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稳定宏观政策框架体系
会议认为,十八大以来,初步确立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经济政策框架,一方面避免政策的摇摆,另一方面也为新的经济学思想的最终形成奠定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
而我一直认为,中国能否通过经济实践,在经济学思想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中国经济转型的成功。
二、稳定供给侧改革的主攻方向
毫无疑问,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工作的主线,也是我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生命线”,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供给侧改革决定中国经济转型的成败。
会议再次强调,中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虽然有周期性、总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导致经济循环不畅,必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突破,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
三、稳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貌似“微调”,但事实上内涵的变化较大。财政政策强调要更加积极有效,我的理解是在减税政策和财政赤字上会更有力度。2016年提出的减税政策,总体而言和大家的期待以及中小企业面临的税负压力而言,仍然有很大差距。
货币政策则强调要“稳健中性”,和2016年的“灵活适度”显然有区别。考虑到房地产泡沫、人民币汇率、资本流出的巨大压力,2017年的货币政策面临的环境极为复杂。确立稳健中性,事实上意味着总体上货币供应量要比2016年紧,是一种“稳中有紧”的政策选择。
四、强调风险防范,稳定经济环境
会议强调,要将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这是自金融危机以来,在风险防范层面着墨最多的一次。
特别是资本流出和房地产泡沫的治理应该出实招,动真格,体现政策的真诚和公信力。这些风险点,如防范不力,任何一个都有可能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影响中国经济总体的稳定。防风险,将成为2017年中国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五、稳定对改革的预期
会议提出,要在国企改革以及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等领域迈出实质性步伐。提出要推动财税和金融体制改革,落实推动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加快制定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总体方案,抓紧提出健全地方税体系方案。
我与很多企业家交流时感到,大家对中国经济未来是否有信心的关键,仍然是改革是否动真格,过去30多年中国改革的实践形成的一系列共识能否坚持,改革的市场化方向是否动摇。这是根本的国基,真的是动摇不得。
六、稳定公众,特别是企业家的预期
我注意到,会议公报在很多地方提到预期的引导问题。2016年在预期引导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也有一些领域导致预期恶化,比如房地产的暴涨,对实体经济以及民间投资的整体重视依然不够。
很显然,中央高层关注到了这些问题的重要性。所以在公报里有很多针对性的强调:要加强预期引导,提高政府公信力。坚持有错必纠,甄别纠正一批侵害企业产权的错案冤案。保护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专心创新创业。
特约编辑:马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