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立意高远,气韵生动
立意是决定一部纪录片所能达到高度和深度的最关键的要素,一般的艺术人物纪录片通常有以下两种立意方式:一是通过作品、事件等的展示和分析带领观众进入主人公的精神世界,使电视观众领悟纪录片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精神内涵,如BBC人物纪录片《艺术的力量·文森特·梵高》就是采用了这一立意方式;二是提供鲜为人知的人物故事,为观众提供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角重新审视主人公,使对主人公的了解更加全面和立体,如人物纪录片《毕加索的秘密》就是采用了这种立意方式。
相对于前两种立意方式,《陈家泠》的立意更为高远。纪录片在记录我国优秀的国画大师陈家泠的人生和作品时,更记录了一个时代,记录了一个艺术家怎样从传统走来,又怎样在改革开放以后经营艺术活动和创作活动,达成一个新的艺术思维模式。这部纪录片不仅仅定格于陈家泠的艺术创作,更是提炼出他一生的美学思想,勾勒出一部新中国艺术史。66分钟的记录中,潘天寿、陆俨少、唐云的生活创作资料都成为陈家泠画风转变的辅证,在叙述中不断闪现。纪录片将陈家泠放在社会急剧转型、人们普遍在艺术认知上产生彷徨的大时代里,通过展现陈家泠对国画艺术传承、发展、寻求出路的文化价值,来揭示民族文化发展的巨大课题。再将大时代作为人物活动的大背景,展现陈家泠为民族艺术发展所做的努力、尝试与探索。可见,《陈家泠》虽然是以国画大师陈家泠为中心的人物纪录片,但其表现的却是一个时代里中华文化和民族艺术的发展史诗。《陈家泠》站在中华艺术发展的高度来看待和展现陈家泠的艺术创作,其视角和分析自然是高屋建瓴,是很多同类艺术人物纪录片所无法企及的。可以说,立意的高远成为人物艺术纪录片《陈家泠》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陈家泠》是一部描写国画大师的人物纪录片,在制作上借鉴了很多国画的渲染手法,整部作品也如一幅灵动的工笔重彩花鸟一般,给人以气韵生动、自然的感觉。纪录片将更多的笔墨放在其艺术理念和艺术思维的描绘上,将更多细节“留白”给了观众。这种“意到笔不到”的纪录片制作方式正符合了国画创作的理念—传神的人物刻画以气韵的表现为第一要务,而不是每一个细节的全面展示。《陈家泠》的这种制作思想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描绘出了国画大师最突出的人物气韵,表现出东方艺术家特有的精神气质,却令观众感觉不到这种表现的刻意、做作。这种自然、生动的表现体现了该片优秀的艺术品位和艺术追求,也是《陈家泠》拉近观众距离、赢得观众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制作精雕细琢,叙事策略巧妙
《陈家泠》从策划、拍摄,到后期制作几经淬炼,该片创作历时3年,从整体叙事的把握、取景场所、入选事件,到每一个镜头的运用,都能看到其制作的精心细致。
为了影片制作效果的精细,在制作这部纪录片前,贾樟柯用了半年时间寻访上海和杭州两地与陈家泠有关的老建筑及其影像资料。如纪录片中贾樟柯与陈家泠的“大导演对话大画家”这一桥段的拍摄位置最早定为了上海世博园,而后定为外滩源和上海国际饭店,最终选为见证上海历史变迁的“上海大世界”。而当时上海大世界正在整修,为了获取良好的拍摄效果,导演、制片、摄影师等主创人员一次又一次地前往布光试拍,最终在实拍时,贾樟柯与陈家泠的对话一气呵成。在精心准备的基础上,《陈家泠》的制作才实现了精雕细琢,使观众感受到该片的匠心独运。
从叙事来看,纪录片巧妙地应用了蒙太奇的横移、变焦、特写等手法,空镜头、长镜头等运用也各具特色。在展现陈家泠国画作品《开放的荷花》时,先以特写镜头表现画作的局部特征,使观众领略到中国画细致的美。镜头再从局部缓缓拉到画作的大全景,使这幅作品在镜头中获得影像的空间特性,得以从较大的空间中被电视观众重新品评,以进行画作涵义的进一步判断和审美构建。然后,镜头横移到与《开放的荷花》题材 相似、用墨和风格却迥然不同的另一幅国画作品《荷》上。横移镜头是为了将陈家泠在不同年代创作的两幅作品进行比较,来引出其画风改变的原因,再深入到传统中国画如何与时代共同发展这个纪录片要讨论的终极问题中去。这一组长镜头自然流畅,与纪录片的叙事策略结合紧密,可见制作者的用心与细腻。
艺术题材纪录片必然会大量展示艺术作品,而展示艺术作品则少不了大段的解说词。在绝大多数艺术纪录片中,解说艺术品时通常会用空镜头,以静态的画面呈现画作,这样很容易令观众产生观视疲劳,不知不觉中有可能丧失对纪录片的兴趣。纪录片《陈家泠》通过情景再现的创作方法避免了这一弊病。如在展现人物作品《钟馗长思》时,一个身披红袍、头戴纶巾、长剑拄地的男子背影在深夜中站立。清风吹过,男子的须发轻轻飘动,微扬起的头却始终望向天空中的那轮明月。蒙太奇手法渐渐地将现实中的男子背影虚化为绢帛上的画面形象,这幅作品的意境和形式之美以动态的、情景再现的方式巧妙地表现出来,不仅使该纪录片的形式更为生动,也令观众加深了对作品意境美的理解。《陈家泠》应用了大量的动态镜头还原这位国画家的艺术作品,不但避免了传统艺术纪录片说教意味浓烈的弊病,也拓宽了纪录片对国画艺术的表现形式,提升了观众对美的感受。特别是对外国观众来说,通过这种形式感较强的表现方式,能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国画艺术所追求的内敛的、含蓄的美。一部好的艺术纪录片就是要将美的感受和对美的发现传递给观众,《陈家泠》正是因为从细微处了解了受众的观视心理,才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三、人物形象丰满,情感深沉细腻
《陈家泠》表现出纪录片创作者和陈家泠对传统国画艺术的浓厚情感,但是这种情感在影片中是以厚积薄发的方式,从不同角度表露出来的。例如,陈家泠从未谈及自己多么热爱艺术,影片却准确地抓住了这位老人聊到国画时从平时的深沉淡然到神采飞扬的情绪变化,令观众立即意识到他是多么热爱这门传统艺术。再如,纪录片开篇便跟随陈家泠到“三山五岳四圣地”等名山大川写生采风、艰苦创作,时年74岁高龄的陈家泠在爬海拔5000米的珠峰金顶时身体曾一度吃不消,在简单吸氧后,他却仍坚持向采风点行进,并鼓励剧组里的年轻人“看这里风景多好!”这一个小的细节体现了国画大师对艺术的一生执着,也从侧面表现了老人乐观豁达的精神面貌。
陈家泠这一代画家,青年时继承了传统国画艺术的精华,在形成较为成熟的艺术观念后又亲身感受到了西方艺术对东方艺术的冲击和新旧艺术的相互碰撞,面临着传统国画艺术何去何从的抉择和中华文化发展方向的重大课题。《陈家泠》不止为观众塑造了一个现时代的陈家泠热爱艺术、忘我工作的形象,还将这位老人曾经为中国画的传承、发展所做的尝试和努力表现了出来。这样就形成了人物的个人经历与国家文化历史相融合的纵向脉络,将人物的艺术追求、风格形成、性格特点更全面地展现在观众面前。纪录片借陈家泠不经意的诉说引出他当年苦苦思索的问题—中国画应该如何在西方文化和新艺术思潮下发展?纪录片创作组没有直接询问陈家泠当年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是否痛苦、无助或者彷徨,而是通过他身边人的回忆说出了这一答案。陈家泠的儿子陈亮,一位当代国画家,既以儿子的角度也以专业角度回忆了当年看到父亲埋头于画室,茶饭不思、神情凝重的情景,也回忆了父亲找到答案后的意气风发。纪录片以陈亮的回忆揭示了陈家泠当年的求索,作为陈家泠的儿子也是专业画家,他的陈述让电视观众感觉更加真实、专业、可靠。此外,同为新海派绘画三剑客的杨正新、张桂铭在回忆那段岁月时也与陈家泠一样,只讲其他两人的努力,却一句不谈自己。让我们既从他们口中了解到陈家泠当年为民族艺术“疯子一样的劳动付出”,也了解到他不谈论自己成绩功劳的淡然性格和谦虚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