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广播电视台《帮女郎帮你忙》栏目,是一档民生类新闻节目,以美貌与智慧并存的“帮女郎”为帮忙主线,其中,情感援助类节目和舆论监督、突发事件,一直是栏目三分天下的重头戏。
所谓情感援助,就是当事人遇上家庭生活或是情感问题上的挫折、矛盾,希望通过电视台的资源和帮女郎的帮忙,来调解或是解决。
制作家庭情感援助类节目,并不是为了“揭丑”,让观众单纯地看到社会丑恶面,用别人的痛苦点缀自己的心情。我们的真正目的,是为了用一个个典型的事例,揭示家庭情感矛盾的深层原因;同时,也提供示范,教导应该如何解决类似矛盾,以供观众参考。换句话说,家庭情感援助类节目,需要完成其社会责任属性。这,就需要记者们在采访的过程中,贯注足够的人文关怀。
所谓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用一句话来说,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
在新闻实践中,我们发现,情感援助类节目,有着其独特性。
第一,“是非”并不绝对。家庭情感纠纷和舆论监督报道不同,往往遇上“清官难断家务事”的尴尬。事情并不是非黑即白的绝对判断。
我们栏目曾经报道一条新闻。一位儿媳妇把自己的公公关在家里,不放他出来,整整6天。任谁去劝,儿媳一口咬定,说要先解决双方的矛盾,才能放人。
而记者了解到,这位儿媳主要是觉得自己在大家庭中“吃亏”了。她觉得老人和其他小家庭联合起来坑她们夫妻俩。比如大家族一起合资买碎石机,一年后却把他们踢出生意。在记者和儿媳妇隔门对话中,更是提到了当年结婚的时候,公婆就对自己不好,分家的时候连个桶都不给自己等等陈年琐事。
虽然儿媳妇扣押老人的行为是严重的错误,但是要解决事情,并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强迫其就范,而是需要一家人都冷静下来,检讨各自是否行差步错。
就记者的了解,这位儿媳妇因为脾气比较倔,确实不太讨老人的喜欢。家人说不上欺负,但确实有差别对待。因此,家族中其他成员的诚恳以待,互相谅解,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我们在报道和帮忙实践中,就要注意了解事情的根本原因,从根子上解决,而不能直接报警把儿媳妇抓起来了事。这对于儿媳妇也不够公正。观众也从节目中看不到事件的真相,只会留下“儿媳妇虐待老人”的刻板印象。
第二,当事人诉求,一般“以和为贵”。和舆论监督报道中的投诉人希望能“讨个公道”不同,情感援助类节目的当事人,往往是希望通过电视台这个第三方平台,调解纠纷,达成和解。即使有些当事人在气头上会说些绝情的话,但是在实际的处理当中,仍然要注意方式方法,以家庭和谐为第一要义。
我们曾经报道过,一个儿媳妇把公婆家的大门用胶水封了,不让他们进。公婆没法子,跑到外面租房子住。老两口很生气,就要和儿子儿媳恩断义绝,要回房子。
但是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老两口主要是由儿子抚养,而且儿子早期在家庭纠纷中,眼睛受过伤,影响生活。所以儿媳妇希望老两口能有所补偿。老两口口头答应把房子留给儿子,但一直没有去过户。这涉及到相互信任的问题。老人怕儿媳妇强势,房子过户最后便宜了儿媳妇。而这样的不信任,让儿媳妇觉得公婆是在骗人。
如果按照老两口的诉求,和儿子脱离关系,通过法律手段要回房子,那么,这个家也就散了。我们的“帮忙”,就变成了“帮倒忙”。
采访中,记者先做通了儿子的思想工作,再让老人知道,一味地和儿媳妇对立,其实也害了自己的儿子。最后,由当地的社区工作人员和记者一起见证,给儿媳一个承诺。于是,儿媳妇打开了门锁,也跨出了打开心头那把锁的第一步。
第三,当事人站在自己的角度陈述,因此,难免对事实有所歪曲。
曾有一个女子打电话来寻求帮助,说他的男朋友劈腿了,而且还背着她和别的女子混在一起。于是记者和她一起去寻找这个“当代陈世美”。原本的采访目的,是当面锣对面鼓地把话说清楚,劝说男子不要背叛感情,甚至玩弄女性,早日回头。
然而,深入了解后,记者发现,该女子本身就不是原配。该男子是有家室的。而她的目的,是想倒逼男人,抛妻弃子来和她在一起。这样,当事人本身的诉求,就不具备合理性。这也就要求记者不能偏听一家之言,而要做全面的调查,多方面地了解情况,才不至于被当事人牵着鼻子走。
第四,当事人往往会摇摆、犹豫。因为必须自曝家丑,心理上会有障碍。而事后往往会后悔,害怕在电视上出丑,会对以后的生活有影响。这就涉及到隐私保护的问题。
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工具和社会公器,电视节目的特性决定了它不仅要对节目中的受访人负责,更要为收看节目的受众着想。因此,它考虑问题的角度,永远都应该是节目中的当事人和电视机前的受众二者利益的兼顾和统一。凡具有普遍的社会价值需求又符合当事人自身利益最大化要求的情感内容,包括个人隐私都可以向受众公开。
我们曾经遇到过一个12岁的小姑娘,她本来是班长,却在半年的时间内,被发现经常顺手牵羊,偷班上同学的东西。从零钱到铅笔、橡皮,她都会趁人不注意拿走。我们请了心理专家来诊断和疏导,发现这个小姑娘主要是缺乏父母的关爱。一是家里穷,看别人有好吃好玩的眼馋;更主要的原因,她想通过这种方式,引起父母的注意。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习惯。
由于孩子未成年,又是普遍意义上的“坏事”,我们在节目采访时就刻意避开了孩子的形象,也用上了化名。更重要的是,由于孩子有抗拒心理,在心理专家疏导时,我们并没有进去录像。这也给了心理专家一个良好的可以互信的氛围,诱导孩子说出了心里的困惑。
虽然在后期呈现上,缺了第一手的现场,但这和孩子的未来比起来,毕竟是微不足道的。
总之,在做家庭情感援助类电视节目时,需要立场 公正,明辨是非,捋清旧账,力主和谐,注意保护隐私。有了这样的人文关怀,我们的家庭情感援助类报道,才能承载其社会价值,弘扬社会正能量。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责编: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