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当代电视

美剧《纸牌屋》中异域文化的想象与重构

作者:口南晶

口南晶

在跨文化传播的媒介环境中,美剧《纸牌屋》无论是故事架构、叙事线索、演员表演,还是剪辑、后期制作等方面,都堪称美剧中的精品之作,是外国电视剧在中国传播中的经典案例。从之前的日流、韩流到如今美剧热播,外国电视剧在冲击中国电视剧市场的同时,也给中国电视剧文化的本土化建构带来了直接影响。

在对世界的认知中,东西方文明存在着显著的文化差异。在东方文化的认知体系中,更加强调伦理精神与道德意识。这种认知反映在电视剧中,则体现为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电视剧,在叙事的同时更多地在表现中国的伦理精神与家国情怀。而在西方认知体系中,理性主义、逻辑推理是西方文化中的固有现象。用马克斯·韦伯的话来说就是“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完全可以理解为理性主义整体发展的一部分,而且可以从理性主义对于生活基本问题的根本立场中演绎出来。”①如在科幻美剧《神盾局特工》中,在面对困难时,科尔森的冷静、睿智,梅琳达的智慧、勇敢,西蒙斯在危机面前坦然面对、临危不乱等等,将理性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大数据分析下拍摄的美剧《纸牌屋》同样体现着其所标榜的理性主义。美国是一个法治的社会,以理性的方式来调节社会生活,讲究通过证据、逻辑、推理来对事实作出判断。逻辑推理在《纸牌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弗兰克在政治上理智、冷酷,游走于高层政治权力核心,扮演着操纵棋局的角色,尤其擅长利用逻辑推理对事件进行预判。

对于观众来说,影视作品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娱乐化的消费需求,也是了解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参照物,在欣赏中满足观众消费需求,作品的传播价值才得以实现。同时,作为文艺作品,不同国家的电视剧也是帮助我们建构异域文化的重要坐标。由于东西方两种文化认知体系的不同,使得我们处在两种不同文化氛围和意识形态话语中,这决定了人们对异域文化的理解多从他者的角度进行想象和重构。

一、对美国政治文化的想象与重构

在跨国传播中,《纸牌屋》中构建的异域文化影响着他国观看者对美国文化的想象。在电视剧《纸牌屋》中,从片头一晃而过的标志性建筑如白宫、国会山、肯尼迪艺术中心等,我们可以感受到华盛顿的历史人物、政治氛围和文化变迁;在弗兰克通向权力顶峰的过程中所表现的美国权力阶层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生活态度等,成功满足了他国受众对美国政治高层的想象,或颠覆或重构了受众心中原本的美国印象,并在一定程度上宣泄了内心的冲动。原本只知道美国的三权分立、联邦制度和选举制度的皮毛以及民主党、自由党之间纷争的外国电视观众,每当看到主角弗兰克利用制度规则来玩弄权谋或者台词中夹杂着的政治术语时,无疑更加形象、直观地了解到美国的政治文化以及历史变迁。正如宣传海报中,弗兰克高高地坐在象征权力的椅子上,但他手上已经沾满了鲜血,暗示着弗兰克在走向美国权力宝座的过程是建立在暴力、鲜血的基础之上。总体来看,不管是美国的《权力的游戏》、《神盾局特工》还是《纸牌屋》中,都展现出了美国文化中一以贯之的自我中心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情结。而从弗兰克对与中国相关的事务的处理上,也在潜意识下表现出了美国的强权思维和霸权思想。受众能更加深刻地体会美剧在用影像进行浅层表意的文化传播时,蕴涵在深处的文化帝国主义倾向。

二、对中国元素的拼贴与重构

文化元素的拼贴离不开对原型故事的重构。在重构基础上形成的拼贴,构建了特有的文化话语形式,并且有可能进一步延伸原有的意义符号。虽然《纸牌屋》在拍摄与中国有关的元素时,经过了精心的设计与筹划,但是由于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意识形态话语建构的不同,使得剧中对中国元素的运用大多是站在异域文化的视野里来实现对中国的想象。这种想象的结果使得全剧剧情看起来都是在完成故事架构的过程中,对中国元素的碎片化拼贴与故事化使用所进行美国化的重构。如在《纸牌屋》第二季第2集中,中美商贸联委会上,双方谈判破裂,中方代表走出会场时 神情颇为严肃,怒目而视有关媒体。从画面、语言中不难看出,电视剧丑化了中方代表,把谈判失败的责任归咎于中方的不配合。但在此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在表现中国外交部新闻发布会的现场时,会场的布置,发言人的语言、动作、表情等细节与现实的情况高度吻合。这说明,对中国元素的建构是建立在美国式的想象基础上的,无论是对中国人刻板化、脸谱化的描述或是对中方发言人使用中式英语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都是对中国元素进行的形象解构与话语重构。此外,在中日钓鱼岛争端等事件中,创作者还糅合了多种美国文化元素,并借助这种方式进一步模糊了文化界限,丰富了观众的想象空间,拓展了观众信息建构的维度。

总之,电视剧《纸牌屋》在成功塑造弗兰克的人物形象、传播美国文化的同时,将美国的英雄观、价值观、文化观、历史观也传播了出去,这些观念都是建立在不同的社会语境和意识形态话语中。对于不适合文化传播和影视表现的元素,采取“去文化”的策略;而对中国文化元素的拼贴处理,采取了“再文化”的策略,就是对中国元素进行想象使其呈现得更加美国化,这在一定程度上误导或迎合了美国观众口味,达到了对中国形象进行曲解与重构的目的。这种碎片化的拼贴,遵循的是美国的叙事模式与话语体系,对中国形象的传播往往是固化的、刻板的、负面的。我们在认清美国文化强权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异质文化间存在的差异,在电视剧制作时学习并借鉴《纸牌屋》的大数据分析模式、内容创作、传播方式,这也是我们对于精品电视剧创作的执着、坚守与不懈追求。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黑龙江省哲学与社会科学项目《黑龙江省地方高校英语教学本土化身份的颠覆及重构策略研究》阶段成果,编号:12E112

注释:

①马克斯·韦伯著,于晓等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87年,第56页。

(作者单位:绥化学院/责编:倪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