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须隆/文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在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外交战略新思想主要包括:(1)以中国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新时期中国外交指明方向;(2)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加强外交工作顶层设计、策略运筹、底线思维以及对外交外事工作的统筹协调;(3)丰富和深化和平发展的战略思想,依靠不断增长的实力更好地走和平发展道路;(4)将“共赢”提升到外交旗帜高度,通过“合作共赢”打造命运共同体;(5)坚持维权与维稳辩证统一,筑牢边海防铜墙铁壁;(6)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7)弘扬丝路精神,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8)用“亲、诚、惠、容”理念经略和塑造周边,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9)推动建设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力避大国崛起的“修昔底德陷阱”;(10)以正确义利观深化与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推动金砖国家形成更紧密、更全面、更牢固的伙伴关系。
在这其中,如果用一个理论体系来集中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外交思想,就应该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也可表述为“举国际共赢主义之旗,走命运共同体建设之路”。这既是中国当代外交政策和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最鲜明的特征。
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在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地位,我们可以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历代领导人的外交思想作个纵向比较,或许有助于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以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邓小平关于和平与发展的理论、江泽民关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理论、胡锦涛关于建设和谐世界的理论为例,其共同点是高瞻远瞩,高屋建瓴,把握住了时代潮流,顺应了天下大势,反映了一定历史阶段中国的世界观与国际关系基本理念,也蕴含着中国的外交战略与政策。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以相互依赖、利益交融、休戚相关为依据,以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为支柱,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其先进性体现在对传统国际关系的扬弃和超越,是中国对21世纪国际关系理论的又一重大贡献。它是实现“中国梦”和追逐“世界梦”的重要指导方针,是积极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萌芽
实事求是地讲,“命运共同体”并不是十八大以后才出现的概念。在十八大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业已萌芽,最早见于中方处理与西方关系时阐释对时代特征和世界大势的认识,强调各国相互依存、同舟共济。在2010年5月和2011年9月,中方分别在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和关于促进中欧合作的论述中,提出了“命运共同体”思想。
2016年6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塔什干乌兹别克斯坦最高会议立法院发表题为《携手共创丝绸之路新辉煌》的重要演讲。2011年9月的《中国和平发展》白皮书纳入了命运共同体概念。书中提到:国际社会应该超越国际关系中陈旧的“零和博弈”,超越危险的冷战、热战思维,超越曾把人类一次次拖入对抗和战乱的老路;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以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新理念,寻求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局面,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寻求各国合作应对多样化挑战和实现包容性发展的新道路。其重要意义在于,把“命运共同体”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联系起来,强调国际关系的新视角、新理念、新道路等。
需要指出的是,十八大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虽已萌芽,但尚未明确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更未进行细化、实化和体系化。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三次历史性飞跃
十八大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大致实现三次历史性飞跃,逐渐发展成为内涵丰富、意义重大的理论体系,基本奠定了其在习近平外交思想中的主要地位。
十八大把“共赢”升到外交旗帜,并明确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但仅限于用之解释“合作共赢”的内涵,尽管这时它已涉及“实然”和“应然”两大理论问题,即“人类命运共同体”实际是什么和应该怎样。笔者认为,这可以看作“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思想或理论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即上升到外交旗帜高度。
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30多次阐释“命运共同体”理论,深入回答“实然”与“应然”两大理论问题,奏响时代强音,在国际舞台上广泛传播中国好声音。
习近平指出,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这是在从“实然”的角度谈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表示,大家共同生活在亚洲这个大家园里,利益交融、安危与共,日益成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因此,各国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真正认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把握正确方向,坚持同舟共济,推动亚洲和世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习近平呼吁,让我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深化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优化亚洲区域合作,共建发展和命运共同体——这是将“实然”与“应然”相结合并对亚洲命运共同体进行阐述。
习近平还提出,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落地生根;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努力构建携手共进的中非、中拉、中阿命运共同体等。这就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进一步细化实化,落地落位,堪称实现了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2015年9月,在纪念联合国成立70周年的联大一般性辩论中,习近平主席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讲话,将建立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与打造命运共同体紧密相连,提出了“五位一体”布局和路径。政治上,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安全上,要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经济上,要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打造兼顾效率和公平的规范格局。文化上,要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生态上,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而且,这篇重要讲话将十八大以来的中国外交新理念融入一炉,使推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更加体系化。将新型大国关系与新型国际关系,新型义利观,协商治理,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新观念,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新理念等植入“五位一体”,使其有机融合,生成体系。
这标志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实现了第三次历史性飞跃,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并实现了体系化。
进一步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
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客观趋势的发展和中国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实践的与时俱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内涵也将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就目前而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推动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我们可以进一步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宜把党中央提出的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系列国际观纳入其理论体系,并作为重要支撑。
一、双赢、多赢、共赢的利益观
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把本国利益同各国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努力扩大各方共同利益的汇合点,增进人类共同利益。不能这边搭台、那边拆台,要相互补台、好戏连台。要积极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摒弃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旧思维。
二、开放、合作、共赢、融合、创新的发展观
十八大报告强调,中国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始终不渝地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通过深化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致力缩小南北差距,支持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加强同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通过协商妥善解决经贸摩擦;坚持权利和义务相平衡,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要坚持合作共赢,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发展伙伴关系。
在2015年联合国发展峰会上,习主席阐述了以公平、开放、全面、创新为核心的发展理念,提出增强各国发展能力、改善国际发展环境、优化发展伙伴关系、健全发展协调机制的四点政策主张,指明了全球发展与国际合作的前进方向。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不仅适用于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也适用于促进全球发展与国际合作,十分有益于国内国际两个发展大局的统筹协调与积极互动。
三、打造互利共赢、包容共进的发展和利益共同体
习近平主席指出,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把世界各国利益和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
习近平表示,中国将继续做全球发展的积极贡献者和南南合作的大力促进者,继续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履行国际承诺,将自身发展经验和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深化各层面发展伙伴关系,携手寻求共同发展,打造发展和利益共同体,为全球发展事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四、“共赢出安全”,走出共赢的安全新路
中国认为“共赢出安全”。各国应摒弃零和博弈的陈旧安全观念,坚持以互利共赢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来看待和处理国际安全问题,任何国家都不能把自己的安全建立在损害他国安全的基础上。中国坚决反对以邻为壑、损人利己,反对转嫁负担、祸水外引,更反对为一己私利搞乱一个地区乃至整个世界。[1]中国积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致力于同各国增进互信、弥合分歧、深化合作,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共护的安全新路。
显然,中国以合作共赢提升了国际安全观,使其更具时代先进性和现实针对性,为促进国际安全合作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五、坚持正确义利观
针对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关系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习近平主席强调在同这些国家发展关系时要树立正确义利观,政治上要坚持正义、秉持公道、道义为先,经济上要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对那些对中国长期友好而自身发展任务艰巨的周边和发展中国家,要更多地考虑到对方利益,开展合作时要注意多予少取,早予晚取,绝不搞损人利己,以邻为壑。
正确义利观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政治方向和道义支撑,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正确义利观提供广阔天地和切实保障。
六、积极承担国际责任与义务,开辟合作共赢的美好未来
中国主张权责共担,坚持同舟共济,携手应对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重大自然灾害等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就“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进行深入阐述,对外发出了中国将在国际上更加积极主动地发挥建设性作用、提供更多公共产品的明确信息,把对外援助作为中国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的重要体现。
随着综合实力的进一步增强,中国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更好地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提出中国倡议,发挥中国作用,做出中国贡献。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将更加鲜明,世界也将更多感受到中国和平发展带来的正能量。
七、加强合作,共护和平发展大环境,打造责任共同体
要共同维护和平发展的大环境。地区动荡是祸,周边稳定是福。亚洲的进步得益于和平稳定的地区环境,和平稳定是亚洲发展的基础保障。要把和平共处的理念世代传承下去。远亲不如近邻,近邻可成友邻。实现亚洲的和平与稳定,需要地区国家凝聚共识,积极作为,共同担当起应尽的责任。各国应推动安全对话与磋商,加强灾害管理、海上搜救、反对恐怖主义、打击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积极探讨建立亚洲区域安全合作框架。
八、共建“一带一路”的区域大合作观
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思想。“一带一路”是合作共赢之路,将带动各国经济更加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各国基础设施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创造新的经济和就业增长点,增强各国经济内生动力和抗风险能力。
建设“一带一路”,要加强互联互通和发展对接,还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更要注意将登高望远与脚踏实地相结合。登高望远,就是要做好顶层设计,规划好方向和目标,构建区域大合作格局。脚踏实地,就是要加快协商和推进合作项目,争取成熟一项实现一项。“一带一路”建设越早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就越能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引领和示范效应。
九、和平、发展、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国际秩序观
中国外交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己任,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是国际秩序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
在联大讲坛上,习近平主席郑重申明:中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坚持走共同发展道路;始终做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坚持走合作发展的道路,继续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继续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坚定支持增加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在国际治理体系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201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球治理格局和全球治理体制进行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正处在历史转折点上。数百年来列强通过战争、殖民、划分势力范围等方式争夺利益和霸权逐步向各国以制度规则协调关系和利益的方式演进。现在,世界上的事情越来越需要各国共同商量着办,建立国际机制、遵守国际规则、追求国际正义成为多数国家的共识。全球性挑战需要各国通力合作来应对。随着全球性挑战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已是大势所趋。
习近平指出,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离不开理念的引领,全球治理规则体现更加公正合理的要求离不开对人类各种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要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继续丰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张,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作者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责任编辑:苏童)
[1] 李源潮:《同心求和平 携手促安全——在第二届世界和平论坛上的讲话》,http://china. huanqiu.com/hot/2013-06/4074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