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要把握新常态这个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大逻辑。会议指出,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新常态的实现主要有三个转,一个是速度转轨,一个是结构转型,一个是动能转换。
首先,中国经济增长已经从高速转为中高速,从前三季度同比和环比数据看,缓中趋稳态势比较明显。6.7%的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可以说是最好的经济增速。其次,从中低端转向中高端,需要加大改革,调整各方面工作力度。这是中长期目标,把握大逻辑,实现结构转型升级的大目标。最后,新动能正在加快成长,旧动能还要改造提升。国家统计局正在探索对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进行统计,以更好地反映中国经济的动能转换。
第二,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会议指出,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这是我们做好2017年经济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科技创新仍是最主要的政策。从中国经济实际看,R&D(研究与开发)投入这些年来增长较快,全国R&D投入已经达到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其中,企业R&D投入占比达到80%,政府投入占20%,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制度创新也同样重要。
会议对2017年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行政管理体制、国资国企、产权保护制度、财政金融体制、养老保险制度等改革,都体现了创新打头的新理念在2017年经济工作当中的指导作用。
第三,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其中稳是主基调,要稳定大局,在稳的前提下要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稳增长,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增长是中高速的增长,合理区间的下限是就业,上限是物价。稳政策,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稳预期,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坚持扩大开放,稳定企业家的信心,加强预期引导,提高政府的公信力。要防风险,把防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目前风险总体可控,要预防和消除隐患。还要守底线,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深入细致地做好社会托底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四,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会议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2016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和要求,几个月来已经取得初步成效。
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钢铁、煤炭行业要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法律法规和标准,推动企业调整处置和兼并重组,其他一些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沿用市场、法治的办法做好去产能工作。去杠杆方面,在控制总杠杆的前提下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支持企业用市场化、法治化的方式债转股,加强企业自我约束,规范政府举债。去成本方面,在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方面加大工作力度,特别是要通过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此外,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振兴实体经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第五,提质又增效,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会议指出,2017年经济工作要坚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我们要追求的增长是就业比较充分的增长,是物价总水平合理的增长,是居民收入基本同步的增长,是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的增长。总的来说,是有质量的增长。
要把提高质量和效益放在经济工作的重要位置。增长效益不仅要看企业利润、财政收入,也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不仅要关注产量,更要关注质量、标准、品牌、技术。要用标准来立业,用品牌来兴企,努力攀登知识产权的高地,发挥工匠精神,打造百年老店。
第六,打好组合拳。会议指出,坚持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思路。这是一个组合政策思路,是在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中求进政策框架下的组合拳。
要抓好改革重点任务的落实,深化关键环节的重点改革,释放消费、投资、区域、城乡内需的潜力,加快新旧动能的衔接转换,促进农业转型和农民增收,推进引进来、走出去双向开放,加强节能环保和生态建设,高度重视和改善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