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现场一角近年来,以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创作资源的电视综艺节目开发日益兴盛,给中国电视界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真正能塑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觉、自尊、自信的优秀节目,可以得到百姓的呼应和热捧,能够“既叫好又叫座”。在这样的启示下,当前我国电视节目创作该怎样才能探索出一条实现中国文化传承,获得市场及口碑的创新之路?
2016年11月27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办,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节目研发委员会、中外名人文化产业集团承办的电视节目创新探索研讨会在北京蟹岛度假村中外名人影视创作基地召开。中国文联、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以及各地电视台的有关领导、从业人员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张显主持。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传承中国文化,打造精品电视节目”。本着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传承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讲话精神,电视领域管理者、专家学者和一线创作团体在会上交流了电视节目创新探索的经验,共同围绕如何提高电视节目创新水平、如何更好满足广大电视观众的文化需求、新时期下电视节目创新探索的意义和路径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会议首先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节目研发委员会执行会长、中外名人文化产业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建国致欢迎词,他表示:2016年是国家“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电视媒体的重大调整年,可以预见,我国电视节目的创新将会迎来大的爆发期,这与我国的整体发展阶段是一致的。当前,我国电视节目以引进为主,但对于这种以借鉴国外电视节目形式为创新思路来源的行为,不能一味地批判反对,也不能一味地崇拜模仿,而是应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和理念,在借鉴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原创性灵感,提高自己的原创能力,开发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属于我们自己的电视节目。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创新资源和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国的电视人是勇于担当、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群体。这将是我国创新的动力之源,中国电视人必将用当代最新的电视技术与创作方法,传达好党的声音,满足观众对电视节目的欣赏需求。
中央电视台《挑战不可能》制片人左兴、《食尚大转盘》主编吴敬、北京卫视《档案》主编吴志勇、河南卫视《武林风》导演徐广志、辽宁卫视《中国好家庭》制片人刘阳、江西卫视《带着爸妈去旅行》制片人朱悦、山西卫视总监陶亿笑等各卫视原创节目的主创人员,分别就节目创作中的传统文化核心立意和精神正能量传播在节目中的应用发表了见解。他们表示:有思想端正的创作主旨、技术过硬的制作环境来传承中国文化、打造原创精品电视节目,在传统文化中“另辟”出一条本土原创节目的“蹊径”,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对于媒体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当谈及具体工作、分享自身在创新过程中所付出的辛苦和创作体会时,这些来自一线的编导和制片人说,创新一直是他们在节目制作中需要克服的难题,总结起来有两点最为重要:一是要在节目中展现中国精神。这里的精神既要包括中国文化中孝道、重视家庭等传统精神,还要包括新时期出现的工匠精神、航天精神、奥运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节目有精气神,使其能够体现当前中国人勇敢、团结、温情的精神品质。二是要讲好中国故事。这就需要从业者在节目制作中寻找那些有中国特色的好人好事,努力从中发掘出那些精彩的、没有套路、充满真诚、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故事满足观众的收看需求,并在主题、角度、形态以及故事呈现手段等方面深耕细作,力争精品节目的产生。
中外名人文化产业集团总裁陈建平、集团董事长助理兼第一事业中心总经理崔保基畅谈了集团自主研发、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惊喜连连》,以及于云南卫视播出的《中国情歌汇》创作感想,总结了两档节目于播出期间所获得的成绩,并针对企业与节目的合作方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认为节目首先要明确定位,在掌握观众基本盘的同时,不断拓展新的观众群,提高节目价值,以满足观众及投资企业的需要。而与投资企业进行成功的合作,不仅有利于节目的推动,对电视台以及投资企业本身也具有积极的作用,可以实现三赢效果。
上海东方卫视总编室主任李逸、黑龙江卫视党委副书记刘宁、辽宁卫视品牌节目总监马小林等电视台领导介绍了近年来地方电视台的电视节目研发情况,从电视台的角度,谈了他们是如何在目前困难的环境下坚持创新、带领全台奋力突围、争取发展。他们表示:当前,传统媒体身处内外交困的艰难之地,亟需寻找新思路、新手段破茧重生。如何重拾被新媒体日益蚕食的收视群体,如何应对新媒介带来的全新视觉体验?这需要进一步深入推动广播电视节目的自主创新工作,通过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优机制设计,来降低风险系数、消化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成果转化率,在抓好现有执行的同时,立足实际,不断健全完善创新创优机制,进一步强化指导创新、规范创新、服务创新的各项职能。相信凭借中国电视人对优秀文化 的坚守,对创新求变的追求,用中国精神铸魂、中华文化立根、生活沃土固本、精品力作履责,就一定能够得到受众的认可和喜爱。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节目模式创新研发专家冷淞,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赵淑萍,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姜涛等行业专家对2016年我国的电视创新节目进行了总结盘点,对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的核心优势以及国外创新研发电视节目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解读。他们认为,目前我国电视节目创新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如何把握好节目的大众化和分众化的尺度,满足不同人群的收视需求,如何塑造品牌,增强传播力,实现消费的升级,如何进行节目的研发和创新,是摆在中国电视人面前的难题,需要大家群策群力,积极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努力跨越当前所面临的困境。一些媒体宣扬的所谓“电视已死”的唱衰言论是盲目的、经不起考验的。电视与网络传播相比,尽管存在着种种问题,但凭借深厚的影响力及其所富含的价值观,电视不仅不会消亡,反而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将长久发展下去。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监测中心副主任肖党荣介绍了2016年国内电视台已播出的创新节目概况、观众喜欢的创新节目类型以及存在问题。他认为,广播电视节目的制度创新,首先应该回应当下国家和社会的现实需求,就是要看老百姓以及社会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需要什么,不能把小情调当成家国情怀,要有时代感,要回应时代的需求,也要在镜头里、屏幕上、声音里呈现镜头所对应主体的命运感。第二是要有互联网思维,在国务院提出的“互联网+”思路的今天,没有互联网思维,就没有节目制作的理论支撑,也不合时宜。因此,电视工作者需要融入当前的信息时代中,只有牢牢地把握住信息时代的每一个动向,才能在新的空间里占有一席之地。第三是政策的适规性。我国电视工作者要适应政策,不要去挑战政策,不要去触碰政策底线。要坚持正确的方向,明确自主创新的使命,实现导向全覆盖。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分党组原书记黎鸣介绍了由北京市科委立项、中外名人文化产业集团和邮电大学联合开发的《影视剧本智能分析软件》的有关情况,该项目已经经过了专家评审,得到较高的评价,是文化和科技创新的最新实用性结合,可以供影视剧制作单位分析剧本使用。
最后,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赵化勇作总结讲话。他认为,这次研讨会的召开非常及时且必要,创新是电视人的根本,其成功的前提是领导的重视和团队的配合。现实中,创新涉及的题材宽泛、内容庞杂,如果不贴合生活实际、没有当地特色,创新将很难成功。因此在节目制作前要充分调研,使目标明确、根植生活、体现出各台特色,并在宣传上积极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为电视所用,切不可贪多求全,而是要潜心开发、形成品牌。在节目播出后,还要继续跟踪、反复研讨,只有不断地、反复地做总结、找问题、想对策,才能慢慢地形成一套节目创新的标准。总而言之,电视要发展,创新必当先行。通过本次会议,期待新时期的电视文化工作者能够推陈出新,不断进取,打造出更多弘扬民族正气,引领时代风尚,雅俗共赏、脍炙人口的中国电视节目精品!
(作者单位:本刊/责编:倪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