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当代电视

影视作品中动作捕捉技术的发展及意义

作者:口 刘畅

口 刘畅

动作捕捉技术,即在演员的关键部位设置跟踪器,由系统捕捉跟踪器位置,将演员的表演投射到计算机屏幕上,作为动画制作的参考。在好莱坞,有很多演员穿着无数小灯泡点缀的特殊服装,在绿屏里进行虚拟的表演,以供后期人员在电脑上创造活灵活现但真实生活中无法拍摄的形象。大多数动作捕捉涉及的角色都是生活中不存在的,这也为“面对空气的虚拟表演”增加了不少难度。

这一技术起源于好莱坞。在能人辈出的好莱坞,不少人面对这种技术难度知难而上,勇于挑战,安迪·瑟金斯正是个中翘楚。因此,动作捕捉技术与安迪·瑟金斯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说起安迪,永远避不开两个词,一个是动作捕捉技术,另一个是《指环王》。很多人只知道这部影片运用了动作捕捉技术,却并不知道恰恰是该片促成了动作捕捉技术的诞生。

真正推动动作捕捉技术发展、模糊动画与真人表演界限的,是计算机技术一日千里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每个导演及演员都与此相关,却都无法占有这项技术的全部荣光。


电影《指环王》海报

一、动作捕捉技术与表演的关系

《指环王》开启了动作捕捉技术的大发展,然而在该片最初拍摄时,很多技术还没有成型,为了配合安迪与其他演员对话时的表情,技术人员制造了超过250种不同的脸部数字模型,强大的电脑后期技术帮助安迪演绎了这个史上最特别的角色,但同时也成为了安迪与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之间最大的障碍。

无论奥斯卡评委们的态度如何,作为动作捕捉界的巨星,安迪成就了《指环王》中的角色咕噜,同时也获得了众多导演的垂青,彼得·杰克逊的《金刚》让安迪成就了又一部电影史上的经典,但真正让安迪的表演产生质变的,却是鲁伯特·瓦莱特的《猿族崛起》。

鲁伯特·瓦莱特指出,“安迪·瑟金斯就像我们这个时代的卓别林,他是少有的能将视效技术发挥得淋漓尽致的演员,因为他了解这项技术的全部潜能。”《猿族崛起》之所以能成为一部非常特别的电影,有赖于自《指环王》开始的一系列动作捕捉技术,由此,动作捕捉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演员细微的面部表情也可以完完全全展现在角色的脸上,这让安迪参演《猿族崛起》创作时,获得了更多的展示演技的空间。

但同时,《猿族崛起》也是一部令人迷惑的电影,新技术对安迪表演细节的高度还原,已经将动作捕捉进化为“表演捕捉”,在角色塑造的每个细节,演员表演的重要性都远远超过了电脑后期,演员与角色之间几乎直接画上了等号,CG技术成为了披着高科技外衣的化妆术。为了完美展示影片中恺撒从猿到智慧生物的转变,安迪在伦敦动物园里同四只猩猩一起生活了两个月,对每个动作表情的精准把控,让他最终交出了一份非常完美的答卷,遗憾的是,同咕噜的结局一样,奥斯卡奖项的评委们再度拒绝了他。

二、动作捕捉技术对于电影表演的意义

随着电脑CG技术的日益发展,以CG技术替代手绘与真人飙戏逐渐成为风潮和可以去想的事,而在这条道路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注定会留下为后人叹为观止的脚印。于是一部叫《深渊》的电影出现了,史上第一个与人类飙戏的CG形象出现了。这部戏的导演并不仅仅在这条路上留了个脚印,而且开始了一路狂奔,最终变成了一个我们异常熟悉的名字。这个名字叫詹姆斯·卡梅隆。当《终结者2》中液体机器人在疯人院穿过铁栅栏时,所有人都惊诧了,这正是动作捕捉技术足以被写进影史教科书重要一页的一场戏,自此,它开始真正被人重视起来。直到若干年后,卡梅隆拿出无与伦比的《阿凡达》时,人们才真正意识到,在动作捕捉技术的发展道路上,他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角色。

动捕技术发展的道路上还有工业光魔的大力参与,乔治·卢卡斯也是这场视觉革命的参与者之一。如果没有彼得·杰克逊、没有安迪、没有刘德华,也会有其他的英雄出现,也终将会有这场视觉革命浪潮的到来,但更重要的是时势。安迪·瑟金斯,正是一个被时势推到浪尖的人。站在浪尖,他越来越了解自己,懂得驾驭,于是他出了彩,成了名,为人敬仰,受人期待,作为圈内公认的动作捕捉第一人,《猿族崛起》赢得无数掌声之后,他接到一份特别的工作,一个全新的角色。这个角色对安迪来说非常有意义,这是他第一次在好莱坞演一个人、一个真人。然而即便如此,观众仍然无法在影片中百分之百确认他究竟长什么样子,因为他出演的角色叫阿道夫船长,这部电影叫《丁丁历险记之独角兽的秘密》,这是一部标准的动画片。

如果说《猿族崛起》借助科技手段高度还原安迪的细节与表情,让“动作捕捉”变成了“表演捕捉”,那么《丁丁历险记》则完全颠覆了动画片的制作流程,模糊了动画制作与真人表演之间的界限。传统动画制作是将人物形象设计与场景设计做好,再用动作绑定,对人物形象进行动作设定,帮助角色“活”起来。而《丁丁历险记》则使用了大量真实演员,利用动作捕捉技术来饰演动画角色,让真人感十足的动作与妙趣横生的卡通形象融合在一起,真正是在“演”动画。在此片的各种宣传海报里,安迪的名字都与英伦偶像杰米·贝尔、新007丹尼尔·克雷格等并列在一起,这一切都是业界对安迪作为一个演员的认可,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本片最关键的一点,是这部戏导演的名字。好莱坞每个时代都有代表时代水平的导演,比如斯坦利·库布里克,比如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斯皮尔伯格,正是《丁丁历险记之独角兽的秘密》的导演。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斯皮尔伯格就稳稳坐上了好莱坞导演的头把交椅,他拍摄的影片也大都取得商业与艺术双丰收,在他手下成名的大牌演员更是数不胜数,新世纪以后,斯皮尔伯格作为好莱坞风向标的趋势愈发明显,他的电影几乎每一部都能引发观影热潮,最能代表观众尤其是美国主流观众欣赏口味。他涉足动作捕捉领域,也就证明动作捕捉带来的巨大利好已经引起了好莱坞主流的瞩目。安迪成为本片的男二号,其间自然不乏制片人彼得·杰克逊的推荐,但斯皮尔伯格对安迪的信任,标志着安迪通过对咕噜与恺撒的角色塑造,得到了好莱坞主流的认可。

同样,将动作捕捉技术全面引入到动画制作环节,也意味着这项技术得到了更大范围的推广。在《丁丁历险记》中丁丁出现的第一场戏里,一个长相酷似斯皮尔伯格的老头出现在屏幕里,那正是他本人,他饶有兴致地通过动作捕捉技术客串了一把,为这部特别的动画片打上了与众不同的烙印,但同时也让观众很难说明白,这部动画片究竟是演出来的,还是画出来的,动画制作与表演的界限在这部电影里彻底模糊了。

从《指环王》里出现第一个使用动作捕捉技术塑造的角色,到《金刚》把动作捕捉技术进一步提升,到《阿凡达》将技术应用发展到巅峰,再到《猿族崛起》将演员的细微表情在角色身上高度还原,最后到《丁丁历险记》扩大了这项技术应用的范畴,动作捕捉技术变得越来越成熟,动作捕捉的表演难度也变得越来越高,科技冲击着人的演绎,让一切不可能变成可能,但也给那些奥斯卡专家评委们带来近乎“克隆人到底算不算是人”一样的难题。评委们仍在坚守着表演源自人自身的底线,和历史上无数次上演的剧目一样,当科技发展与人的观念冲撞,很多人不知该何去何从。直到2006年《无间行者》出现,一直被奥斯卡拒绝的马丁·西格塞斯终于在拿到终生成就奖之前,斩获最佳导演“小金人”。曾经铁板一块的奥斯卡正在逐渐接受这个世界的变化,包括更多元的文化、更多类型的演员,以及更复杂的拍摄手法等等。

当然,所有的变化都是由量变积累产生的质变,《无间行者》并不是马丁最好的影片。如果有一天,某个虚拟角色最终斩获“小金人”,也并不意味着它就比咕噜更卓越,无论是由于偶然因素还是由于技术发展所趋的必然,电影创作的变化都是不可阻挡的。以安迪·瑟金斯为首的动作捕捉表演者和“小金人”之间的巨大障碍还有难以逾越的鸿沟,就是电脑后期的修图为角色丰富表情提供的巨大优势,在与普通演员竞争时,这一点又会产生极大的不公平,毕竟电脑工程师能够为咕噜提供250个以上完全不同的复杂表情,而这一点放在任何演员身上,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当表演者为角色注入性格,塑造灵魂,银幕上的角色是属于绿色背景里的表演者,还是电脑前面的CG师?即便观众认可安迪的精湛演绎,电影公司也愿意挥舞厚厚的支票簿为安迪的演技买单,但对于所有动作捕捉演员来说,最希望得到的还是各大颁奖礼,尤其是奥斯卡的垂青,可以预见,这一天应该会到来。因此,无论动捕何等高度还原表演者的细节神态,奥斯卡评委会专家们都很难把它单纯地看作高级一点的化妆术。只要动画师参与到角色的细微调节中,哪怕只调整一丝一毫,这种不公平就会存在,这种障碍就不可能被跨越。不承认安迪在扮演虚拟角色中起 到的巨大作用是不对的,不正视电脑技术在安迪的表演中帮助安迪获得优势同样也是不对的,于是我们只能一边欣赏安迪·瑟金斯精彩绝伦的表演,一边慨叹奥斯卡迟迟没有为他打开大门。未来,或许会有一个特殊的契机能够改变这一切。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广告学院/责编:刘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