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当代电视

文艺要引导社会向高尚的道德聚拢

作者:◆曾颖

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同志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守艺术理想,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他说:“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把崇高的价值、美好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引导人们向高尚的道德聚拢,不让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淹没我们的生活。”对习近平同志的这个号召,社会大众一片叫好声,认为既切中了时弊,又为当下的中国文艺指明了发展的方向。

在相当长一个时期,习近平同志批评的这种廉价的笑声,已经成为某些人的一种追求。把浅薄当深沉,把玩笑当艺术,消解思想,解构理想,特别是一些专以表演浅薄搞笑的低俗小品为职业的明星们,甚至被奉为“文化英雄”式的人物加以追捧。其实,认真分析那些娱乐至上的作品,荒唐大笑常常既是作品的开始,也是作品的结束。在这种假象的引导下,一些荒诞离奇的故事、一些格调低俗的无厘头作品,便堂而皇之地进入网络、上了屏幕、走进书刊。

针对这种现象,习近平同志在文代会、作代会上的讲话中特别引用了歌德的名言:“如果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对一个艺术家来说,思想决定其精神产品的质量、方向和方式。鲁迅、郭沫若、老舍、巴金等大师的作品,之所以成为传世经典,正是因为在他们的作品中蕴涵了高尚的政治理想和深邃的思想,成为鼓舞人们奋发进取的精神号角。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产生的“三红一歌”(《红日》、《红岩》、《红旗谱》、《青春之歌》)所张扬的理想正义和对信仰的颂赞,曾影响了我们几代人的成长进步。同样,这些年产生的类似电视剧《亮剑》、《士兵突击》、《长征》等一大批影视作品,也同样在亿万观众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效应。相反,那些纯粹搞笑的娱乐化作品,却像一现的昙花,成为过眼烟云,甚至受到社会的广泛指责和批评。

我们提倡文化走出书斋、走向社会、走向大众、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的文化需求,这是社会的进步,这是真正的文化大众化。但是文化的大众化绝不等于泛娱乐化,更不等于文化的肤浅化和庸俗化。

避免文艺的肤浅化和庸俗化,别无他途,习近平同志指出,那就是“养德和修艺”并举。就是“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艺术修炼,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努力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做到德艺双馨”。

人的正确思想,包括学养涵养修养,都需要刻苦学习,需要到群众中去体验、去修炼,需要时时保持与时代和人民的心灵共振。文艺作品是精神产品,精神产品不仅要有意思,更要有意义。文艺作品的功能不仅是娱乐,更在于寓教于乐,它不仅要养眼,更要养心。

诚然,随着社会文化需求的多样化,我们需要轻松、需要娱乐,甚至需要一些具有幽默品格的健康的有品位的搞笑来活跃我们的生活,但是我们更需要引人思考、启人心智的有思想内涵的艺术,更需要提高全民族的审美品味和鉴赏趣味,更需要对社会文化的精神导向加以引领。我们不能允许把那些无节操的垃圾当作艺术来流行,我们不能允许某些人打着市场的旗号,让一些与主流价值观格格不入的东西来扰乱社会大众的视听判断,不能被金钱绑架做市场的奴隶,我们期待作家、艺术家为大众奉献有品位、高格调的作品,来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来引导我们的社会向高尚道德聚拢,来筑就我们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

(作者系《解放军报》文艺部原主任)

 

民俗文化视角下纪录片《海祭》的艺术表达

公益类电视节目《等着我》特色分析

《中国新歌声》节目的营销模式

真人秀电视节目《我们来了》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研究

《旋风孝子》热播原因探析

传播学视角下《人说山西好风光》节目创新探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