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剧两星:电视剧市场调整加剧
2015年1月1日,“一剧两星、一晚两集”的政策正式落地实施,从此改变了电视台、制作方、视频网站的旧有格局。低质量剧集的粗放生产与高价售卖正在逐渐退出市场竞争,取而代之的是精致制作、审慎购买、差异化发展的新市场生态。
1.卫视荧屏新常态:高品质、差异化竞争
2015年之前,一部剧最多可由4家卫视共同竞买首播。例如2014年的《红高粱》,当年10月27日在北京、山东、浙江、东方卫视同时首播。自2015年起,两家卫视则是同时首播一部电视剧的上限。一剧两星政策打破了10年来卫视间同质化竞争的格局,大大丰富了荧屏上的电视剧类别。在可供观众选择的剧集不断增多的同时,电视剧生产也进入了蓝海竞争。推陈出新、提高质量成为了把握收视的必经之路。从整体上看,在政策引导下的2015年度,制作粗糙、内容趋同的雷剧、滥剧渐渐淡出了观众视野,不同类型的高品质剧目数量不断上升。
2.卫视剧集采买的马太效应
实力雄厚的一线卫视在剧集采买上延续了强势地位,促使优质作品向强势平台流动,一剧两星则加剧了这一态势。据统计,截止2015年11月,卫视晚间黄金剧场收视率破1%的22 部电视剧,都集中于6家平台播放:湖南(9部)、江苏(5部)、北京(2部)、浙江(2部)、东方(2部)、山东(2部)。其中收视率排在前5的电视剧均播放于湖南卫视。相比之下,实力稍逊的二三线卫视则更多地选择用优质剧目的1.5轮跟播来控制成本、吸引观众。同时,购买类型、题材与卫视气质相符的小而精剧目,或者小成本自制剧成为了二三线卫视更具特色的发展方向。一剧两星之下的马太效应会如何发展,尚需在2016年度去进一步观察。
3.视频网站成政策受益者
在新政策下,视频网站成为了电视剧产能消费的新渠道。视频网站自身的购买资金、播放需求越来越受到了制作方的重视。并且,由于新政并未对网络自制剧提出要求,客观上也给视频网站带来了更自由的运作空间。例如,卫视每晚的电视剧播放 量仅为两集,但视频网站却可以尝试“付费看全集”的全新商业模式。2015年暑期档,由江西卫视和四川卫视首播的《华胥引》在腾讯视频也同步上线,而腾讯视频就采取了“免费用户跟播+会员付费看全集”的全新播出模式。在全新模式下,该剧网络播放量超过10亿次,吸引了超过100万的新用户购买会员观看了全集。而相形之下,《华胥引》的电视收视率却并不乐观。
二、台网融合:谋求多屏共振、主攻青年群体
据悉,在电视收视总体稳定的当下,互联网视频用户的规模仍保持着强势增长,达到了4.61亿,用户使用率则为69.1%。其中,手机视频用户规模在过去的3年内也上升了27.3个百分点,达到了3.54亿,76.7%的视频用户选择用手机观看网络视频,手机已经成为网络视频的第一终端。①电视台与视频网站共同构筑起了一个由电视机、PC、手机、移动设备等多屏参与的生态系统。
寻求网络和电视多屏共振的融合效应,成为了2015年度电视剧的一个趋势。笔者认为,促成2015年度多屏共振主要包含3个因素。
1.话题性
互联网时代,话题成为了重要的传播因素。“有些社会热点问题引起民众热议,影响观众的心理,引起编导的重视而进行表现,从而引起了观众广泛的关注。”②2015年度的当代都市剧,都紧密结合了多元社会热点、焦点甚至争议性的话题。比如,《北上广不相信眼泪》直面“北漂”的话题,展现了一线城市的生存压力、大公司的职场斗争、工作与家庭的取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每个话题都深深触及了网络的敏感神经。据统计,该剧播出后,微博话题“北上广不相信眼泪”的阅读量高达2.1亿次,截止2015年11月26日,全网播放量已经突破22亿次,而收视率也领跑于排行榜。同理,《虎妈猫爸》聚焦于儿童教育与家庭分工、《二胎时代》则回应二胎政策⋯⋯从题材上自带网络话题“标签”,从内容上刺中时代“痛点”,是促成多屏共振的首要因素。
2.偶像化
随着台网融合的深入,网络热词“小鲜肉”、“高颜值”也成为了电视剧行业的新潮流。定位为都市偶像剧的《克拉恋人》,由韩国明星Rain与国内一线花旦唐嫣分别饰演男女主角。虽然《克拉恋人》在人物设定、剧情走向等方面备受诟病,但其播出后收视率一直居于前列,网络点击量也在收官时达到了90亿次。而由范冰冰、张钧甯、孙佳奇等主演的《武媚娘传奇》也创下了内地电视剧史上开播的最高收视纪录,其网络数据同样可观—全网流量达到102亿次,微博“武媚娘传奇”的话题阅读量达到了32.7亿次,讨论量109.7万次。
3.网络口碑度
一部精致的作品会在网民的大浪淘沙中因口碑效应而浮出水面。比如,2015年的另一部现象级电视剧《琅琊榜》在播放初期的收视率并不乐观。自9月19日起在北京卫视、东方卫视联合首播后,收视一直不温不火,35集之后才在北京卫视破1%,登顶收视率榜单。这部被称作“业界良心”的精品剧作的收视率能够顶住压力渐入佳境,与网络热度反哺有着极大的关联。以2015年国庆期间为例,《琅琊榜》的日均全网点击量超2亿次,也正是在10月6日,该剧第一次收视登顶。截至剧终,“琅琊榜 ”的微博阅读量达到31.6亿次,引发超过523万人次的网友热议,“山影良心”、“靖王梅长苏”、“王凯萧景琰”等衍生话题更是成为网络的焦点。
综上所述,电视高收视率带动了网络点击与话题指数,网络热度又反哺于电视收视。在多屏生态下的台网共振、良性循环背后,一个全新的趋势不容忽视—转战互联网、向年轻群体发力。曾经“得大妈者得天下”的电视剧时代将不复存在,如何赢得年轻 人的注意力,如何兼得电视与网络的双重热度,如何引发更大程度的台网互动,已成为电视剧行业谋求发展的思考重点。
“IP”成为了2015年度影视剧行业的焦点词汇,“超级IP”的改编造就了2015年国产电视剧的诸多现象级作品。其实,早在这一热词被提出之前,文学转 化为影视作品就已经深入市场,如四大名著,金庸、琼瑶的小说等不胜枚举。而2015年的现象级IP作品,更多的是来源于网络文学与青春文学。
《花千骨》成为了2015年度现象级IP改编作品。在玄幻仙侠的背景设定下,故事围绕着一个名为花千骨的少女和其师父长留上仙白子画之间的爱恨纠葛展开,求而不得的爱情、刻骨铭心的友情,跌宕起伏的催泪剧情都积累了极高的粉丝数量。精致画面、人气演员等元素也在很大程度上推高了这部电视剧的热度。这部电视剧播放于湖南卫视的周播剧场,平均收视率达到2.23%,网络点击量超过180亿次,平均每集有3亿次的点击,刷新了中国电视剧网络历史播放量的纪录。而《何以笙箫默》则是由青春文学IP改编的代表之作,这部改编于顾漫同名小说的作品在播放之前就备受瞩目。故事发生在都市背景下,它是男主角何以琛和女主角赵默笙之间关于少年与当下、误会与等待的纯爱虐恋。虽然,该剧本身由于过分追求商业效果和偶像效应,使得剧作质量并不乐观,但是收视率与网络点击齐飞也是不争的事实。除此之外,《云中歌》、《锦绣缘》、《秦时明月》等热播剧,与已进入投拍、备播阶段的《幻城》、《微微一笑很倾城》、《诛仙》等均来源于网络文学和青春文学的IP改编。
IP受到重视和其本身具有的庞大粉丝数量相关。以网络文学为例,据统计,截止2015年6月,我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占网民总数的42.6%,达到2.85亿。③对于制作方而言,IP作品的自带粉丝是先天优势;而对于电视台而言,IP也成为了降低采买风险、吸引年轻观众的一剂良方。值得一提的是,IP本身极大的粉丝市场也成为了电视剧向产业下游多元化发展的重要基础。例如,在《花千骨》播出期间,同款手游与电视剧同步上线,剧集与游戏互为宣传,创造了共赢的局面。“优质IP可以催生出巨大的长尾效应,不断延展产业链条的价值。这种潜在价值,可能是相关创意类型文化影响力的互动能量,也可能是不同创意类型市场开发与收益的传递效应。”④将IP引入下游衍生品,增加用户粘性、创造“强关系”,架构生态链也成为了一种IP利用的风潮。
辩证地看,IP采买热潮该维持在什么温度尚有待商榷。过犹不及地追求IP的商业价值兑现,会导致行业的原创力萎缩。因此,如何扶持原创剧本,形成更强的原创生产力,这是未来电视剧产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历经曲折之后,2015年度的周播剧探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1年,湖南卫视率先采用了周播模式播出了国内首部周播剧《被遗弃的秘密》,后因收视不佳而中途停播。2012年,改编自游戏的玄幻武侠类电视剧《轩辕剑》打开了收视局面。2014年,同样是来自于游戏改编的《古剑奇谭》成为了周播剧的经典作品。时至2015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花千骨》引发轰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015年度,周播的制播模式也在卫视平台上开枝散叶。比如,湖南卫视就同时开启了两个周播剧场。由IP改编的古装剧,播放于《钻石周播剧场》;青春偶像剧集则播放于《青春进行时》周播剧场。2015年10月,东方卫视打破了湖南卫视在周播剧市场上的垄断局面,开启了《心跳80分》周播剧场,首播剧是悬疑爱情剧《他来了,请闭眼》。该剧首播当日收视率为0.675%,位列同时段的全国第一。据悉,浙江卫视、江苏卫视也积极布局,将于2016年年初加入到周播剧的行列。
上述作品的成功,标志着周播剧模式本土化的探索初有成效,并打开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我们在拥有底气和动力的同时,对2016年度的周播剧也产生了更多的期待。周播模式,实际上是由“制作”和“播出”两个层面共同构成。在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2015年度的周播剧还更多地停留在“播出”层面的时间编排概念,而欧美周播剧最大的特点在于边拍边播,边播边调整。每周的播放间隙,都是受众反馈的收集期、编剧的调整期、下一集的拍摄期,而国产周播剧暂时还无法做到。因此,更多良性互动、即制即播的流水作业模式值得被期盼。
在“制作”层面,周播剧也有着很大的上升空间。比如,在情节设置与故事节奏上,单集完整故事与全剧集悬念是欧美周播剧的重要特征,此外还包括注重利用快节奏、高质量确保收视率,利用剧情大框架的悬念保持用户粘性,通过下集提示形成饥饿营销等。而国产电视剧的制作目前还存留比较明显的日播剧痕迹,仍习惯于慢节奏、多对话、长故事。另外,从运营的层面看,如何利用周播剧实现电视台的品牌价值延展,如何完成周播周期的广告模式、营销方式创新也是必须要思索的新问题。
五、传统正剧:客厅守卫战的亮点与瓶颈
在“大视频”时代,制作公司与电视台纷纷打起了网络攻坚战,诸多年轻化、草根化、虚幻化的新题材作品应运而生。在经济利益的追逐之中,经典题材的娱乐化、商业化趋势愈加明显,具备厚重历史、文化底 蕴和家国情怀的传统经典剧作面临着数量与收视的双重瓶颈。在2015年的古装剧中,尚没有一部历史“正剧”出现,玄幻题材和女性视角改编成为了古装剧的主流。年初的《武媚娘传奇》与年末的《芈月传》虽是从真实历史人物入手,但也止步于戏说。从这一点而言,2015的古装正剧市场相对冷清。
另一方面,切合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2015年历史正剧的主要亮点则集中于近代革命与抗战题材。其中,《大秧歌》以山东海阳当地的民俗大秧歌为切入点,讲述了一个小乞丐在惊心动魄的抗日斗争中成长为英雄的传奇故事。这部作品使用了真实的历史史料,以小见大地反映了抗战前夕人民 生活的水深火热,同样也由点及面地展示了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热血抗争的光辉历史。此外,在数量众多的大题材、大战争作品中,两部个人视角的作品脱颖而出。《王大花的革命生涯》从女性视角入手,讲述了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如何在艰苦的革命大背景下成长为一名信仰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的故事,其“轻喜剧”的色彩成为了谍战剧瓶颈下的一个创新之举。《伪装者》则是将谍战剧与偶像元素融合,剧中一个家族的四姐弟各自伪装身份,共同与日本人斗智斗勇。作为偶像为表,剧情、演技、制作为本的这部剧,也是2015年度抗战谍战作品中的一抹亮色。
《青岛往事》、《平凡的世界》、《温州两家人》,这3部作品均是从极具地域化的角度与小人物入手,以写实主义的手法描摹了中国社会发展的3个重要历史时期: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发展、当代中国国际化过程中的经济发展。在中国的改革开放正迈向“深水区”的历史时期,在电视受众的精神需求日趋高品质、多样化的当下,这几部作品亦可作为当下电视剧创作的风向标—要创作具有时代气息、思想深度、艺术感染力和现实意义的影像作品。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不能简单地将传统正剧的瓶颈归咎于观众审美的变迁。对于有品质的作品、有诚意的团队,观众是能够做出公正评判的。比如,制作《琅琊榜》、《伪装者》的“山影团队”(山东 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就出产过《大染坊》、《闯关东》、《北平无战事》等经典剧目,在这个崇尚浅阅读、碎片化的时代,该团队仍不改其精细严 密的历史考究、精心选择的演员阵容、精致细腻的画面呈现和精彩巧妙的情节铺陈,被网友称为“山影出品,必属精品”。在电视剧的创作中,艺术与市场并非是不可调和的零和博弈,以品质剧作赢得受众,以精品作品引领受众,才是更为科学化的发展之道。
电视的观看,素来被认为是一种仪式,通过这种固定观看的仪式,观众可以维系生活的稳定感。通过电视剧的观看,观众之间的集体情感和集体意识将得到重新铸造,进而形成想象中的共同体。我们所强调的“守卫客厅”,并非是要对网络视频的前进趋势予以逆转,而是强调坚守电视这一媒体的品质竞争力,强调精品的电视剧集对于观众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六、结语
说到底,每部电视剧都是一个故事,而“讲故事”的根本实际上是在“讲道理”—把好的价值观传递化于深入浅出的故事中。传播真善美的童话、针砭时弊的小说、现实折射的电视剧,道理都是如此。然而,现实情况的诸多剧作的确让人担忧,尤其是台网融合的当下,一些商业气息明显的当代都市剧,在面对“金钱”、“爱情”、“理想”等话题时,给年轻人带来的价值导向还比较混乱。如何将对社会的关注寓于声画拼接之中,如何将主流价值观的传播融入故事讲述之中,如何在观众审美感官不受影响的同时提升电视剧作的思想深度与社会传播效果,都值得我们去深思。
总的来说,中国的电视剧行业已进入承上启下的转换时期,但同时也是发展的阵痛期与迷惘期。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如何进行合理的规则制定和生态重建,如何更为科学地进行政策引导与监管以促进市场繁荣,这是管理部门的困惑;商业化的电视剧生产如何与主流的意识形态和艺术追求相适应,传统化的电视剧生产如何面对网络视频的凶猛攻势,收视率的一元评价如何破局,这是电视台与制作方的困惑。我们也需相信,历经迷惘之后的理性思考,痛定思痛后的脱胎换骨,会使中国电视剧的发展之路走得更为顺畅、稳健。
本文为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理念与形态发展创新研究》研究成果
注释:
①数据来自CNNIC,《2015年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第5页。
②张智华:《电视剧叙事艺术》,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年版,第208页。
③数据来自CNNIC,《2015年中国互联网网民用户行为特征报告》。
④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用好IP理念 助推品质制胜,《电视研究》,2015年第9期,第10页。
(作者曾祥敏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倪乐融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2013级广播电视学硕士研究生/责编:胡斌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