史和创业史,几乎都是新构。这种大刀阔斧的改编,超越小我感情,写出了一代人的奋斗历程和价值诉求,讴歌了时代的发展,提升了电视剧的品位,开拓了原著的视野和格局,是一种成功的二度创作,体现了主创者卓越的眼光、非凡的胆识和魄力。

三、IP改编之横向比较:审美价值观的确立和提升

在当下“IP影视化”的热潮中,《生命中的好日子》可以称得上是I P改编的一个典范。IP(Intellectual Property)的本意是知识产权,在影视圈指各种可供改编成影视剧的素材源,包括小说、漫画、游戏、歌曲、戏剧、小品、段子甚至流行语。实际上,影视创作中对热门小说的改编可以说是历来的传统,很多经典影视作品都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如上世纪80年代的电影《红高粱》和《霸王别姬》、90年代的电视剧《渴望》与《围城》,以及四大名著和金庸小说改编成的影视剧,只不过当时还没有I P这个概念。随着网络文学的兴起,《狼图腾》、《捉妖记 》、《寻龙诀》、《甄 传》、《琅琊榜》、《欢乐颂》等IP影视剧屡屡成为现象级作品。《生命中的好日子》虽不如这些热播影视剧那样家喻户晓,但从IP改编的角度而言,亦不失为上乘之作。IP改编大致有几种:一、忠于原作,如电视剧《围城》;二、只取原作之名,内容完全两样,如电影《大话西游》;三、对原作进行了较好的二度创作,如电视剧《甄 传》;四、比原作差了很多,如新版电视剧《红楼梦》。

同为对原作进行了较好二度创作的电视剧作品,《生命中的好日子》从主题的自觉选择上来说,是要高于《甄传》的。《甄 传》虽然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但就思想性而言,其价值观存在很大问题。艺术创作应该是表现真善美的,即使有假恶丑,也只是手段,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表现真善美。但《甄 传》作为宫斗剧的集大成者,其对假恶丑的表现似乎成了目的。正如陶东风先生谈《甄传》时所言:“甄 刚刚入宫时还是一个心地善良、简单纯朴的女孩,但在险恶的宫廷环境中,时刻受到以皇后为首的宫廷势力的暗算和迫害。经历了一系列惨痛教训之后,她终于懂得了一个‘真理’:在残酷的宫廷斗争中,你必须学会比对手更加阴险毒辣,你的权术和阴谋必须高于对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也就是说,你必须更坏才能战胜对手。最后,甄 终于通过这种比坏的方式成功地加害皇后并取而代之,这就是《甄 传》传播和宣扬的价值观。”①而《生命中的好日子》所表现的价值观,则如胡智峰教授之评价:“《生命中的好日子》在情感主调的确立上,毫无疑问是一种充满了进取、向上、阳光的情感主调。尽管剧中这些人物在文革中都经历了家庭不幸、个人受难,身体和精神上饱受煎熬,但是无论他们面临着怎样的处境,主创者始终赋予他们对于国家、民族,对于自己不变的信仰与信念,这是难能可贵的一种情调。”②这样的剧作,不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讲话上所肯定的“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优秀作品吗?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触及诸多深层次的利益和矛盾。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生命中的好日子》创作团队在改编时能够审视原作的不足,呼应时代精神,颂扬改革发展,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在言情小我的蓝本上做出宏阔主旋律题材的自觉选择,提升了原作的文化品格,彰显出创作团队的审美个性和历史担当,从而使该剧成为IP改编的优秀之作。

注释:

①陶东风:以恶抗恶腐蚀社会道德,《人民日报》,2013年9月19日。

②胡智峰:短评《生命中的好日子》,光明网,2015年1月15日。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责编:莎莎)

 

民俗文化视角下纪录片《海祭》的艺术表达

公益类电视节目《等着我》特色分析

《中国新歌声》节目的营销模式

真人秀电视节目《我们来了》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研究

《旋风孝子》热播原因探析

传播学视角下《人说山西好风光》节目创新探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