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当代电视

架空的历史与真挚的情感

作者:口李群山

口李群山

根据海宴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琅琊榜》,讲述了主人公梅长苏以病弱之躯完成复仇使命的故事。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仅2015年10月14日一天,《琅琊榜》就创下了高达3亿3千万次的网上点击和1.085%的收视率,在中国50个主要城市收视排行榜中排名第一位。《琅琊榜》的成功是否意味着中国电视剧创作模式的转型,亦或是揭示了中国影视剧发展的新方向,这些都是亟待相关领域研究者关注的问题。将该剧与曾制作播出的多部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剧作品进行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深厚的文化底蕴、精良的艺术创造是保证作品取得成功的基础。《琅琊榜》的异军突起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特别是针对该剧艺术内涵的分析,尤能解答网络小说影视改编参差不齐带给我们的诸多困扰。

一、以全新的艺术审美标准确立电视剧创作的新标杆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产机制,它已不能被视为纯粹的技术手段,而是在解放作家双手的同时,也渗透进读者的审美期待,使得文艺作品的美学意义悄然发生了变化。很难想象,忽略此类现象将会使得我们认识文艺生态的真实面貌产生何种偏差。但网络技术同时也是作为一种传播手段而存在,不可避免地受到网络传媒语境的规约和引导,最为明显的标志就是网络小说改编剧所确立的全新艺术审美标准。网络文化语境在凸显演员容貌身姿之美的同时,还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电脑处理技术,以3D影效、声音逼真化处理等技术手段来满足审美者的审美诉求。技术手段的运用、演员队伍的整合看似影视剧创作自我调整的具体表现,其内在的机制则是缘于网络语境下审美标准的历时性变迁。在前网络时代下,观众更多是以被动的方式去欣赏电视剧作品,审美主体的价值表达极易被忽略。进入到网络时代之后,更多的影视剧作品不仅是通过电视来完成传播,也依赖于网络作为重要的传播渠道。在网络技术所营造的双向化、互动式信息沟通平台上,观众的好恶能够得到及时反馈,从而发挥规约和引导影视剧艺术审美标准的作用。

回顾国内根据网络小说、游戏漫画等改编的电视剧作品,电视剧中的人物形象多是通过语言、情绪和微表情来展现,较少考虑到观众的欣赏习惯。特别是根据痞子蔡同名小说改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由于小说的主要内容是由网络聊天来完成的,使得小说呈现出明显的意识流特征。同名电视剧依旧延续了此种叙事方式,使得人物形象十分单薄,没有为此类电 视剧作品确立起可资借鉴的审美标准。稍后的《仙剑奇侠传》系列和《风云》系列在审美标准的确立上做出了贡献,它更多地起用新生代演员,不仅是为了借助此类演员在年轻一代观众群体中的社会影响力,也更多地融入了新的表演元素。但总体而言,在此类电视剧发展的初始阶段,虽能获得较高的收视率,但先天不足的“软肋”也暴露在广大观众面前。

在网络传媒的文化语境中,消费者的审美能力存在着低俗化、反智化的倾向,但我们始终坚信优秀的影视剧作品更要重视艺术内涵的锻造。根本原因在于,当下的电视剧欣赏群体正朝着两极分化的趋势发展。一方面,年轻的90后、00后正在逐渐成长为电视剧欣赏的主力军,他们更期待在影视剧作品中获得精神的放松,表现为对偶像人物的迷恋。另一方面,中老年妇女已然成为韩剧、家庭伦理剧的主要消费群体,她们展现出对传统伦理秩序的肯定和迷恋。“这种迷恋亦是大众内心情感的外化反映⋯⋯现代人在竞争激烈、信息爆炸的社会里,深感内心的孤独与寂寞,渴望增加对外界的了解,盼望通过休闲娱乐排解内心的苦闷与烦恼。”①正是在“迷恋”的引导下,观众开始关注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从而促进了影视剧市场的蓬勃发展。《琅琊榜》的出现为我们带来了一抹靓丽的色彩,同样是以智谋和宫斗为主线索的电视剧,却能带给欣赏者截然不同的艺术享受。根本原因并非是我们从视觉文化的时空中抽离出来,进入到新的文化语境中。而是由于《琅琊榜》的主创团队紧紧把握到视觉文化时代的精髓—“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与形成,而且意味着人类思维方式的一种转变。”②在观众热衷于追求立体形象建构的过程中,对于视觉影像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越了故事内容。但长期处于此种语境极易导致欣赏者的审美疲劳,《琅琊榜》的成功正在于寻觅到了偶像经济和确立全新的艺术审美标准之间微妙的平衡点。在不以牺牲整部作品艺术效果和审美价值的前提下,努力让人物形象变得丰满、立体。

二、空间塑造力赋予的艺术内涵

一部电视剧能够获得欣赏者的认可,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是多种因素所形成的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琅琊榜》能够在当下的影视剧市场中分得一杯羹,不仅得力于精准地把握到了网络传媒语境中观众的审美心理,更在于它时刻以精细化打造的艺术效果作为衡量自身的重要标准。在众多的网络小说先后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之后,观众逐渐认识到网络小说的雷同化倾向十分明显,特别是玄幻小说、盗墓小说和情感小说充斥于各大卫视之际,更让观众对此类电视剧产生了“审美疲劳”。我们认为,只有妥善地解决了网络小说影视改编过程中存在的唯利益化价值导向、主题雷同化等问题,才能为网络小说影视剧改编谋求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就需要以容纳更多情感信息的艺术作品作为基础,在利用技术化手段提升艺术表现能力的同时,适当地运用影像叙事的空间塑造力,赋予电视剧高度凝练的艺术内涵。

在传统观念中,电视剧的情感表达更多需要借助语言、人物表演和戏剧冲突,却没有对电视剧作品的空间表意能力给予足够的关注。似乎只有电影才需要刻意强调空间表意能力,而电视剧则不需要在此花费无用功。客观上说,电视剧创作空间表意能力的滞缓部分是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电视剧的图像清晰度、触像力明显弱于电影。因此,我们很少在电视剧作品中看到采用全景、远景的镜像语言,更多是以中景、近景作为主要的表现手段。而在人物塑造的方式上,也很少使用宏大的 场景,更多是以内景作为替代。一方面是电视剧制作方为了节约制造经费,以提高整部作品的回报率;另一方面,也是电视剧艺术自身的内在诉求,以近景、中景有助于凸显人物形象。《琅琊榜》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参考范本,主创团队在继承电视剧画面呈现的优秀传统时,也适当穿插了内嵌式的远景换面,为人物形象的塑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觉冲击力。特别是梅长苏“扁舟萧笛”一景更是令观众拍手叫绝,画面严格遵循三分法则来安排。不仅对人物服饰的设定、人物语言的安排、不同角色所站立的位置等细节精心安排,即便是人物的微表情也被反复打磨。另一个能够说明空间塑造力对此剧艺术内涵提升的案例是秦般若身着紫衣乘马出城的镜头。剧组以较为少见的中景镜头观照全景,当人物在行至镜头三分之一处,以轻轻挑起车帘向外张望的动作显现人物内心的复杂。上述两个场景仅是该部电视剧中较为常见的镜像,由于注重在空间塑造力上运用多种艺术表达手段,从而强化了镜像语言的艺术内涵。

三、情感体验的真实性是保障艺术内涵的关键

网络传媒的迅速崛起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传播途径,也深刻地影响到了文学创作的机制。而随着阅读群体的增加,更多网络小说被翻拍成为电影、电视剧。这是网络传媒的影响力透过文学渗透进影视剧创作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并非所有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剧作品都能取得成功。除了上文论述的全新的艺术审美标准的确立和空间塑造力赋予的艺术内涵之外,还应重视情感体验的真实性。

任何技术手段的运用和人物内心的刻画都需要建立在真挚的情感基础之上,否则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将是空洞的画面,人物内心世界的层次性根本无法得到表达。《琅琊榜》以梅长苏谋求洗雪沉冤的主线索展开,萦绕在他身上的悲剧性色彩十分鲜明。但不同于传统的悲剧性人物哭泣、哀怜的形象特征,胡歌饰演的梅长苏更多地给予读者的感受是人物内心世界的强大。“其核心在于作者抓住了构筑人类悲剧情感的核心—情感体验,命运、性格等因素固然是悲剧的构成要素,但没有行为主体以自己的现实生活作为感受的载体,任何形式的悲剧都是疏离的,那仅仅是悲剧作家的创作。当身处其中的人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去接触周围一切,他们的生活就成了构筑人生悲剧的唯一来源。”③梅长苏的悲剧正是如此,命运的捉弄、年少时性格中的轻狂都是成就其人生悲剧的因素,但演员如果只是把握到这一层面,就始终无法真正建构起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胡歌从人物的情感体验入手,才真正让人物悲剧中父子亲情、爱人恋歌、袍泽之情等诸多的人生体验融入其中,最终塑造了复杂、深刻、纠葛的人物内心世界。

胡歌对梅长苏的塑造是一种极为真实的情感体验,也是主人公内心世界不断走向强大的开始,这是早期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作品很难企及的。以最早根据网络小说拍摄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为例,尽管小说线上阅读和实际销售十分火爆,却没有给电视剧的成功提供较为明显的帮助,这与电视剧改编中刻意遵循原著、脱离观众的审美预期有着一定的联系。对比之下,我们就会发现《第一次亲密接触》、《琅琊榜》作为两部根据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作品,其成功和失利的背后是诸多因素所产生合力作用的结果。而居于其核心位置的正是作品塑造人物所展现的“情感体验”是否臻于自然,唯有符合这一点,才能为整部作品在竞争激烈的电视剧市场谋得一席之地。

注释:

①刘彬彬:《中国电视剧改编的历史嬗变与文化审视》,岳麓书社出版社,2010年版,第24页。

②秦俊香:《影视艺术心理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年版,第72页。

③陈梦熊:从“情感体验”谈《茶馆》悲剧的历史生成,《新世纪剧坛》,2014年第6期,第64页。

(作者单位:海南大学艺术学院/责编:倪啸)

 

探寻我国电视节目传播传统文化之道

电视剧《琅琊榜》中背景音乐的应用与效果分析

明星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的艺术分析

美版《甄嬛传》“入乡随俗”式叙事之管窥

电视剧《乱世书香》近日登陆湖北、山西卫视

公交移动电视广告运营策略研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