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当代电视

弹幕视频的伦理反思

作者:口周玉基

口周玉基


电影《小时代3》弹幕视频

“弹幕视频”作为一种萌生于ACG(动画、漫画、游戏的总称)小众群体的亚文化产品发展至今虽已近10年,但随着2014年《小时代3》、《绣春刀》等几部弹幕电影的上映以及随后第十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互联盛典颁奖晚会弹幕直播的推出,才使这种互联网时代的新形态视频走入了大众的视野之中。

弹幕作为一种新态的互联网产品,其“新”之意包含多层内涵。第一,它的主体用户群是当下和未来的“新新人类”。第二,弹幕与传统大众媒体的融合产生了全新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方式。第三,除了表面形态的新特征外,还有一系列诸如观影模式、用户体验、消费心理、文化传播等隐性的新变化都在融合过程中实时发生,结果将日趋明朗。创新是时代永恒的主题,但追新追潮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这种新旧媒介的快速融合在短时间内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力和不同方向的作用力,但未必是创新力。创新的力量应该是建设性的,而非破坏性的。即使响应媒介融合的趋势,也不可牵强融合。有些融合是促进和发展,而有些融合却将导致基因变异,是倒退和破坏。新旧媒介融合并不应是技术和操作层面的表面嫁接,而应是由内而外的再生与创造。要达到真正形神合一的媒介融合还有很多复杂的问题需要思考和解决,而伦理视角的审度在当下尤其重要并必将大有裨益。

一、弹幕的本质与特性剖析

“弹幕”在技术层面实质上是一款视频播放器,借助其发布实时评论的功能,它同时也是一款网络社交产品,是以二次元受众为主体的一种围绕视频展开网络评论互动的新的社交方式。目前学术界对于弹幕的研究以传播学角度居多,另有从电影学、美学切入,鲜有艺术学与伦理学的视角。综合现有理论研究对于弹幕的特性可归纳为互动性、即时性和碎片化3个主要特征。此外,笔者认为“参与感”也是其最为核心的互联网时代特征之一。

1.互动性

从传播学角度看,弹幕视频是以互动为核心的信源与反馈信息的同步传播。受众既可发表个人评论,也可对他人评论进行互动交流。这种反馈不仅是信源与受众之间的,也是受众与受众之间的。这就实现了一种虚拟时空的群体实时互动社交。这种强烈的互动性所产生的高速人际传播与信息生成正是弹幕的魅力之一。这种特性使信息传播的获利者是多方的。从表象上看,弹幕和电视融合有助于促进电视收获实时的信息反馈和互动,但这种信息反馈的有效性和含金量实则是很低的。因此,如何能既保留互动的优势,又获得更具反馈价值的信息,将是弹幕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之一。

2.即时性

在相对稳定的网络技术支持下,弹幕的字幕会以一定均衡的速度在视频画面上不间断地行进,因此呈现出即时显现又即刻消失的特点。互动性体现了弹幕在传播空间上的广度,即时性则体现了其在传播时间上的速度。弹幕的这一速度特性有利有弊。快显之利在于受众可以得到即时的交流,快逝之弊在于交流仅存在于一个相当表浅的范围内。交流内容缺乏有效性、深入性、持续性;交流主题非常分散难以集中缺乏针对性,这都是弹幕的软肋,也是其产品定位易被归类于娱乐层面的原因之一。

3.碎片化

碎片化已经成为网络时代社会传播语境的典型描述。弹幕作为在这个时代中被网络浪潮涌出的代表性产品之一,必然是在碎片化特征的覆盖下。弹幕信息内容的重复性、信息数量的不均衡性、无厘头的网络语言和各种吐槽,都是受众碎片化生活与思维的映射。“碎片化”正在当下时刻发展并演变着,我们的社会正处于时代转型更替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尚且不能也不应做出是非优劣的论断,无法拒绝,只能接纳和面对并学会适应碎片化的生存方式。但碎片化并不能粉碎一切,人类的情感和审美的生成,以传统的文化和伦理为根基的精神家园并不是能轻易被快速碎片化的。尤其对于艺术性和文化性较强的影视作品,尊重客观规律,合理应用弹幕的媒介特性,才能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给予受众最佳的用户体验。

4.参与感

“参与感”被认为是典型的互联网思维,也的确是弹幕吸引受众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观众对于弹幕的兴趣远远大于视频内容本身,观影的目的就是冲着能够发弹幕去的。弹幕赶上了体验与参与消费的时代,它的爆发实为顺势而成。


电影《绣春刀》

二、弹幕引发的伦理反思

2014年,弹幕在中国的影视圈像迷雾一样快速扩散,除了欢呼之外各种批评之音不绝于耳,但仅从传播和文化的视角显然不能拨云见日,必须从更深层次、更多角度去剖析其所产生的伦理问题,才能对弹幕有更深刻的认识。当社会发展到对伦理产生强烈需求的时候,一定是现象的积聚到了很普遍与深刻的程度,伦理已经成为了一种狂热过后的理性思考,而互联网时代的伦理研究也越来越显露其重要性。

1.虚拟对真实的入侵

弹幕最初的产生是由于日本的动画受众不满足于动画观看本身,更追求观看过程中的互动。弹幕早期主要是针对动画角色的交互需求,而动画角色本身是一种人造物,无论从艺术、审美、文化、伦理等各个角度,真实社会中的自然人与虚拟的动画角色本身并不在同一个心理层面与空间中,这种跨度的交流感觉不到伦理与艺术审美的冲突。动画弹幕“子弹”所针对的是虚拟的人物和角色,这种行为根本不会触及弹幕观众自身的尊重和审美。而电视弹幕则完全不同,“子弹”所指向的对象是真实社会中的人。“枪林弹雨”将真实的自然人在画面上随意覆盖和包裹,粗俗的网络词汇以及各种与画面内容无关的话语交织在一起,完全无视画面中人物主体的任何行为,这种形式显然并不适用于严肃的影视艺术。对于画面、演员的表演以及角色本身来说,都是一种严重的破坏,甚至是一种侮辱,至少是十分缺乏尊重的。这种交流方式本身就违背了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对真实社会中的人格产生了侵犯。这也是互联网产品的消费行为、社交行为对传统人类伦理的大举入侵。

2.审美情感生成的破解

弹幕观众边观看边交流,与互动处于一种浅层观看模式,无法投入全身心的注意力。这种观看模式对视频作品的艺术表现力有很大的影响,对于观众审美情感生成也有很大的干扰与破坏。众所周知,审美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生物特性,这个过程是情感逐步积聚缓慢升华的过程。观众在欣赏影视作品中要达到一种深度沉浸的状态,与故事中的人物产生强烈共鸣与情感的同步来完成审美的过程。而这种过程与弹幕的碎片化浅表式观看过程是完全矛盾的。长此以往,很可能会改变年轻人的审美价值观,导致审丑化倾向。 

3.传统主导文化的流变

弹幕视频源于网络,滋生于青少年亚文化的土壤中,其中网络吐槽文化与互动社交文化已经对社会主导文化产生深刻的冲击与影响。弹幕的小众群体通过戏谑的吐槽与即时互动彰显自己的文化与价值观,以此实现对社会主导文化的渗透与重塑。弹幕的功能使一个普普通通的年轻人可以在主流媒体上轻易拥有话语权,可以参与内容的生成与再造。弹幕内容的生成使受众也成为视频构建的一分子,使视频内容的生成变成一个半开放的空间,随意传播自己的理念与价值观,影响其他受众的态度。在这种快速生成内容的过程中,文化就这样潜移默化地造就着各种价值观交杂生成,形成一种隐形的巨大力量。随着这种亚文化向主导文化的渗透与演变,有太多重要问题迫切地需要思考并寻求答案。全球化的网络时代,弹幕对于青年人自身的文化身份与民族认同感、传统文化与伦理精神的继承与发展是如何作用的呢?弹幕所属的亚文化与主导文化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主导文化本应引导并影响亚文化,而并非被亚文化冲击再造。青少年作为尚未成熟的自然人群体,本身在文化塑造方面缺乏全面客观的视角,因此,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将青少年的流行文化推送到社会主导文化的前沿,在客观上起到了无意识的破坏作用。主导文化应该是社会主流文化,也是各民族文化的根本,必须有正向的价值观和立场、有历史并面向未来。电视媒体作为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本身肩负这种神圣的历史使命。

4.人类情感交流方式的基因异化

社交活动是人类通过与他人互动获得情感能量回报的一种方式。人类内心渴望交流的情感能量是一种原始的生物属性。这种属性在不同的人类发展进程中以不同的方式得到释放。原始社会、农耕社会、工业社会及现在的网络时代,这种情感能量作为人类的一种生物基因一直没有改变。人们渴望交流,这种交流无论借助什么载体,一定是一种深层能量的积累式爆发,虽然外在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含蓄、直白、激烈、平淡,但都是来自于人内心深处的真实存在。而在弹幕的网络互动中,受众之间的交流是在陌生人之间展开。由于网络的虚拟与自由,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释放变得浅薄而肆意。受众更多是单向的情感表达,并不很在意某个特定的对象给予明确的有针对性的信息反馈。试想,如果未来的新新人类越来越习惯于以网络为载体表达一些浅表且任性的冷漠情感,用一些不计后果和不负责任的粗劣语言在一个嘈杂的虚拟空间中进行一种群体情感宣泄,这会使社交的目的和意义发生转向和质变。中国古代文人也有原始的社交互动与情感交流,他们寄情山水,吟诗作赋,为后人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可赞可叹的艺术精品。但可悲的是,当前的最时尚前沿的网络弹幕社交过程中,人类情感的能量被无意义、无价值地损耗掉,在这个能量流疏泄的过程中,产生不了任何可遗留给后世的文化艺术作品,却将逐渐导致一种人类情感交流方式的基因变异。

弹幕的快速爆发并非空穴来风,它满足了受众对于互动交流的情感渴望。网络让世界变成了地球村,时空拉近了,但心理距离却日渐疏远。一个个独立的人类个体被分隔在不同的移动终端,情感之间的能量传递与反馈被统一成一种独特的字串符号,改变已经发生了,但后果尚未完全显现。

三、结论

伦理是一张隐形的网,一直共生于人类科技与文化发展的空间中,它与人们的表象生活呈现出不清晰的边界。并非只有大是大非才论及伦理,平凡小事同样是伦理的微观体现。弹幕时尚创新的外表下隐藏着深层次的伦理思考,在剥开网络、市场、用户等表层的利益链后,数年后逐步显现的恶果将值得深思。

多媒体跨屏时代,弹幕电视作为新兴的视频形态应根据其媒体本质和特性有选择地应用,充分利用并发挥其优势,扬长避短,而不应面向大众传播媒体盲目扩大与普及。否则其中所暴露出的伦理问题仅仅是其负面作用的冰山一隅。中央在提倡新旧媒介融合的同时一再强调意识形态的重要性,要求媒体要把握好舆论引导的时、度、效,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尤其是电视这种主流的大众媒体,更肩负着树立正向价值观、教育青少年的社会责任。对于弹幕来说,伦理观的介入决不能也不应是一股陈旧的反向阻力,伦理学以其强大而有生命力的正能量,一直是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并实时更新的,伦理更应该成为一种保障其向良性发展的纠偏器,在无形中起到去芜存精的过滤作用。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数字媒体艺术博士研究生、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教授/责编:刘原)

 

探寻我国电视节目传播传统文化之道

电视剧《琅琊榜》中背景音乐的应用与效果分析

明星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的艺术分析

美版《甄嬛传》“入乡随俗”式叙事之管窥

电视剧《乱世书香》近日登陆湖北、山西卫视

公交移动电视广告运营策略研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