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侨时代

李崴:梁思成血脉里,有中国知识分子最宝贵的东西

作者:未知
(本文为李崴在《侨时代与人文中国》座谈之“梁思成与中国建筑”上的讲话,题目为编者加。)

我们广东侨界人文学会成立近四年了,四年来我们秉持着我们:“传承发扬人文精神,提升社会人文意识,促进世界文化交流融合”的初衷,筚路褴褛,奋力前行。

“侨时代与人文中国”座谈会是我们学会每年春天,在北京进行的一项品牌活动。今年活动的主题是“梁思成与中国建筑”。围绕建筑进行探讨座谈,应该说是与我们人文学会宗旨十分融合的。大家知道:被称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也是我们学会的会徽的来源、天才的发明家、科学家、画家达芬奇就是一位建筑工程师,他设计过桥梁、教堂、城市街道和城市建筑。在城市街道设计中,他将车马道和人行道分开。设计城市建筑时,具体规定了房屋的高度和街道的宽度。米兰的护城河就是他设计和监工建造而成的。1502年达芬奇还担任过军事建筑师及工程师。而我们学会的会徽所采用的达芬奇的著名素描《维特鲁威人》,这幅画的名字也是来源于古罗马杰出的建筑家维特鲁威,维特鲁威因他讲述建筑均衡、神圣比例的著作《建筑十书》而获得了当时的罗马皇帝奥古斯都的嘉奖。在这本书中有那么一段话,说不定可以成为我们这次大赛的一个评判标准:“在完成一个好建筑时,各个局部对于整体应当保证有一个神圣的比例。”

讲到这次大赛,是以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冠名。大家知道,梁思成是著名的维新派改革家梁启超先生的长子,他们都是江门人。他们两代人——以致到梁从诫的三代名人——对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贡献,相信在座的各位都是耳熟能详的。甚至这里连“中华民族”这四个字,也是当年梁启超先生的首创。由此,大家应该大致了解由人物传记学会、广东侨界人文学会以及江门市人民政府主办的这次座谈会的缘由了。

这次大赛的举办,我以为还有一层更深的意义所在。大家看看这次大赛的标志,使用了梁思成先生亲笔所画的“斗拱”,这是特别具有中国建筑传统文化韵味的元素,看到它使我不由得想起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上经历的三次颠覆和复苏。这第三次指的就是20世纪以来的文化大围剿和当下文化复苏运动。这场文化围剿以“文革”为高潮。“文革”中被毁弃的器物之多,秦始皇跟它比起来,已经是小巫见大巫了。但据现在的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先生说,改革开放后对文物、遗产、遗迹的破坏甚至比“文革”时期更甚、更大、更快!圆明园这一精美的建筑群是被西方入侵者焚毁的,但“文革”究竟烧了多少个圆明园?还有精神上的圆明园——如人的爱、尊严、自由、教养等所有这些东西都几尽无存,人和人之间,只剩下严酷的斗争关系。儒家精神强调人的教养和礼仪,而我们却越是粗鄙、越是无礼越好。佛家以善为本,我们却变成以阶级斗争为纲。以至这种“粗鄙美学”上升为我们的“国家美学”——所谓与人奋斗其乐无穷。于是,人们不仅摧毁了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摧毁了民族自身的核心价值。另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道家的基本价值观,而我们一直把破坏生态赞美成“人定胜天”,使整个中华民族都置身于破坏生态的严重后果中。我们到底还要不要传承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了?!我们必须承认人类共同的人性、人类经验和价值诉求,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在全球扩展的逻辑前提。否则,就是在取消马克思主义的生存依据。所以这次梁思成杯侨乡建筑设计大赛的意义非同一般。

今天,我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古城北京举办这次座谈会,还令我想起前天在我下榻宾馆的书店里,翻到一本书,读到1950年代作为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的梁思成先生,为了保护北京这座古城,四处奔走,多方求助而徒劳无功的叙述,我再次落泪了。在此,我想以谢泳的《梁思成百年祭》中的一段话作为结语:“梁思成如果活著,他是一百岁了。最应该纪念他的不是我,而是一座城市——北京,但北京消失了,只留在梦中。故都的逝去,让一个人痛心疾首,但他无能为力,今天的北京,还记得这个人吗?北京不是梁思成的故乡,但北京消失的时候,他最心痛,他有没有流过泪,我不知道,但我依稀听到他的叹息声,北京,你真的就这样消失了吗?为留住北京,为留住一座经典的城市,梁思成付出了一生的代价,他本来可以不说话,让故都离他远去;也可以远走他乡,让故都留在梦中,但他实在放心不下,他太爱这座城市了。历史真是无情,当故都将倾的时候,想去扛住她的竟是一个瘦弱,还有些残疾的书生,他哪里来的勇气呢?文化?艺术?还是别的什么。他是梁启超的儿子,血脉里有中国知识分子最宝贵的东西。”

我想正是这最宝贵的东西,促使我们举办这样一次“梁思成杯”侨乡建筑设计大赛,为保护和承传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更为我们祖国的伟大思想文化的复兴。谢谢!谢谢大家的光临! 

座谈会上,向全国人大、全国政协赠送《侨时代》杂志。(左起:万伯翱、熊光楷、李崴、何丕洁)

座谈会现场

 

2016 侨,人文,与梁思成

李崴:梁思成血脉里,有中国知识分子最宝贵的东西

一路桑梓一路侨

一座侨捐学府的桑梓情怀

马万祺:从广东农家到澳门三大家族

一个茶人的视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