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在的优美
在审美类型中,优美通常是指一种单纯的美、常态的美。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其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平静的愉悦感。《琅琊榜》自开播以来之所以被称为良心之作,是因其在美术设计上严格地遵守了“一切设计为剧情服务”的原则,使得该剧在整体色调上与剧情内容保持高度的一致。古韵、唯美的布景,精致、优雅的道具服装以及后期技术的渲染,使电视剧画面仿佛一幅水墨画卷,让观众在欣赏跌宕起伏的剧情时,享受到了极佳的视觉体验。以男主人公梅长苏在第一集中首次出场为例,为了表现原著中“他如同天外谪仙般缓缓而来,驾一叶扁舟,吹起长笛”的意蕴,剧组以绿幕为背景,通过电脑技术合成大江的虚拟景象,利用大量的水蒸气来代替江上的薄雾以虚化画面,一方面表现了双方对峙的紧张气氛,另一方面又烘托了梅长苏的神秘气质。同时,镜头采取“斐波那契螺旋线”的构图法,通过船距离的远近不同、大小不一,构成了错落有致的层次感。梅长苏所乘小舟虽然远小于敌方的艨艟战舰,但在镜头画面中,却更显得他长身玉立、气度不凡,使这个身虽病弱却心藏锦绣的人物形象迅速征服了观众的心。
在《琅琊榜》中,无论是人物服饰、造型、装饰还是礼仪都极为考究,尽管剧中的年代是作者架空而成,没有具体可对应的朝代,但电视剧制作方并没有因此放松要求,而是查访史料,尽可能根据剧情设定的历史时期确定了设计方案,力求在一定历史界限内还原古韵。以服装为例,制作方将电视剧的服装风格确定为魏晋南北朝年间,剧中的每个主要人物都有几套不同的服装,分为礼服、官服、正服、军装和居家便服等,方便剧中人物在不同场合不同场景进行替 换,如男二号靖王萧景琰,剧组不但在剧情发展的不同阶段为其准备了不同样式的朝服,以体现其地位的不断上升,甚至还根据萧景琰少年、弱冠、而立这三个年龄阶段设计了不同款式的精美盔甲,来表现人物的成长和尚武精神。在该剧的最后一集,梅长苏与其好友们带兵出征时,每一个主要人物所着的战甲款式都各自不同,体现了不同的人物性格与地位。如梅长苏脱下了代表其病弱儒士的素白麻衣,换上了只有高级将领才能穿上的华美扎甲,这象征他是以林氏子孙的身份回归了战场;忠心耿耿的宫羽,只身穿普通士兵的制式锁甲,与其花魁的身份形成鲜明反差,表达了其甘愿隐姓埋名,默默支持梅长苏的心理表现;而年幼的飞流则身着一身轻便的皮甲,表现了他高强的轻功本领和跳脱飞扬的性格;而如蔺晨、萧景睿的戎装造型虽然在剧中只有短短的一个镜头,但也能清晰地看出其所着盔甲与普通士兵的不同。由此,剧组的用心可见一斑。此外,不仅是主要人物,剧中的次要人物甚至群众演员,也会因其身份地位性别年龄的不同而导致他们的服装面料、颜色、花纹甚至上面所刺绣的纹路的不同。比如皇室人物的服装,在选材上就会选择一些黄色系的绸缎,或者用暗金的材料在领袖处进行点缀;而平民则多穿着素面的棉布、麻布,体现了古代森严的等级制度。但即便是绸缎,剧组在选择时也多会选择那些颜色素雅、光哑或者暗光又带有一些暗纹或者图案的面料,这是因为发亮的绸缎拍摄出来会显得特别反光,不仅不符合人物视觉上近乎水墨的风格,也破坏了整部剧的观感。总而言之,剧组就是凭借着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实现了对这部电视剧的美学追求。
二、内在的崇高
从美学上看,“崇高”是美和美感的一种表现形态,也是对象的一种独特的审美属性。这种审美属性或范畴客观地存在于自然社会中,存在于艺术作品中,并对人的审美心理发生作用,从而产生“崇高感”。电视剧《琅琊榜》在原则上遵循了现实主义的道路,却在审美精神中融和了浪漫主义的手法,不仅塑造出了鲜活并令人感动的人物,更表现了如今大多数国产剧有意避开的精神价值,以其鲜明的爱憎反应,让广大观众获得的审美愉悦仿佛是在阅读和欣赏一部“史诗”。
1.人物塑造
一部艺术作品,只有塑造出饱满生动的艺术形象,才能感染和鼓舞观众,实现作品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琅琊榜》作为一部描述宫廷斗争的电视剧,主要角色中极少出现脸谱式的描写。剧中的人物虽立场不同,但都秉持着自身的行为逻辑,即使反派人物如梁帝、誉王、谢玉等人也有着令观众喜爱的闪光点,保持了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在人物精神的塑造中,电视剧仍保存着惩恶扬善、家国大义的价值取向。
男主角梅长苏作为整部电视剧的核心人物,出身名门、文武双全,是“金陵城中最耀眼的少年”。但在奸臣的阴谋中惨遭陷害、家破人亡、身中奇毒,不得不承受扒皮去骨的痛苦才能改头换面重返京城复仇。尽管身心受到极大的折磨,但他始终保持着士为知己者死的拳拳之心和以身许国的赤子之心。从选择靖王参与夺嫡之争开始,他苦心谋划、殚精竭虑,最终实现了将“三十岁尚未封亲王,三省六部没半点人脉”的萧景琰推上九五之尊的奇迹,并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拒绝了以牺牲他人性命来治疗自己身上沉疴的提议,放弃了与好友归隐山林的计划,选择服下激发人体最后潜能的冰续草后领兵出征,最终战死沙场,结束了他传奇的一生。相较于当前古装电视剧男女主人公或沉溺于个人情爱或迷失在权位之争的惯常套路,梅长苏这一人物被塑造得如同一枚“情深不寿、慧极必伤”的无瑕美玉,显得极其光彩夺目。
而更能表现电视剧主创人员价值取向的是对誉王萧景恒的塑造。作为夺嫡的热门人物,萧景恒不仅文武双全、气度不凡,其所表现出的才干,也将昏庸无能的太子远远地比了下去。在对梅长苏的争取过程中,他三顾茅庐,并对梅长苏的建议言听计从,摆出了一副礼贤下士的贤王模样,这样的人物完全符合我国传统文人所传颂的明君圣主形象。但是,随着剧情的推进,此人真实的一面不断地表现在观众面前:为了保住自己在军方的支持者庆国公,不惜勾结地方帮派追杀上京告状的侵地案苦主;为了扳倒太子,纵火焚毁了位于闹市区的私炮房,炸死百姓无数;最终为了自己的野心起兵造反失败而身死家灭。萧景恒是一个凶狠狡诈的野心家,但他将这一切隐藏在自己温良恭俭让的面目之下。在历史中,如萧景恒般的“贤王”似过江之鲫,但每当其达到目的后,便会露出凶残的嘴脸化为作威作福的民贼,对此人的多样化塑造正代表了剧组对此类人物的深刻批判。
2.精神内核
从表面上看,《琅琊榜》讲述了一位智者为了家仇而辅佐自己好友夺得皇位的故事,仿佛是一部男性版的《甄嬛传》。可在权谋、后宫争斗等相似元素堆积的同时,相较于《甄嬛传》阴冷绝望的电视剧主题,《琅琊榜》所宣扬的主题—“赤子之心”,却像热火一般浸染了观众的内心,使他们为电视剧所宣扬的理想主义而深深感动。
彼时的大梁朝,在繁花似锦的假象中危机四伏。梁帝只知权术手段,得意于自己对朝堂的控制;王子之间结党营私、互相攻击;官员更是文恬武嬉、贪腐害民。梁国空有第一大国的名头,但却早已失去良性发展的活力,正在缓慢地走向灭亡。梅长苏之所以选择扶持萧景琰登上皇位,绝非仅因为其是自己的至交好友,更因为出身军队的萧景琰身上一直保持着坚强的意志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只有选择这样的人作为君王推动改革,才能挽救自己的家国母邦于危难之中。此点表现在萧景恒与萧景琰有关朝政的论战中,观众便能有深入的体会。当喜好钻营人心、深谙权力游戏的萧景恒得意于自己对官场规则了如指掌的时候,萧景琰却对法度有着极高的尊重,认为只有依靠法度才能治理天下,所谓协调官场上下、笼络收买人心都绝非治理国家的正道。由此可以看出,萧景琰所代表的是以对社会制度的锐意变革为基础,促使整个国家昂扬奋进的执政文化。以梁帝、萧景恒为首的反面人物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其将自身的利益放于社稷百姓之上,他们所有的智慧与能力都被用于猜疑和排挤,以保证自己的权力地位不受损害,至于这种行为会对国家造成何等伤害却不在他们的考虑之中。而梅长苏也正是利用这一点,通过各个事件逐步折断梁帝等人的爪牙,使一批忠直清廉的官员被选上朝堂,成为了推动改革的主力军,终于在梁帝的寿礼上迫使其答应为赤焰军平反昭雪。而梅长苏最后与梁帝在大殿的争辩中,更是说出了天下乃是天下人的天下这一令梁帝振聋发聩的声音。梅长苏虽然身死,但最终恢复了林氏子孙的身份,从黑暗走向了光明,其所保卫的大梁国度过危难、重新焕发了生机,他本人那颗炙热的赤子之心从未有过改变,并感召越来越多人继承。这与《甄嬛传》中甄嬛从一个天真清纯的少女沦为了一具权力斗争下的行尸走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梅郎虽逝,其魂不灭。
(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责编:倪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