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当代电视

《中华好故事》:用综艺语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作者:口 隋津云

口 隋津云

《中华好故事》第三季正式开播,经过第一季的“爱国励志”和第二季的“道德礼仪”后,节目在第三季把侧重点放在“民俗亲情”上,实现了由宏观主题到更具人文情怀、更接地气的微观层面的过渡。《中华好故事》自开播以来,一直以中华传统故事为载体,通过知识竞赛、故事演绎、名人出题、知名校友助阵等形式达到普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节目在坚持传统文化价值的同时,不断调整思路、不断创新演绎风格、不断探索传播内容,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群体和观众的欢迎。本文将深入分析《中华好故事》节目在传承中华经典文化方面的实践经验,以期有更多的影视节目加入到这个行列,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作出贡献。

一、坚持“内容为王,娱乐为辅”,给严肃节目注入娱乐气息

近年来,官方、华语文化界及民间深刻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积极吸收西方近现代优秀文化的同时,其也在积极探索传承传统文化的各种形式,出版、教育等领域兴起的国学热就是对各方传统文化复兴和继承诉求的回应。华语文化界的有识之士也都在各自的领域寻求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新形式,他们从不同学科、不同文艺形式出发,作出了具有一定效果的尝试。电视节目在这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以《百家讲坛》为代表的电视节目可以说为传播传统文化作出了其他文艺形式无法比拟的贡献。而以《百家讲坛》为代表的国学、传统文化电视讲座对于成人来说,传播效果比较明显,但对于青少年来说,尽管讲坛上的大师们风趣幽默,所讲述的内容通俗易懂,但“刚走出真实课堂,又走进电视讲坛”的学习模式却无法把青少年的兴趣调动起来。因此,探索一种更利于青少年接受并喜欢的传承传统文化的电视形式,就显得非常必要。浙江卫视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发扬其几十年形成的人文担当,精心策划了《中华好故事》这样活泼、开放的文化综艺节目,成为同类电视节目中的标杆。

在综艺节目走向娱乐化的大背景下,《中华好故事》首先坚持内容为王,通过优质的文化资源来提升文化节目的品质,在节目“有质感、经得起回味、经得起推敲”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具有互动性、娱乐性的话题,使节目在活泼、开放的氛围中达到传扬经典文化、激发青少年热爱传统文化的宗旨。在第二季的《中华好故事》中,不仅全面升级了赛制、选手、舞美等,还引入了“微信摇一摇”这种实时互动的答题游戏,通过提供丰厚的奖品,提高了各方面参与者的积极性;另外,节目又增加了轻应用答题小游戏、立春版动态海报、好故事主题春联等创意浓厚的内容。这些互动元素和娱乐元素紧紧围绕传统文化的主题,使节目给人一种“文化底蕴深厚,充满朝气;有娱乐元素,但不媚俗;有人文精神,但不呆板”的全新印象,使观众通过电视屏幕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而与第一、第二季相比,第三季在比赛规则上更加扣人心弦,节目在原有题型规则不变的情况下,增设了“通关令”,选手须在完成一系列的民俗任务后才能借助“通关令”,这样有悬念、生动活泼的节目设置,令观众拍手叫绝。


《中华好故事》节目现场

二、坚守人文精神,给传统文化注入生活气息

具有人文关怀的文艺作品,不仅要在内容上表现出浓厚的人性关怀,而且要把关怀真正送到每一个接触到作品的读者或观众心中,实现人文作品“化成天下”的宗旨。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的知识界就开始呼吁重视人文精神的培育,经过几次深入的人文精神讨论,人文精神的相关理念得到了知识界的广泛响应及民间的普遍认同。不同的文化艺术作品在市场化背景下坚持人文关怀,使人文精神的讨论有了现实基础。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电视节目样式的多样化发展,综艺类节目也开始探索人文题材节目的传播形式。在综艺节目总体趋向娱乐化的背景下,坚守人文精神已相当不易,能坚持下去更显得难能可贵。另一方面,在坚持人文特色的同时,如何把节目传递的人文内容与观众的生活联系起来,成为考验综艺节目人文取向能否成功的关键。浙江卫视始终追求电视节目的人文品质塑造,例如,《奔跑吧兄弟》传达着积极向上的青春精神,《一本书一座城》诠释着现代城市的人文姿态,《中国好声音》则表达着个人对极致理想的不懈追求。这些节目对时代和人民的生活与理想充满着浓厚的关怀,而《中华好故事》则直接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内容,其人文特色尤为浓郁。

《中华好故事》始终坚守人文精神,为使节目与普通大众的生活联系起来,节目在表达方式上采用了更接地气的形式,例如“唐朝诗人的微信朋友圈”把唐诗这个最经典的传统文化与当前最流行的社交工具微信联系起来,使观众在轻松的节目环境下理解唐代诗人的生活世界,这与干巴巴地讲述国学知识的形式完全不同。节目中这种穿越时空界限,打通评委、参赛者、观众角色界限的演播形式,把逝去的传统与活着的现实瞬间联系在一起。节目中还有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游戏,比如制作陶艺、 踢毽球、射箭投壶等等,展示了参赛少年多方面的能力和人文情怀。嘉宾的精彩点评是《中华好故事》最有看点的一部分。80后知名作家蒋方舟的点评轻松风趣。她在节目外表达了自己的期待,即希望“好故事”能够深度挖掘出中国古人生活中诗意的一面,为现代国人提供更多的参考,使国学走出“故纸堆”,走进现代世界。

三、紧扣时代主题,给传统文化注入当代气息

历史题材文艺作品(此处的文艺包括影视)不同于历史学著作或论文,它是以历史为载体,投射现实诉求,把历史转化成现实财富,实现“史为今用”的历史价值。因此,历史题材文艺作品最忌讳就史论史。另一方面,这类型文艺作品也忌讳把历史和现实牵强地联系在一起,或者曲解历史攀附现实。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文化的深度变革期,这种变革需要丰富的国际经验和本土历史经验作为参考,而本土的历史经验是变革的基础,忽略本土历史文化,一味借鉴他国经验,其效果是微弱的,经不起现实考验。人文类文艺作品本身就带着强烈的人文关怀,其现实诉求比较明显。以国学传播为代表的文艺类综艺节目近年来受到观众的热捧,其背后既有物质丰裕时代人民精神需求增加的微观因素,也有国家社会转型期需要历史积淀支撑的宏观因素。这两种因素为人文类综艺节目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机遇。《中华好故事》抓住“少年”和“国学”这两大时代热点,把传统文化与现实需求有机衔接起来,发展成为同类节目的佼佼者。

与近几年出现的同类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等相比,《中华好故事》在选题上并不局限于国学之类的“阳春白雪”,在第三季中转向至今还活在老百姓生活中的民俗风情之类的“下里巴人”。尤其到了第三季,节目紧密联系当下中国的社会文化热点,比如由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主动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在第三季中,节目特别提到“一带一路”,在青少年中间讲述“一带一路”的故事,使这一战略深入青少年心中,成功地把丝绸之路这样的经典中华文明与当代中国的发展战略结合起来。《中华好故事》以电视荧屏为平台,将“传统”与“现代”进行了有机衔接。从第一季到第三季,节目从关注“家国天下”过渡到观照中国人自身,在更接地气的文化元素中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文之美。

四、力求创新和创意,给传统文化注入青春气息

综艺类节目最容易走上模仿的道路,形式固化、老套成为大多数综艺节目被观众和市场淘汰的主要原因。综艺节目既要有灵魂性的主持人,也要有始终如一的节目理念,更要有依据节目发展需要和观众诉求而不断革新的勇气和实际行动。人文类综艺节目以传播人文常识和唤起人文精神为主要目的,其内容相对严肃,但其人文特性又决定了其传播形式应该是活泼的、充满朝气的。讲坛类、答辩类人文节目限于多方面因素,其形式相对固定,除非观众注重的是内容质量,否则要被老中青三代人全部认同,难度相对大。随着90后、00后的成长,这一部分青少年成为人文话题的主要消费者,其自身对人文的追求和社会对人文的强调,使现阶段的青少年更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各类型针对青少年的国学班、国学刊物和其他国学文化产品的盛行便说明了青少年国学市场的广阔。浙江卫视的人文综艺节目《中华好故事》从开播起就计划把节目的参赛选手定位为95后、00后青少年,电视台想借节目这个平台,与当下的“新青年”人群就“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进行广泛的、深度的交流。

《中华好故事》打破了国学类节目评委被老者把持的传统格局,让80后知名青年作家蒋方舟加盟评委团队,蒋方舟以姐姐的身份消除了评委与选手之间的年龄隔阂,拉近了节目中这两类不同身份参与者的距离,让选手们看到传统文化在一位同龄人身上闪现的光芒。第三季《中华好故事》在保留了第一季、第二季节目精华的基础上,对节目进行了优化,更加注重青少年选手的个人才艺和动手操作能力。节目中选手带来的《小苹果》、观众席中女同学的即兴京剧唱段、新疆女同学的维吾尔族服装和舞蹈,让观众在这些青少年身上看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力和青春气息。节目通过展现青少年身上的传统文化基因,使国人对民族传统文化充满自豪和自信。

(作者单位:山西传媒学院/责编:马莉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