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当代电视

《今日说法》中刑侦探案技巧的表达手法

作者:◆张凯华 黄 倩

自1999年1月开播之初,《今日说法》就以其严谨精良的制作水准、丰富真实的内容展示以及务实深刻的教育意义,受到全国观众的喜爱,并逐步成为央视综合频道的招牌性电视栏目之一。作为一档日播的法制类电视节目,《今日说法》并未过度强调栏目对于法制知识呈现的专业性,而是巧妙地通过带有刑侦探案特色的编排手法,增强了节目的观赏性、逻辑性,从而使得节目成为宣传法制理念、提高受众法治认知以及推动社会法治进程的平台。

为了调动观众的观赏兴致,降低法制文化社会传播的认知难度,该节目引入了代入感较强的刑侦探案呈现方式。譬如,在节目的整体立意上,《今日说法》注重将案情进行故事化导入,简明扼要地罗列案情的基本情况。同时,借助一系列先进的视听修饰手段,去实现案发现场场景重塑与案情发生过程的还原,释放了较为强烈的视听感官冲击力。而通过主持人作为控场引导力,再循序渐进、有声有色地对案件概况进行同步阐述,营造了颇具吸引力的节目氛围;又如,该节目会通过主持人来进行疑点收集、线索罗列、论证释疑等,以逻辑判定、假设推理来解析案情细节,以充分调动受众的好奇心与探究欲,同时也会促使其对案件之中蕴含的法制常识的获取与认知。通过以上刑侦探案化表现手法,《今日说法》完成了诱导式的案情还原、通俗化的刑法蕴涵解析以及法律维权知识传播等的协同,实现了法制类电视节目故事性、观赏性以及实用性的协调交互。

一、注重故事化导入、优化情景再现的视听体验,渐进式阐述案件概况

在《今日说法》推出之初,其也曾借鉴过法制纪录片的节目编排套路,将法制教育性作为了切入点,故事性并不明显。而随着法制类电视节目的增多,继续采用偏重教育性的表现手法,无疑已经很难对观众产生足够的吸引力。所以,从2000年以来,《今日说法》开始将刑侦探案元素融入到节目立意之中,通过主持人以故事化背景导入、情节代入分析以及再由嘉宾从专业化的法律视角出发,对案情的细节进行简明梳理与扼要分析,这就有效降低了过于专业化而对观众产生的认知难度。同时,为了营造场景真实性与感官体验性,该节目也引入了不少时下先进的音、视频技术,对所叙述的案情内容进行了逼真、清晰的还原,营造了颇为真切的视听感染氛围。由此充分带动观众融入案情、产生真实的临场体验,引人入胜。

例如在《真相拼图》(20160403)这一期节目之中,主持人先用倒叙引出了案情的故事背景:时值农历新年、家人团聚之时,从外地务工归家的刘某却意外在半途失踪,几名随行同乡的延迟报警、刘某亲属的反常表现以及突然出现的勒索电话,加之其间又有刘某的电话求助、同乡伙伴的刻意隐瞒,都令案情显得颇为蹊跷与离奇。而借助3D影像对案情的发生地点、周边环境、人员概况等进行场景还原,随着主持人绘声绘色地进行案情的递进分析,引导观众共同去分析相关人物的性格特征、反常行为以及细微心理,回忆、比对嫌疑人的日常言行,逐步得出其作案动机,真相一步步浮出水面。而出人意料却又颇有讽刺意味的结果,则令观众为案情之中人性的贪婪、自私与法制意识的淡漠而唏嘘,进而对之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而在《案发8小时》(20160220)与《永不放弃的追捕》(20151230)中,节目主持人则采用倒叙与插叙相结合的阐述手法,不断通过问题设置与疑点罗列,来将分散而复杂的案情节点进行梳理、串联。为了展现案件发生与侦破之间的漫长时间跨度,该节目持续借助立体化的场景模拟,逐个还原案件发生之时的现场动态,并将显示屏幕上的每个场景缩小、放大来进行对比,归纳出犯罪嫌疑人可能具有的犯罪心理与动机,急促、紧凑的视听效果令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感与探索欲。随着案情侦破过程中取得重要证据与进展突破,主持人再通过比对之前的场景与犯罪嫌疑人的种种可疑言行,接着对案件的最终真相进行提问式猜测与预判,引导观众去估测案件的发生诱因、所涉及的刑法判罚内容。而在节目的结尾,随着案情结果最终被公示,观众也通过之前主持人的故事化阐述诱导与自身的思维活动参与,能够对法制类电视节目的文化内涵与价值作出合理的定位与判别。

二、借助逻辑判定、假设推理进行案情细节解析,阐释相关法制常识

不同于其他偏重玩乐逗趣的娱乐性综艺节目,作为一档定位于理念宣传、知识普及的法制类栏目,《今日说法》在内容编排与呈现上,注重突出严谨性、客观性以及专业性。而考虑到时下受众相对多样的观赏要求,该节目又合理突出了刑侦探案的元素特色,并在此基础之上,添加了不少诸如铺垫、暗示、呼应、解密等表现技巧去强化案情解析。这使得其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侦探、探秘类电视节目所独有的逻辑悬念感与情境带动性;通过节目主持人来进行疑点收集、线索罗列、论证释疑等,以逻辑判定、假设推理来解析案情细节,又使得案件凸显环环相扣、扑朔迷离的冲突效果;由节目主持人有针对性地宣传我国基本的社会法治理念、常见的刑法裁定原则,无疑可以在充分调动受众的好奇心与探究欲的同时,使其从中了解到刑法类的相关常识,提高自身的法治意识。

譬如在《追捕猎人》(20160404)就讲述了一件警员千里追捕山中猎户、双方相互斗智斗勇、群众协助打破对峙、最终合力擒拿疑犯的曲折案件。由于该案件脉络交错、内容起伏变化大,主持人首先就简明扼要地阐述了案件发生的整个过程,并明确锁定了犯罪嫌疑人即为山中的一位阅历颇深、作案之后自行逃逸的猎户,然后叙述由警方出动搜捕、猎户狡猾躲藏逃过监测、当地群众自发协助警方进山搜捕、猎户狡兔三窟再次逃窜以及警员坚守蹲点、最终擒拿疑犯等复杂情节组成的追捕经过。而借助主持人对于案件走向的假设、预估以及猜想,根据多方资料归纳疑犯逃逸的诡异路线、奸滑的躲避方法以及警方追捕的难度系数,则使得案情显得跌宕起伏而又扑朔迷离。在案件结果尘埃落地之际,主持人也借此表达了对待金钱物质的正确价值观、触犯刑法必然接受法律裁决以及防范劫财凶杀的重要性,有效触动了观众的思维、情绪,有助于其形成合理的价值理念与遵纪守法意识。而《谎言与真相》(20160330)则通过逆向思考、排除筛选的逻辑比对,关注了农村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遭受侵害的现状与法治问题。在该期节目之中,主持人借助对多个证据的对比、分析以及论证,完成了对于案件发生的起因、过程进行大胆猜测与判断,促使观众主动参与到猜想与讨论之中。在节目的结尾处,主持人引导受众去思考农村犯罪率激增的主客观原因,重申了国家相关部门对于侵犯未成年人权益的刑法判定的内容、规则,使得节目具有很强的警示性与反思性。

三、推介正确维权方法与安全防护知识,引导受众反思案件、约束自身行为

《今日说法》采取了简化专业知识、推介实用方法的编排手法,在节目的关键节点与结尾处,通过主持人、嘉宾对案情侦破的过程进行总结,介绍正确维权方法与安全防护知识,引导受众反思案件的因果关系与社会危害,促使其自觉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并对自身行为进行约束。这就使得法制类电视节目实现了社会反思性与现实诱导性的交互。

比如《偷渡梦碎》(20160222)就关注了涉及港澳台与大陆地区的偷渡犯罪问题,分析了这种违法移居行为对于关联方的社会危害性,简明重申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于偷渡犯罪的惩治原则与处理方式,提出了预防、制止偷渡犯罪的管理建议,并对偷渡受害者后续的权益维护进行了政策解读与途径罗列,兼顾了警示性与诱导性;而《名医的戏法》(20160125)则对当前充斥电视、电台以及网络的所谓“名医义务出诊”这一犯罪行径进行了揭露与批判,借助隐蔽拍摄与专家分析,总结出了其惯用的行骗、勒索手段,并从法律惩戒与自我防护两方面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正确进行处置这一犯罪行为、规避这一欺诈问题的维权与辨识方法;《消失的举报人》(20151229)聚焦了当前反腐倡廉运动之中,举报人由于匿名或实名身份而产生的一系列权益问题,在倡导全民积极参与反腐监督的同时,也表明了正确运用监督权、知情权进行正规渠道举报,以及通过诉讼手段来惩治贪腐犯罪的重要性。所以,将现实辅助性作为意旨,也让《今日说法》成为受众学习相关法律知识、提升法治修养的互动平台。

(作者单位: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责编:刘原)

 

发自心底的历史应答——电视剧《我是红军》观后断想

谁敢横刀立马 唯我彭大将军——电视剧《彭德怀元帅》的人物塑造

《天涯浴血》: 地域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成功之作

《生命中的好日子》里韩墨池形象塑造

安居、安心、安天下——评电视剧《安居》

农村题材电视剧的文化身份建构——以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为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