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当代电视

新媒体语境下中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

作者:何立艳

口何立艳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以广播、电视、报纸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发生了新的变化,加之互联网、移动终端的出现与普及,表明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影视艺术是依托媒体而存在和发展的,纪录片同样如此。经历了院线、电视等传统传播方式,纪录片的发展也正式进入了新媒体时代。近年来,我国纪录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诸多质量过硬的艺术作品取得了国际性奖项并就此引发了全球性的热烈探讨。事实表明,纪录片创作在弘扬民族文化、与他国进行紧密交流、提升国际影响力等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因此,新媒体语境下我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也就成为了我们需要关注和研究的课题。

一、存在问题

1.题材选取

新媒体语境为我国纪录片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团体及个人可通过网络上传的方式向公众进行作品展示,提高民众在纪录片创作方面的兴趣。然而,有能力从宏观角度对民族文化进行描绘和传播的纪录片制作者多为技术过硬且资金实力雄厚的影视公司或电视台。自新中国成立至今,经由此类制作者推向国际的纪录片作品大都为文献政论题材,具有十分浓厚的宣传色彩,而能够引起国际受众群体兴趣的诸如涉及调查性、科技性题材方面,却鲜有作品产生,并未能取得国际受众群体的广泛关注和认可。由此可见,我国纪录片制作在题材选取上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纪录片中历史、文化内容比重较大,而对其他如民生、自然等选题的关注相对较少。这是因为,以自然、环保等为主题的纪录片因对人力、资金、技术的高要求和过长的制作周期而被制作者排除在外;而以民生、弱势群体、社会消极面为主题的纪录片作品虽然能够吸引海外受众关注,却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形象造成损害①。因此,如何进行题材选取就成为了我国纪录片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2.品质质量

从制作角度看,新媒体技术上的革新大大降低了纪录片的制作难度并激发了民众爱好者参与创作的热情。由业余爱好者拍摄的纪录片题材大都来源于基层生活,视角更贴近民众,能够使国外观众对我国民众的普通生活有更清晰客观的了解。然而,实践技术的不足往往导致此类纪录片品质良莠不齐,普遍存在画面抖动、模糊不清及声音含混等问题,纪录片品质未能达到观众期待的标准,因此损害了受众群体的观赏欲望,不利于其传播作用的实现。从内容叙述的角度看,由于未经历专业系统的学习,爱好者拍摄的纪录片内容结构多以自然记录为主,框架结构大都存在一定缺陷,缺乏有序性。

新媒体语境为我国纪录片的制作和对外传播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加多样化的渠道,但是在宽松自由的制作环境下诞生的大批作品也逐渐凸显出了我国纪录片制作品质的缺陷②。

3.传播途径及模式

在原有对外传播的基础上,新媒体环境同时也为我国纪录片提供了诸如网络、移动终端等全新的跨文化传播方式,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纪录片传播途径依旧偏于狭窄,未能充分把握国际电影、电视节以及海外主流媒体等传播平台带来的传播机遇。

由于文化背景差异,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效果必然会被文化差异引起的交流阻碍而影响,加之并未充分考虑到跨文化传播的特性,我国纪录片作品中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思想往往不能被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观众充分理解或顺利接受;国际市场意识的缺乏以及对受众群体了解程度不足等因素,使我国部分纪录片虽然选取了良好题材却未能以被海外受众接受和喜爱的叙述方式展现出来,从而严重影响了跨文化传播的效果。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的出现和普及使受众群体的收视方式、观赏品味及习惯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由于未能充分考虑到这一改变,我国纪录片并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信息传递和文化传播效用,在无形之中造成了大量的市场流失。

4.资金及收益

当下我国纪录片制作并不存在基金会准入机制,制作资金主要来自电视播出机构的投入以及作品播映权,并无相关政府资金支持。有限的资金和收益来源表明,新媒体语境下我国纪录片的运营模式依旧未能充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提升策略

新媒体语境带来的便利性大大降低了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难度,近年来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代表的一系列国产优秀纪录片在国际受到了广泛赞誉,加深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取得了良好的文化传播效果。另一方面,新媒体语境下国产纪录片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不足也日益凸显,就此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创作方式

在题材方面进行突破创新,选取与民族古典文化相关题材,凭借西方民众对于神秘东方的兴趣吸引其注意力,在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介绍关于现代化中国的各种信息;或根据国际文化市场动态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选取能够为西方民众广泛关注的题材,诸如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社会的发展态势、环境保护、科技发展等。通过纪录片的形式叙述被世界人民普遍关注的话题,也有利于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树立。

从叙事方式上看,同情节跌宕起伏的西方纪录片相比,国产纪录片较为舒缓的节奏并不完全符合海外受众群体的收视习惯,这需要制作方对西方受众群体的主流收视习惯、偏好进行调查研究,并做出诸如加快节奏、打破陈规等有针对性的创新改变。

2.人才培养

我国电视传媒机构缺乏专业的纪录片创作团队,对纪录片认识不够全面深刻;有志于创制纪录片的业余爱好者由于未经历专业系统的学习而大都忽视了纪录片的内在思想性,其作品也大都浮于表面而不能引人深思。因此,政府应引导并鼓励高校开设专门的纪录片相关课程,使人才培养更加有针对性;纪录片制作单位在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进行新作宣传的同时,还要适当普及纪录片制作的基本知识与技巧;构建纪录片教授平台,为业余爱好者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

3.传播渠道

传播渠道的通畅性、多样化是国产纪录片取得良好对外传播效果的必要条件。国产纪录片在运营过程中应加强同西方传媒机构的合作,通过传播平台的共享实现互利互惠,同时也能够降低资金运作中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重视新媒体语境下的多渠道开发,整合国内外多方资源,加深对网络、移动终端的开发力度。善于利用新媒体带来的全新传播方式,针对海外受众特点对纪录片宣传方法进行调整,保证充分突出作品看点,适当插入作品图片获取读者注意力,插入简介短片或观影链接,提高作品观赏的便捷度,增加同受众群体的互动交流,在传播人文色彩的同时也能及时有效地获取观众的观看感受。

4.生产商品化

市场经济的深入使商品化现象逐渐普及,如若不能顺利适应这一现象则 必然被市场淘汰。针对国产纪录片资金力量薄弱及收益相对低下的问题,生产的商品化无疑是一种有效解决方式。

首先,政府应引导、鼓励、帮扶建设专业化的民营纪录片电视制作公司。利用民营公司以市场为中心的运营手段对纪录片制作实施影响,在市场调节的作用下逐渐形成市场化生产模式。同时,借由市场力量在广大民众中吸引和发现创作人才。

其次,对纪录片作品进行深度开发,通过民营公司业已成熟的各种营销手段将纪录片作品推向各国电视媒体,并在此基础上注重音像、书籍等后续产品的开发,逐步构建纪录片的产业化发展链条。

最后,通过市场的刺激和民营公司的带动,促进其它体制公司在生产、传播等多方面的改进。横向上与国内外其他电视台、新型传播媒介构建节目交流体系,扩大传播范围;纵向上利用网络技术建立资料库,延长传播时间。

5.合作发展

与受众地传媒机构的合作有利于双方的资源共享,合作过程同时也是对当地纪录片传播方式进行深层观摩和学习的良好契机,同时在当地媒体的品牌力量影响下,市场拓展也更为容易。此外,尽管近年来国产纪录片发展取得了巨大成效,但不能否认其整体质量依旧同西方国家纪录片作品存在一定差距,当技术上的差距阻碍了纪录片跨文化传播,与受众地制作机构的联合制作也就成为了必要传播途径。从中日联合制作的《新丝绸之路》、中英联合制作的《美丽中国》等优秀纪录片作品的成功经验来看,通过与国外技术成熟、经验丰富制作机构进行联合制作,无疑也是推动国产纪录片顺利实现跨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③。

三、结论

新媒体的出现和普及为纪录片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打破了纪录片在旧有传媒环境中的发展困境,逐渐发展起别具特色的新传播格局,我国纪录片正重新走进全球公众视野并得到了广泛关注。但同时,新媒体语境也为纪录片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对于新媒体语境下我国纪录片的跨文化传播问题,我们应持有科学、理性的态度,抓住机遇、解决问题,使其更好地担负起传播民族文化、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使命。

注释:

①阳照、张力宁:搜狐纪录片频道发展模式探析,《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7期,第99-103页。

②李宁:生产形态、传播方式与营销手段的改变与创新—纪录片在新媒体平台的发展现状研究,《当代电影》,2013年第7期,第120-122页。

③贺艳、梁珂:试析新媒体背景下纪录片的传播特性,《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7期,第104-107页。

(作者单位:河北廊坊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责编:倪啸)

 

探寻我国电视节目传播传统文化之道

电视剧《琅琊榜》中背景音乐的应用与效果分析

明星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的艺术分析

美版《甄嬛传》“入乡随俗”式叙事之管窥

电视剧《乱世书香》近日登陆湖北、山西卫视

公交移动电视广告运营策略研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