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崔子研
解海龙拍摄的大眼睛女孩已经长大成人从1990年代起,我开始从事中国知名的公益事业“希望工程”,多次去农村贫困地区考察。应该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村小学的情况一直在逐步改善。我在切身的感受中体会着这种变化,也看到等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失学已成为过去
20世纪80、90年代,我每次到农村贫困地区,都会深入到农村困难家庭中访问。
有一次到山西大同市的一个县,我碰到一家3个孩子—10岁和8岁的小男孩都在村小学上学,而13岁的姐姐却随着父母亲做农活和家务。原因是每年每人几十元的学杂费,家里承担不起,只能舍弃女孩就读机会(也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况且也能干些活帮助父母。
后来在我们的劝说及帮助下,女孩得以重新进入校园。像这种情况,当时还有许多。
很明显,农民在基本生活还存在困难的情况下,孩子上学当然成为第二位的需求。这是不得已的选择,也是濒临失学的孩子们的梦魇。保障这些困难家庭孩子上学,成为当时农村小学教育的巨大渴求。
教育机会本来是平等的,但由于家庭条件的差异,使孩子在教育资源上不能共享,这无论如何也是该着力解决的问题。 因此,政府在设法改进,社会各界也都伸出了援助之手,邓小平等领导人带头捐资,经过多年来共同努力,帮助成千上万的困难家庭让孩子留在了校园。
想当年接受过帮助继续就学的孩子们,现在已经成长,有博士、硕士、大学生、技术工人等,他们都成为了有基本文化的劳动者。
希望工程首批资助的一位学生小张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当时他因家贫已经失学,后在社会资助下返回校园。他很努力,在读完中等师范专业后,立志回本村当教师。他的选择代表了无数接受过帮助的孩子们的心声。尽管失学已成为过去时,但一个孩子的成长永远不是过去时。
2015年,我到广西都安、马山两个县调研农村基础教育情况,当问到学生入学率时,两县教育局都答100%。为此,我们也特意到村中访问一些家庭,在校园外,确实没有见到一个学龄儿童,这是十分令人高兴的事情。
我们从教育局得知,现在政府已经实行“两免一补”,即“免杂费、免书本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学校布局优先考虑学生入学便利,也通过普遍的九年义务教育宣传,要求家长保证适龄儿童入学。以前存在的因贫失学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但如今,新的课题又出现了:那些随父母打工频繁流动的孩子的学业断断续续,或是因远离家乡,或是城市学校入学困难,失学问题仍然存在。如何保证流动的农村孩子进得了、留得下、学得好又成为了新时期的新课题。
家长的心态也在发生改变。我经常去贫困地区学生家庭,家长们前些年关心的就是如何让孩子上学,如何克服就学的困难。而现在他们关心的是如何让孩子更全面的发展,他们需要帮助的是如何发展农村经济,以更好的条件、更多的可能让孩子有一个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
有了明亮的教室之后
1980年末,《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解海龙历尽艰辛,跑了很多贫困地 区,专题摄影反映农村基础教育状况。在数以千计的照片中,给人感受最强烈的一张,是在屋顶露天的教室里,孩子们趴在土操场上考试,有一个小女孩衣着破旧,却有着一双异常明澈的大眼睛,带着对求知的渴望。看过的人都感到心酸,都会发出内心的呐喊—给孩子们一个阳光明媚的教室吧!
我也曾到过需要走几个小时山路才能到达的一所小学,土墙茅顶,窗破门残,不堪风雨,也确实为孩子们的艰辛而痛楚。这样的镜头既反映了当时的现实,也拨动了人们爱的心弦。
政府在下大力、重投入的同时,还为调动全社会的捐资助学积极性,采取资金匹配补足的办法,以多匹少或以少匹多,充分利用和发挥社会资金的作用,集中解决农村小学硬件设施建设,数以万计的危旧学校得到资助改造。
摩托罗拉公司、宝洁公司、信孚银行、可口可乐等众多外国企业或团体以及海外华人也纷纷慷慨解囊,为中国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助一臂之力。众人拾柴火焰高。当时能见到的破庙学校、祠堂学校、露天学校、危房学校已经被一幢幢坚固明亮的校舍所取代。在有些乡村,学校甚至已成为当地最好的建筑。
2014年、2015年,我连续两年参加农村小学建设状况调研。在湖北、江西四县走访20多所农村小学,深为校园的巨大变化而感动。新的教学楼(新建的都达到当地的防震标准)、宽阔的运动场、绿化青葱的校园、孩子们的朗朗书声,师生面貌焕然一新。
据介绍,这些年来各级政府为实现九年义务教育,投入教育的资金逐年增加,优先发展教育,首先解决校舍、校园建设问题,国内外各界善心人士和企业、团体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现在,乡镇中心学校教育设备设施完备,师资力量强,发挥了全乡镇的教育引领作用。各教学点的校舍建设也已完成,农村小学再也不为校舍不足而着急了。
但农村小学学校建设还没有结束,有些学校倒出现了“房空”现象,计算机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一应俱全,但教室里没有设备。这意味着不可能开课,有些教育教学需求一时难以齐备。
除此,教学点操场建设也是大问题,一是没有足够的场地作为操场,农村土地确实也是十分紧张;二是有操场无硬化,下雨一院泥,刮风一院土。孩子们锻炼又成了问题。还有一些农村小学宿舍、食堂、厕所、围墙等有待于建设和完备。 农村学校里年轻的教师如何吸引到优秀老师
20世纪70年代,我在中国东北的吉林省白城市上小学时,授课老师都是民办教师,他们多数是本村的农民,仅有初中毕业的文化程度,教学水平确实一般,但当时这是普遍现象。
其实,自新中国建立以后的几十年里,农村学校教师就由公办、民办教师以及代课教师三部分构成。公办是国家供养的,代课是临时聘用的,民办是乡村自己选人供养的。
在教师资源短缺年代,民办和代课教师一度成为农村基础教育的主力军。他们待遇低、条件苦,在偏僻落后的农村默默耕耘,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谱写了无数壮美瑰丽的诗篇。
有一年,在河北省保定市的一所农村学校,一名50多岁的民办教师告诉我,他已经教了30多年的书,但仅仅是一个小学毕业生,面对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深感自己的知识、视野很难跟上形势的发展,掌握现代的教学手段也有困难,电教设备、计算机等学起来十分吃力,自己也为他教的几十名学生感到担忧。但由于条件艰苦,一时还没有别的老师来替换,出现了师生两难的状况。
到了2015年,在一个农村小学教师培训班上,我看到全班50人,30岁以下的占70%,且都是大学学历,朝气蓬勃,精力充沛,知识面广。
近年来我到农村小学实地考察,发现乡镇中心学校第一线的教师都已年轻化。这主要是各级政府保证优先支付教师工资、优先选聘教育人才、全面提高教师学历要求、全面改善教师教学、生活条件的结果。现在选择教师职业已成为贫困地区高校毕业生较为热门的选择。
老师的待遇也在改善。河北保定的丁老师,我第一次见到他时,他和十几个学生吃住在一起,十分艰辛。过了10年,再见到他,他已经住上了教师周转房,虽然只有20平米,但是有厨房厕所的单元房,他很是满意。他说,现在教育是学生教师一起改善,一天要比一天强。
随着政府教育上的投入和政策的改变,大部分乡镇学校的教师队伍得到解决,但在一些学生人数较少的教学点,教师还是缺乏的。没有了民办和代课教师,公办教师的足额到岗又成为新问题。尤其是受到编制、学历的限制,配足和找到符合教学岗位需要的教师有一定的困难。
现在国家一直在进行从应试到素质教育的转变。从20世纪80到90年代,由于高考导向,农村小学只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而英语由于师资匮乏也时断时续,至于音乐、体育、美术就往往有名无实了。
现在素质教育日益得到重视,但一些贫困地区由于条件限制,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的专业老师不足。有的教学点只有一名教师,要教所有的课程,可想而知专业性是什么状况。
农村小学教学点教师一岗多兼的现象十分普遍,综合培训教师一时难以完成,至于义工等临时手段,没有政策配套、财力支持也是难以持久的。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专职化问题亟待解决。
综合我这20多年的观察和体会,深深感到,中国毕竟是发展中国家,有很多事情只靠政府还是不够的。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历程,充分说明了政府投入和政策到位、农村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社会关心帮助三位一体的格局,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缺一不可。
崔子研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项目主任
农村小学缺少正规的操场,孩子们只能土地操场上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