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当代电视

《父亲的身份》 对谍战题材电视剧困局的突破

作者:◆刘 磊 李改婷

2016年4月,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的谍战剧《父亲的身份》,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可观的收视率。评论界认为《父亲的身份》“作为一部充满诚意的高品质之作,它为遭遇发展瓶颈的谍战剧带来一次可贵的审美破局与精神提振”,如此高的评价并非过誉,而是针对该剧的“功底”说话。

一、在谍战剧中加入更为宏大的国际背景

谍战剧作为战争剧类型的一种,其看点是战场背后的情报斗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现代战争类影视剧主要集中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上。谍战剧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思维,剧中表现的要么是国共之争,要么是中国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多是呈现国、共、日、伪四方交织的谍战背景。作为中国大陆比较成熟的类型剧,谍战剧在经典谍战剧《潜伏》之后,出现了严重的跟风现象,影响了其在观众心目中的地位。为了探索谍战剧的出路,《父亲的身份》首先在视野上寻求突破。

不同于长期以来谍战剧“近亲繁殖”的思维定势,《父亲的身份》在国共双方内战临近结尾的情报博弈基础上,开创性地引入了以“美苏争霸、冷战萌芽”为大背景的国际因素,使中国内战与二战末的世界格局连接起来,这既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又使谍战增加了更有看点的戏份。剧本以1948年淮海战役前夕为故事背景,讲述了国民党军队在节节败溃的情况下,先后两次冒着惹怒美国的巨大风险,自编自演“比基尼计划”乌龙事件,企图将美方强行牵扯进中国内战,以利于其扭转国内战争局势。剧中,俞北平表面上是国民党特务,实际上是中共地下党,林莎表面上是美军情报人员,实际上也是中共地下党,而郑翊则是国民党特务,他们的多重明暗身份,把当时纷杂的国内国际形势戏剧性地呈现给观众。剧本首次在传统“办公室谍战”的基础上加入了美苏争霸的国际视野,在题材上突破了之前的国共、中日二元斗争格局。

二、走出谍战剧僵硬的信仰模式

谍战剧其实比正面战争剧更考验剧中人物的价值观,因为正面战有军人的铁律,即“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宗旨”的原则在支配着所有的军事行动。而从谍战剧观众审美接受的角度看,观众观看电视剧的过程,其实也是与剧中的主要人物建立情感认同,并与他们共同经历决策、侦查、反侦察等冒险行动,进而完成情绪宣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情感认同的建立靠的是价值观认同。因此,谍战剧能否获得观众认同,关键在于其是否有核心价值观作为支撑。目前的谍战剧仍然延续红色经典片的模式,即预设了正面人物对信仰的坚守,把对党派的信仰作为其唯一的选择。然而在当今这个开放的社会里,这种超越人性的信仰不再能够说服观众。因此,谍战剧要有所突破,必须走出僵化的模式,让人物的信仰更接地气。

谍战剧《父亲的身份》在这种困境下,努力展现挣扎在信仰夹缝中的情感,对谍战题材进行了一次大胆的突破。著名电视评论家仲呈祥说,《父亲的身份》是“一部讲信仰、有骨气、有特色的作品”,它最大的特色是“在精神向度上做文章,对信仰情感做一次有深度的拷问”。剧中,从考验信仰的角度看,剧本对国民党重要将领徐文正的塑造很有看点。以往,我们在同类谍战剧中,经常看到誓死效忠“党国”的国民党军官,观众在这些军官身上看不出一点誓死效忠的心理基础和情感基础,这些人物僵硬地执行着剧情的安排。但徐文正不是这样,他最后的死是为了保护身为中共谍报人员的亲人。当手下郑翊把毁城文件递上来请他签字时,他果断地拒绝了,最后自杀身亡。他最后所说的“这一笔落下去,我就成了清城的千古罪人”,表现出了一位国民党将领的民族立场和人性操守,这是高于党派信仰的民族信仰。可以说,徐文正这一人物形象是实际存在、但在以往的谍战剧中又很少见的国民党形象。

三、突出反派角色的人性复杂性

电视剧、电影以及小说等艺术,其本质都是反映复杂的现实生活,以吸引人的叙事方式把故事讲好,从而引起观众和读者的共鸣。但是长期以来,影视剧尤其是战争类影视剧,其明显的主题先行策略使创作者在编排剧情和设置人物时刻意迎合主题。这样的创作尽管有利于主题的表达,却造成人物脸谱化的现象。这种影视剧创作思路反映到谍战剧中,就是正反人物的极端、单向度人性。长期以来,一提到谍战剧,观众头脑中总会浮现出敌方(主要是国民党特务、日本特务)凶残、毒辣、无情的形象,凭借之前的收视经验,观众能够轻易判断出这些反面人物的下一步行动以及最终走向。传统谍战剧的这种人物塑造僵局亟需突破,这样才有利于此种类型剧的发展。

谍战剧《父亲的身份》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突出了复杂性,从剧名的“父亲”上就能看出该剧的温情。“父亲”不光是指正面人物俞北平(三个子女的父亲),还指国民党将领徐文正。徐的“父亲身份”更为复杂,因为他是俞北平的岳父、左倾青年丹妮的姥爷、咏仪的父亲,同时还是特务郑翊的师傅和顶头上司,这么多矛盾的“父亲身份”让他处在左右为难的格局中。但电视剧并没有把他塑造成铁面无私的国军将领,而是塑造成了既是听党话的将领,又是保护女婿、孙女的“父亲”。当郑翊对他从轻发落俞北平表示不满时,徐推心置腹地对这位门生说:“我知道,我这样处理,肯定有人说我是出于私心。这些年我心里有一句话,跟外人不能说,也不敢说,现在我跟你说。将来不管如何,中华复兴都是需要人才的。全死绝了,有什么好啊?”作为一个反面配角,电视剧对徐的刻画尺度拿捏得当,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另外,主角郑翊的形象同样血肉丰满,电视剧并未将其简单地塑造成冷酷无情的特务,她的内心情感也相当丰富。比如,她与何群相处时就表现出了普通女人的温情与娇柔,当对方为掩护她而舍命时,她流下了眼泪。剧中表现出了反面人物人性的复杂性,让剧情更加真实感人。

四、以“亲情”打破“爱情”套路

在情感剧之外的任何类型剧中,爱情都会被作为剧情的调剂品,为故事增加看点,这已经成为类型剧创作的一个不成文铁律。当然,把爱情戏份安排得恰到好处,更有利于电视剧被观众接受。但实际情况是,好多编剧会刻意地安排一些爱情元素。由于一些非情感剧加大了剧中爱情的戏份,加上主角扮演者的明星化、“小鲜肉”化,使非情感剧变成了情感剧。谍战剧《于无声处》播出后,质疑其是爱情剧还是谍战剧的声音不在少数。创作者总会在主人公的爱情问题上绞尽脑汁,设计一些很有看点的爱情故事,让获取情报这种单一、危险的行动不再乏味。由于谍战剧中爱情戏份的套路化,致使观众对情报人员的爱情模式产生审美疲劳,谍战剧若要在电视剧市场上继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突破这种情感设置困局。

与近年来叫好又叫座的优质谍战剧《潜伏》、《悬崖》、《伪装者》等不同的是,《父亲的身份》打破爱情这种单一的情感关系,将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作为情感元素。该剧首次将亲人间的情感对立、信仰冲突、性格碰撞、生离死别等纳入谍战中。电视剧评论家赵彤认为,把家庭成员纳入到谍战的两个阵营里,这是比较新的视角。剧中,俞北平娶了国民党特务徐文正(负责抓共产党)的女儿,入赘徐家。电视剧没有囿于俞北平的爱情,而是把更多的情感戏份放在他与岳父(岳父暗地保护他)、与三个子女(儿子是国军,大女儿是以美军身份潜伏的地下党,小女儿是进步学生,自然与父亲冲撞不止)的情感纠葛上。俞北平一方面要完成组织安排的最高任务,另一方面却要保护自己的两个女儿。最终,大女儿为保护他而牺牲,小女儿直到和他分离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的父亲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该剧巧妙地处理了俞北平的情报侦查使命和亲情维系责任,让观众看到他在内外危机中的各种应对策略和行动,使这一正面人物的精神风貌和内在情感得以立体化呈现。《父亲的身份》的成功表明,亲情戏照样可以使谍战剧丰满好看。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通俗文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研究”,编号:HB14WX016

(作者刘磊单位: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李改婷单位:河北传媒学院/责编:莎莎)

 

发自心底的历史应答——电视剧《我是红军》观后断想

谁敢横刀立马 唯我彭大将军——电视剧《彭德怀元帅》的人物塑造

《天涯浴血》: 地域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成功之作

《生命中的好日子》里韩墨池形象塑造

安居、安心、安天下——评电视剧《安居》

农村题材电视剧的文化身份建构——以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为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