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与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联合推出的新闻纪录片《建设者》系列节目,于2015年在央视科教频道《讲述》栏目中播出,《建设者》用13集的篇幅向我们展示了11项国内超级工程的建设进程。
《建设者》系列新闻纪录片通过视觉语言的呈现,以新闻纪实的角度展现了中国的发展成就,对央企承建的超级工程进行了全景式扫描,该片一经播出就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作为一名电视从业者,笔者在深入细致、反复多次的观摩之后,对其深受社会关注和好评的内在因素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探讨。
古人云:凡事先谋而后动。对于纪录片创作来说,拍摄未动,策划先行,先谋篇布局,再纲举目张,策划始终是创作的重中之重。在纪录片《建设者》策划之初,策划者紧紧抓住故事中“小”与“大”、平凡与非凡等叙事逻辑,为本片定下了基调,埋下了伏笔,使该片的人物主题也跃然纸上:《建设者》—记录平凡人生里的英雄梦想。片中蕴含的“小”与“大”等逻辑关系的反复交错,释放出韵味无穷、激情四射的艺术张力。正是这种张力的萌生和迸发使观众对《建设者》产生了欲罢不能的收视渴望。
这种艺术张力的凝聚与释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剖面,大工程
纪录片《建设者》把镜头对准了中央大型企业,如中交集团、中国铁建、南方电网、中国建筑等。为此,节目组纵横大江南北,去往万米高空、浩瀚江海、草原深处、深山无人区,寻访记录当下中国正在建设实施的重大工程中的设计者和建设者们为实现梦想而努力奋斗的故事。
在系列纪录片《建设者》展示的国家超级工程中,包括港珠澳大桥(《海底之吻》)、准东煤场(《爆破队长》)、深圳平安 金融中心(《最后一百米》)、南京纬三路隧道(《掘进长江》)、东海岛输变电(《海天之间》)、呼伦贝尔神华宝日希勒露天煤矿(《乌金之上》)、川藏电力联网工程(《纵横金沙江》)、两栖飞机试飞(《翱翔》)、沪昆高铁(《穿越喀斯特》)、如东海上风电(《追风之翼》)、电力铁塔组装(《鏖战无人区》)等建 设工程。
这些超级工程的建设和完成,大多需要几年的时间,《建设者》节目组想用30多分钟的时间把一个工程完整展现是不可能的。为了在几十分钟的时间内,以最短的篇幅集中展现工程最有看点、最有价值、最为激动人心的一面,《建设者》的创作者在拍摄之前就进行了精心的策划和布局,将工程建设当中最精彩的部分以剖面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如《海底之吻》讲述的港珠澳大桥建设,大桥建成需要6年的时间,而该片的创作者们只截取了其中48小时的重要时间点,对一根沉管下沉的全程进行了重点讲述,内容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2.小人物,大事件
在任何一个社会大事件中,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小人物。而《建设者》的创作者也正是紧紧抓住了这些国家重点工程中小人物的举手投足,才使得这些“大事件”更加熠熠生辉。
如,作品《最后一百米》主要介绍中国第一高楼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在突破国内建筑高度时面对的种种挑战,着重讲述了工程建设中最危险的两个职业—塔吊司机和钢筋绑扎工在这栋超高楼最后一百米建设攻关中的故事。塔吊司机王华和钢筋绑扎工毛凤才都是来自农村的小人物,也正是这些小人物在工作中爆发出了大能量,其作用举足轻重,甚至不可替代。
再如,作品《纵横金沙江》讲述了川藏电力联网工程合闸通电前两天发生的故障检修的故事。通电的前两天,测试发生状况,线路无法合闸,一支由6名电力技术人员和高空走线工组成的抢修小分队紧急出发。在缺氧、严寒、大风、低气压、强辐射等世界上最严苛的工作环境中,建设者每时每刻都在挑战身体极限。最终小分队克服重重困难,在两天内准确及时地完成了任务。这个抢修小分队的成员也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正是这些小人物成为了整个电力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一环。
3.小个体,大情怀
在纪录片《建设者》讲述的这些超级工程中,建设人员动辄上万人,每个人在整个群体中都只是一个小小的个体,但这些个体都不同程度地以不同形式展现出自己的人生情怀。在《最后一百米》中,塔吊司机王华喜欢利用业余时间创作诗歌,他把自己工作中的感受转化成诗歌创作的根与魂,其诗歌朴实无华,令人赞叹。
4.小角色,大冒险
小角色也许永远无法成为英雄,但同样拥有英雄的梦想,同样可以做出英雄壮举。在《纵横金沙江》、《鏖战无人区 》、《追风之翼》、《海天之间》等几部讲述电力工程的作品里,我们看到电力工人站在百米铁塔上,脚踩直径几厘米的电线游曳在空中,不禁为他们捏了一把汗。在纪录片《建设者》中,正是这些活生生的小角色的英雄主义行为深深地感染着观众,吸引着观众,并对他们从事的高危职业由衷地敬佩。
二、悬念危机的叙事技巧
近年来,国内纪录片的创作在故事性的把握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建设者》在策划之初就提出了“五化”的要求,即事件化、故事化、人物化、情节化、细节化。他们在纪录片的叙事技巧上另辟蹊径,并且取得了很好的创作效果。其中悬念设置和危机处理等叙事技巧在《建设者》中用得最为纯熟。
1.悬念丛生的叙事风格
所谓“悬念”,即观众对影视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未知的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精彩的悬念设置使剧情高潮迭起,令观众陷入剧情而不能自拔。
在纪录片《建设者》播放前,先播一支引导片,这支引导片用提示性、预言性语言为后面将要播放的纪录片做一个悬念性铺垫。
比如,在《海底之吻》中,工程师们要在48小时内,将相当于航空母舰重量的沉管隧道下沉至40米深的海底,实现无人对接,但此时却传来10号台风即将袭来的消息,这无疑为观众设置了一个很大的悬念,吸引观众屏住呼吸看下去。
纪录片中的悬念设置比影视剧的悬念设置更为复杂和困难,影视剧的故事可以天马行空、凭空想象,但纪录片的内容都是真实的,都是发生在现实当中的真实事件。对纪录片进行悬念设置就如同带着镣铐跳舞,创作者必须在不违背现实的前提下设置出真实可信的悬念,以吸引观众眼球,其难度可想而知。无疑,纪录片《建设者》的创作者都是设置悬念的高手,他们懂得如何摄取人心,如何满足观众的好奇心。
2.危机重重的故事内容
在系列纪录片《建设者》中,还有一个吸引观众的原因是每部纪录片的剧情都是危机重重,显示出创作者独到的艺术功力。在纪录片中,危机不是设置出来的,而是真实发生的。不能违背真实杜撰编造危机,而是要在策划、拍摄、制作中及时准确地抓住危机点,并巧妙地运用这些危机点,真实地摆在观众的面前。危机的出现给观众一种主动收视的积极感和迫切感。危机的接连出现和解除,使观众的心总是提到嗓子眼,眼睛一眨不眨,生怕漏掉一个细节。在《建设者》中,危机和悬念往往交织在一起,一个危机出现后,另一个悬念也就诞生了,观众的好奇心就被调动起来。
《爆破队长》讲述了在一个超大型露天煤矿,要用70吨炸药、400个深达20米的炮孔,完成一次前所未有的爆破任务。但是在安装炸药之前,却经历了8级大风、雷雨天、下雨等一系列危机过程,并且实施操作的工作人员又由当初的40多人锐减到11人,而最为危险的是在操作人员安装炸药的过程中,药孔内的温度即将达到自燃的临界温度,这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危机都把观众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甚至给观众造成一种窒息感,从而吸引观众把故事完整地看下去。
三、锦上添花的叙事音乐
在影视作品创作中,音乐越来越受到重视,影视音乐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揭示主题思想、奠定影片风格、创造意境、渲染气氛、推动剧情、塑造人物等方面。纵观成功的影视作品,其对音乐的重视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炉火纯青的地步,不管是奥斯卡金像奖,或者是格莱美大奖,包括国内的电影金鸡奖等,都有最佳音乐的奖项。
如《海底之吻》中,主人公等待台风消息的画面配上紧张不安的音乐,使观众产生一种焦虑感;《掘进长江》中盾构机旋转的画面配上快速坚定的音乐,给观众一种积极向上的挺进感;《最后一百米》中,主人公远眺美景的画面配上温馨的音乐则为剧情营造出希望和辉煌的观感。
在影视作品中,最好的配乐在我们的听觉中是不易察觉的,它绝不干扰剧情,只会给人一种恰似“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听觉意念,推动着故事连绵不断地发展。
四、结语
在电视行业,纪录片是最有艺术感染力和欣赏魅力的节目类型之一,提升纪录片品质一直是广大电视工作者的不懈追求。系列新闻纪录片《建设者》的编导们在该片的创作过程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标杆,一面旗帜。如何让新闻纪录片更加引人耳目,他们找到了方向。
(作者单位:秦皇岛广播电视台/责编: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