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当代电视

从《空巢姥爷》看“空巢老人”的情感问题及婚姻障碍

作者:口张元

口张元

在大部分电视剧的基本结构和创作要素里,爱情始终是具有“新鲜度”的主题,但这一普遍性中却存在一定的偏向性,展现青年人情感或中年人婚姻的居多,关注老年群体情感 和婚姻的较少。而在央视首播的《空巢姥爷》就独树一帜,将一个典型独居老人曲折感人的“黄昏恋”进行了全面展现,引起了观众对当下“空巢老人”感情生活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空巢姥爷》中的姥爷周开启是一位寡居多年的退休教授,虽然有各种各样的业余爱好,但仍难以承受情感世界的长期空虚,与家中的保姆刘西娜发生了感情。这本是他人生最后一段美好的“夕阳情”,却遭到了子女的强烈反对和各种复杂情况的干扰。经过一番纠葛和波折之后,纯真的感情还是战胜了现实困难,实现了圆满结局。周开启面对的很多问题以及他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现实代表性,从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和剖析当下“空巢老人”的情感现状和相似难点,为他们走出情感困境、获得美满生活提供一些可借鉴的参考意见。

一、封建思想的桎梏和亲情责任的羁绊使“空巢老人”难以开启情感的封门

我国历史有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时期,一些封建礼教思想至今仍然残存在很多国人的意识和观念中,特别是当下的老年人,他们在幼年时期大都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情欲”在封建思想中被视为丑恶的东西,要求人们既不能听,更不能说,也不能想,虽然这一违背人性的错误观点已被否定,但深受影响的大部分中国人已形成了隐藏情感欲望的习惯和思维。封建思想较重的老年人更会担心因再婚被他人打上“难耐情欲”的标签而受到耻笑,所以情愿继续忍受孤独。《空巢姥爷》中的周开启不存在这一问题,但像他一样受过高等教育、思想较为开放的老年人只是老年群体中的少数。

中国人是一个十分注重家庭亲情的民族,将对家庭的奉献视为美德,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付出更是“终身制”。因此很多人在中年丧偶或离异后将全部身心和精力都投入到对子女的教育和抚养中来,错过了最佳的再婚时间,导致在完成“任务”并成为“空巢老人”后已习惯于单独生活,甚至因为顾忌子女的想法、不损害在子女心中的完美形象,而压抑心中寻找伴侣的渴望。《空巢姥爷》中的周开启就是在独自将两个女儿抚养成人、“功成身退”后,才开始试着去填补感情世界的空白,并也因为担心遭到女儿的反对而忧虑重重。

人类是群居性的“情感动物”,家庭和伴侣作为最基本的情感需求,并不因年龄的大小而有所改变,甚至老年人对伴侣的渴望相对要更加强烈。随着精神文明的发展,封建思想的影响会逐渐减小直至消失,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但对子女亲情的顾虑仍会影响很多老年人在情感生活上的突破。“空巢老人”是社会养老体系中的重要问题,因此,不仅需要以《空巢姥爷》这样的电视剧来引起全社会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更需要“空巢老人”的子女们加以重视,并尽可能对老人循循善诱、积极开导,使他们勇敢地迈向情感新生活。

二、有限的人际范围和简单的情感要求使“空巢老人”的情感选择具有局限性

《空巢姥爷》中的周开启是个新时代的老人,他性格开朗,爱好多样,业余生活丰富,但这是艺术化的电视形象,在现实社会中,大部分老人仍是保有中国人的普遍性格,含蓄、内敛、不喜多言,交际圈子较小,仅限于老街坊、老邻居、老朋友,因此“空巢老人”很难遇到适合发展的情感对象。虽然当下很多老人会借助跳舞等业务爱好参与一些集体活动,但只是些临时性、松散型的组织,缺乏固定性和周期性,而且其间往往没有积极、有效的“串连者”,无法给同一区域内的“空巢老人”提供轻松进行交叉式互动、充分了解相互情况的平台和机会。有限的人际范围导致“空巢老人”在选择情感目标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是他们情感发展道路上的首要难题和困惑。

岁月和时间的沉淀使老年人普遍对人生和情感有着更加透彻的理解和领悟,特别是对于“空巢老人”来说,他们的情感追求已然剥离了相貌、事业、经济基础等通常吸引异性的外在条件,而更注重性情脾气是否相合。现代社会中出现了很多老人与自己的保姆或护工发生感情的情况,《空巢姥爷》中的周开启也是与保姆刘西娜产生了感情,这是人性情感规律和老年人特定情况共同作用的一种结果。

“空巢老人”由于客观现状所限,他们在追求情感时将面对更多的困难和更复杂的情况,可供接触和选择的对象较少,又难以分辨可能隐藏的其它风险或问题。比如《空巢姥爷》中,保姆刘西娜虽然也对周开启有好感,但她为了女儿曾做过欺骗周开启的事,甚至她的前夫也曾一心想要谋夺周开启的房产。类似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也时有发生,但并不占主流,更多的是像周开启和刘西娜一样,用经过验证的真实感情战胜了困难和阻碍。要想拓宽“空巢老人”的情感之路,需要社会、社区、亲人的共同努力,通过各界的广泛关注、婚恋机构的有力搭桥、社会的积极宣传,为他们建立广阔的情感平台,特别是子女和亲人,要放弃偏见和疑虑,以真诚、主动的态度给予他们最大的鼓励,使他们不错过重拾爱情的最后机会。

三、子女的情感认同和婚后的财产问题是“空巢老人”再婚必须跨越的难关

亲情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情感纽带,它具有牢固性和排他性,在有血缘的亲人面前,所有思想和行为的界限可以十分宽广,对没有血缘的外人却不可避免地存在谨慎和怀疑的心态。这也是现在很多“空巢老人”的子女在对待老人再婚问题上比较矛盾和纠结的原因。在理智上,他们认为老人再婚合情合理,既能填补老人的情感空白,又能照顾老人的日常生活;在情感上,他们却难以接受家中出现一个外人侵占原有的自由空间,更担心外人的动机和目的。《空巢姥爷》中周开启的两个女儿在这一问题上的反应就比较明显,她们一边宣称支持父亲再婚,一边想方设法控制父亲的财产,以赞同之名行反对之实。如果无法获得子女的认同,“空巢老人”的再婚之路便会蒙上阴影甚至无疾而终,无论是哪种结局,都会对老人的感情造成伤害。

财产问题是“空巢老人”再婚时无法回避的敏感问题,新的婚姻意味着原有财产的分配将发生变化,这也是很多子女所难以接受的。《空巢姥爷》中,周开启的两个女儿同意父亲与刘西娜交往的条件就是将房产变更到她们名下,以抢先下手的方式来维护自己原有的利益。就大部分“空巢老人”和情感对象而言,他们更看重的是彼此之间的陪伴相守,但如果财产问题没有事先得到彻底解决,那么必将造成亲情的裂痕甚至破碎。现实生活中,由于未事先理清财产问题,很多老人的二次婚姻出现了“后遗症”,遗产分配、赡养纠纷等问题时有发生。有些老人为防止日后的矛盾,只能无奈地选择非婚同居的尴尬方式。

家庭中的利益是与亲情密不可分的共同体,利益不能代替亲情,但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它却能代表亲情,二者同等重要,不能忽视。因此,“空巢老人”准备再婚时,必须事先清晰、合法地明确婚后的财产问题,不论通过婚前协议、财产公证、共同遗嘱等哪种形式,只要双方及子女的意见达成统一,就可以免去未来可能出现的矛盾和纠纷。亲人的幸福能引起同感和共振,“空巢老人”生活的美满是双方子女一致的目标和共同的心愿,在这一前提下,只要像《空巢姥爷》中最后各方那样,站在互相理解的角度,保持互相退让的姿态,任何分歧和对立都能得到化解,使子女和财产问题由“空巢老人”再婚的最 大障碍变为最大的动力和坚实的基础。

“百善孝为先”,“孝”道是我国道德体系中所崇尚的最高美德,“孝”在今天的含义已远远超越了物质层面,在精神层面也已不再仅仅是血缘亲情的陪伴。《空巢姥爷》让我们充分看到了当代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对于情感的渴求,也让我们认识到现实社会背景下他们情感之路的崎岖不平,从中发现全社会特别是子女们面对老年人的婚姻时的共性问题和不足之处,警示我们关注和重视老年人的情感及婚姻问题,让他们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秦皇岛市市级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502A335


《空巢姥爷》剧照

(作者单位: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责编:马莉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