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当代电视

《何以笙箫默》从小说到电视剧的文本转移

作者:口荆桂英

口荆桂英

电视剧《何以笙箫默》(以下简称为《何以》)由流行网络小说改编而成。一个是小说(文学)文本、一个是影视文本。文本的话语建构、视域融合虽然不同,但都描写的是都市职场精英群体的情感历程。

一、叙事表达

1.叙事视角

小说、电视剧是用不同素材讲述同一个故事。谁在讲述故事?从哪个角度来讲?这是建构一个文本的最基本前提。小说《何以》以第三人称即旁观者的立场,叙述何以琛与赵默笙相遇、相知、相爱的情感历程,全面清楚地交待了书中人物的各种关系。电视剧《何以》则使用“镜头”语言这一特殊“视点”进行叙事。对电视剧来说,它是以视听而非文字为载体的艺术,它不一定必须具有一位实际的说话者或听话者。镜头背后,更像是事件在自我讲述。“摄影机—眼睛”叙事①大多力求保持中立,不动感情,观众感到故事是通过一个中介体传递过来的。剧中,超市的邂逅、雨中徘徊、毛里求斯海边的“私奔”等几个镜头展现的是全景式的故事内容及人物之间的关系。

2.叙事时空

小说与影视的叙事都是在一定时空内讲述一个故事。比较而言,小说叙事多以时间为线索结构全篇,空间的营造受制于时间因素;而影视叙事往往是以空间形象的关系为链条,在空间的转换中实现时间的流动②。小说《何以》打破了传统叙事方式,倒叙、插叙、顺叙等叙事时序被任意使用。小说前半部分基本是倒叙与插叙的运用,这有利于人们在时空交错中理解故事的脉络。电视剧《何以》中,故事的推进与变化以空间的场景转化来实现时间的流变。电视剧开头赵默笙从美国回来:机场-求职-租房-超市购物-与何以琛重逢。故事仿佛总是处于“现在进行时”,时间已不再是决定性的因素,观众对时间的感知是通过空间的转换以获得清晰的印象。

3.叙事语言

《何以》在小说中的叙事只能通过单一的文字得以实现,读者必须经过对文字的想象,一段段将文字转化为形象与情境,才能构建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与单一文字叙述来刻画人物、讲述故事相比,影视语言无疑是丰富而又直接的。由影像、音响、字幕组成的影视语言共同完成了对故事的叙述与讲解⋯⋯或将音乐交织在画面和故事中,成为影视叙事的另一种表达因素③。电视剧《何以 》在乐器组合上,既有笙、箫等传统民族乐器,也有钢琴、黑管、小提琴等西洋乐器,这种组合增强了男女主人公相遇、相知、相爱的感染力。中英文不同乐曲交替演唱(略带爵士与布鲁斯韵味),强化了误解、离别、邂逅等情绪情感的表达,烘托了电视剧主题。

二、视域融合

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论述了解释学思想。他认为文本和理解者这两者的视域融合过程正是理解与解释的过程,是通过理解者与文本对话来实现的。对艺术作品意义的理解实际上是一个“视域融合”的过程。所谓视域是指从一定角度出发所看到的事物。就艺术欣赏而言,读者总是具有一定的、由他的审美理想和阅读期待所构成的视域,而文本也具有自己的、由自身的结构和作者的意图所构成的视域,欣赏活动就是这两个视域相互融合的过程④。

小说《何以》以何以琛与赵默笙之间的爱情生活为主线展开叙事,其它基本上采取故事梗概式的介绍,人物、场域线索是在单线条的基础上整合而成。时空交错中,爱情、亲情、友情、人物命运、真爱等主题结构全篇。电视剧《何以》对原作剧情进行了极大的丰富和改编,按照时间流程纵向展现的男女主人公相遇相爱过程是作品主线,同时又增加两条复线:一条是何以玫的情感历程,另一条是萧筱的个人经历。几条故事线共同编织了人物关系与故事情节,多侧面、多角度地展现了何以琛与赵默笙对待学业、工作、爱情、友情等方面的人生态度,避免了单线条展现人物可能出现的单一化现象,叙事结构也从线性发展转变为网状式的立体展示。

杜夫海纳在《审美经验现象》中指出,艺术的魅力、娱乐的快感,均来自有别于日常生活状态的疏离感。“艺术的目的就 是要提供一种对事物的感觉即幻象,而不是认识。事物的‘陌生化’程序,以及增加感知难度和时间造成困难的程序,就是艺术的程序”。⑤小说《何以》以文字为叙事媒介,故事的传达需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想象,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转换成具体的形象。著名律师、网络新贵、美国留学生活,这些都是何以琛身上远离普通人的标签,易让观众产生“陌生化”的期待视野。电视剧《何以》以影像和声音作为叙事媒介,直接在观众面前呈现出一个具象的故事原貌。影像的“先入为主”,弱化了事物的“陌生化”倾向,于是只能在演员的表演、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上下工夫。如当何以琛发现赵默笙去香港出差的行李时,演员生气、害怕、无助、懊悔等富有冲击力的表演,与其沉着冷静的形象形成巨大反差,使人产生震惊,这种“震惊”来自于接受者的生活经验被打乱,期待视野被打破。真正的艺术作品总是对接受者所熟悉的生活经验发起挑战,摆脱日常语言塑造经验的偏见能更深刻地认识世界和自我。

不论是小说还是电视剧,观众(读者)都是以蕴含自己审美理想的“期待视野”被“融合”的程度来评价文本的。“理解其实总是这样一些被误认为是独立存在的视域融合的 过程”。⑥文本与“期待 视野”重合度太高,则观众容易理解且没有新意,效果不佳;而重合度太低,虽能引起观众兴趣,但难以获得准确理解。好的小说或电视剧应从实际出发,在重合度与效果间保持适当的均衡,即所谓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以一定的创造性提高题材、内容的新意。当文本符合观众既有的期待视域时,会使观众(读者)获得满足,让他们由认同而产生共鸣,由共鸣而使作品产生巨大的轰动效应。

三、审美价值

当接受者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的情境和氛围中时,会与艺术家创作中所倾注的感受和情绪融为一体,形成真切的、以情感体验为标志的审美经验。而后作品中所包含的哲理和意蕴才为接受者所把握和接受,即体现出审美经验的终极主旨—帮助主体寻找到人生意义和价值真谛。

《何以》的小说与电视剧的叙事手段各有不同,表现程度也各有长短,但描写的都是相同的主题:真爱永恒—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将小说改编成电视剧是艺术家把文字语言转化为影视语言的过程,利用影视特性给观众以视觉震撼。不同文本的《何以》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是里面所包含的情感—恋人之情、夫妻之情、父子之情、母子之情等,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易表露的。因为其平淡,常常被人们忽略,但正是这些情感造就了一个人的人格力量。剧中主人公何以琛和赵默笙的真挚爱情故事,更能使观众感动。

小说、电视剧等文艺作品以情动人、以形象感染观众,尤其是人物的对白、台词是展开故事、显现人物性格的第一要素。《何以》的成功在于,它以时尚、偶像、虐恋、真爱等元素构成了大众文化的消费逻辑,从而扩大了其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影响。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美育化研究”的成果(编号:GH14116)

注释:

①②③宋家玲:《影视叙事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7、34、31页。

④朱立元:《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94页。

⑤胡经之、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第2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7页。

⑥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第393页。

(作者单位:东北电力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责编:倪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