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教育科学博览

高等师范院校环境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立体教学方法研究

作者:苏丽敏 李超 曲蛟 赵元慧(东北师范大学环境学院 吉林长春 130117)
摘要: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师的摇篮,在高等师范院校开展环境类通识教育选修课是环境教育的重要环节,可通过提高教师的环境保护素养进一步提高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我们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一套课堂和课后相结合的环境类通识课的立体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可为高等师范院校环境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开展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通识教育;环境类课程;教学方法;高等师范院校

Studies on 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methods and modes for environmental elective courses in higher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 Limin, Li Chao, Qu Jiao, Zhao Yuanhui (School of Environment,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117)

Abstract: Higher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the cradle for training teachers who will service for the basic education. It is an important method to carry out environmental elective courses in the higher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The whole nation'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sciousness can be further enhanced by raising teacher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ttainment. We summarized a set of 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methods and modes that can be usedon class orafter class through many years of teaching practice in our environmental elective courses.It will provide a reference to the environmental elective courses in higher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general education; environmental course; teaching methods; higher norm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1 在高师院校开展面向全校学生环境通识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我国的环境教育自90年代中期开始迅速发展,目前情况是专业教育发展迅速,但是高校非环境专业学生的环境教育,呈现发展不平衡、不规范的趋势。一部分学校把环境知识课程作为通识教育选修课,仅是作为传授环境知识的场所,谈不到对环境知识的系统化、层次化学习,更谈不到对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培养,而大部分高校则无此类课程。因此,对于高等院校非环境类专业学生的环境教育迫在眉睫。

高等师范院校在各类高校中又有其特殊性,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绝大多数会成为中学的老师,直接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那么这些高校学生是否具有环境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将直接影响将来在中学开展环境教育的效果。如果这些学生的环境意识提高了,并具备一定的环境知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1],那么他们在各自己的岗位上对于环境教育的开展将发挥非常大的作用,因此在高等师范院校开展环境教育更是急需和必要的。

2 高等师范院校环境类通识教育选修课课堂教学方法与实例研究

课堂教学是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形式,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多年实践,并针对环境类课程的特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2.1课堂讲授

讲授方法是教师口授知识的一种方法。它包括叙述和讲解两种形式。比如:向学生说明、解释光化学烟雾的概念、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理及原因;描述光化学烟雾的危害等。

因为这种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因此运用的好坏,不但取决于教师掌握教材的情况、了解学生的情况、与其他教法配合的情况,而且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教师的语言因素(语言水平)。

对于至少一百多人的大课堂来说,课堂讲授不失为一种易于开展的环境教育方法。如果在传统的方法上进行一些改进,还是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根据我们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进行了以下改进:

(l)教师应当利用利用多种手段创造讲授的良好前提

教师在授课开始时,都应当设法创造讲授的良好条件,如安静的环境、明确讲述的重点,并努力使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听课的心理。例如,在讲授光化学烟雾时,可以以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为例导入,在讲授中辅以图片、幻灯片等手段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像这样的导言,可以给学生造成悬念,启发学生思考,造成一种追求答案的渴望心理,迫切地希望将它弄清楚。这样就把学生拉上了主动的或主体的位置,为授课的顺利进行开辟了良好的前提。

(2)讲授语言必须确切、科学并富有思想性、感染力。对名词、术语、概念等的讲授必须准确无误,不能含混不清,更不能随心所欲的解释。如光化学烟雾的概念在不同的教科书资料中有不同的陈述,老师应能综合各种资料给出一个科学的解释。

(3)讲授要注意突出重点,要有系统性、针对性

每个章节必然有教学重点和难点,讲授中,应花较多的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详尽的讲解,有时还要补充一些与之有关的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材料,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加深对重点内容的理解。比如讲到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机理时,会涉及一引起化学反应式,对于文科的学生来说是很难弄懂的,可能讲起来如同天书,所以教师不讲具体的反应,只说明在光化学烟雾反应中的关键成分是氮氧化物(NOx)和碳氢化合物(HC)。

2.2课堂讨论、辩论

我们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一些适合讨论和辩论的题目,这也是课堂教学的另一主要形式。比如对于辩论,根据环境问题的不同,我们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环境小法庭式辩论:对近期媒体报导的有关违反环境保护的行为进行辩论。在学生中找出几个同学分成三组,一组代表法官,一组代表被告,一组代表原告,角色分定后,就针对某一具体案件进行辩论分析。如某区一高层住宅楼的居民,他所住楼群的对面也有一高层商业大厦,其外墙安装的玻璃幕墙,一到中午,在强烈阳光照射下,该玻璃幕墙反射出强烈的光,严重干扰了他的正常生活。在这种情况下居民起诉商业大厦的管理者,要求其赔偿精神损失,并采取措施改变现状。但是在目前我国对光污染还没有专门的光污染防治单行法规。那么被害者在这种情况下能否维护自己的利益?让同学们针对这一情况展开分析和辩论,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2)角色分配式辩论:对某一环境问题或现象展开辩论,某一环境问题可能涉及不同的社会群体,涉及不同人的利益,将学生分组并分配给不同的社会角色,然后针对这一环境问题给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的辩论不一定能决定谁是谁非,但通过辩论可以加强对这个问题的认为,也可以引导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思考问题。如:从棉花到棉制品,会涉及到各方面人的利益(农民、衣服的制作商、农药生产商、消费者、环保主义者、染料加工者等),他们都会有各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请学生根据所扮演的角色,发表看法和观点。

通过角色扮演和辩论,学生能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也能在参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整个活动过程以学生为活动主体,教师只是给出一个议题,让学生去探究问题本质及寻找可行的解决途径。

(3)正、反式辩论:这个方法是针对某一关于环境的正反辩题展开辩论,如“城镇化的推进能优化环境”,学生按自己的观点分为两组,选择是正方还是反方,然后各组同学在一起讨论,总结各自的观点,最后每组选出几个代表,就城镇化过程对环境是带来破坏还是会优化我们的环境展开辩论。

以上三种途径都是一种好的课堂辩论形式,这种形式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分析思考问题,而且针对一些问题,通过辩论可以从更多方面认识一个环境问题,这要比单纯的传授知识更具实际意义。

2.3演示实验

对于非环境专业的学生来说,进行复杂的化学试验是很难的一件事,可能他们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做,所以我们开发出了一批演示实验。总共有10类26种如下:(1)简单的水质监测方法(8种),(2)简单的大气污染指标监测方法(3种),(3)大气污染应急演示实验( 3种),(4)大气污染指示生物实验(2种),(5)水污染指示动物的鉴定(2种),(6)酸的收集(1种),(7)温室效应实验(2种),(8)废物处理方法(2种),(9)食物污染的快速检测方法(2种),(10)其它(1种)。

这些实验可以配合课堂讲授也可以结合野外实践活动,进行一些现场的监测。

2.4环境案例分析教学[2,3]

环境科学是在各种环境问题出现的情况下,人们在寻求解决途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那么对于环境教育来说,以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作为切入点引入环境科学知识或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探索进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而且也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面就以教学实例举例说明这种教学方法。如在认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时,可以先以复活岛为案例进行分析,如从讲述复活节岛的千年兴衰历史开始,启发学生思考下列问题:“复活节岛为什么由兴到衰?请结合我国的人口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由人口造成的环境压力有哪些?如何认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你认为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更适合中国?”

通过一个案例引发一系列思考,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寻找问题的答案,对于很多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而我们教育的目的也不只是弄清是什么样的知识,而是通过自己主动的探索去发现为什么是这样?经过与更多同学的交流、讨论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意识形态。

3 高等师范院校环境类通识教育选修课课外渗透式教学方法与实例研究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授课地点是固定的,可开展的教学模式也会受到很多限制,为了更好地在非环境专业学生中开展环境教育,我们探索了一系列课外渗透式教学模式,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也引起了很多学生的兴趣。

3.1组织学生参加名家、学者的专题报告活动

为了更好在非环境学生中开展环境教育,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开拓学生的眼界,增长知识,提高意识,所以在环境类通识教育选修课中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或各学院开展的有关环境问题的专题报告活动,使他们有机会与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激发他们关注环境问题的热情。由于在学校开展的各种报告很多,所以教师在每学期开始时候收集这学期将要开展的学术报告的信息,并统计成表发给学生。

这类问题一般是跟踪当前国内外各方面前沿和热点的问题,有强大的吸引力,学生们非常愿意学习和了解,而这类问题在环境教材中表现不很充分或有的没有涉及,但实际上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及环境保护又有很大的关系。学生根据这个表格将对整个将要开展的有关环境的学术报告有个清楚的了解,然后教师设计如下问题给学生:“请选择你感兴趣的报告并注意校园网学术活专栏中的具体通知内容,按时参加有关学术报告活动(至少一个),然后完成一份学术报告总结作业,在这份作业中,说明主要的报告内容,自己的收获和感想,以及受到了哪些启发或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3.2组织和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和探索,在探索和解决问题中学习知识,提高认识。

由于我们面对的学生人数比较多,所以开展实践活动会面对很多问题,如学生人数太多,难于组织和管理,开展活动缺少资金支撑,实践基地的选择和协调问题,即便如此,我们还是结合吉林省的实际情况,选择几个操作性较强的基地进行实践活动,如长春南湖水环境质量调查,长春北郊污染处理厂的参观等。

3.3以环保社团的形式开展环保宣传与考察活动

成立一个环保小社团,学生可以采取自愿的方式参加,在参加的学生中选出直接负责人———社长,以及几个工作协调人如秘书长和信使,他们共同策划环保活动的开展,教师只作为顾问对于他们遇到的问题给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社团开展的活动尽量吸纳更多的同学参加,扩大环境教育的影响力,他们开展的主要活动包括地球日、环境日等与环境和人类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纪念日的宣传活动,同时也利用五一、十一等大的节日放假期间开展一些考察活动。结合吉林省的实际情况,选定考察基地,我们本专业学生已在松花江和科尔沁草原开展过实践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我们以社团的形式吸纳考察志愿者,考察后组织志愿者向全体同学做总结报告,与全体学生分享受他们收获和感受。

3.4在校园内开展实践活动,进行身边的环境教育

在我们着眼于校外的同时,也关注学生每日校园生活和环境行为,因为校园本身就是一个小型社会,同样也存在很多的环境问题,基于这些问题开展实践活动是最好的环境教育方法,我们以校园的垃圾问题来开展实践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学生分组将教室和办公室的废物回收分类、计算废物产生量。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⑴你对垃圾分类有什么看法?⑵你对垃圾无害化处理的高费用有什么想法?⑶垃圾处理应由谁来付费?”。通过这种校园实践活动[4],让学生切身体会我们面临的垃圾分类和处理难题,认识到环境保护是和每个人的行为都息息相关的,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环保素养的目的。

3.5 开展环境问题问卷调查活动

在学生中开展环境问题问卷调查,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环保意识在什么水平上?日常行为中是否考虑到环境保护?另一方面也是在告诉同学们其实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很多小事中为环境的保护做出贡献。学生没有关注过的小事,通过调查可以引起关注,很大一部分学生关注之后就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一旦这些行为成为习惯,那么学生的环保修养就培养起来了。

4.结论

在高等师范院校开展环境类课程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环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环境类课程可以不只局限在课堂内,也可以把课外环保活动的开展作为课程的补充和延展,通过多方位立体教学方法的使用,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玉华,冯守业,李文斌等。针对非环境化学专业环境教育课程体系的探索性研究,广州化工,2015,43(4):221-223。

[2]林培英,杨国栋,潘淑敏。环境问题案例教程,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3]郭玉清。在环境生态类通识教育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的合理性探讨。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1):52-53。

[4]刘兵。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100件小事,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项目支持:东北师范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