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新疆人文地理

寻找连木沁“三塔”

作者:撰文\/余刚
在新疆的大地上,散落着数百座故城和烽火台,如同蒙尘的珍珠,熠熠生辉。它们如磁石一般不断地吸引着我前去,不顾路途遥远,不管风霜雨雪,不论春夏寒暑。

撰文/余刚

连木沁大墩遗址 摄影/吴江

连木沁大墩 摄影/余刚

在新疆的大地上,散落着数百座故城和烽火台。我希望用我的相机去记录它们的变化,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仅靠我一个人的力量很难完成,还好有我的朋友吴江。相同的爱好,使用同样的 4×5 大画幅相机拍摄,我们一拍即合。我和吴江确定了拍摄主题,锁定了拍摄目标,组成了拍摄团队。这次我们锁定鄯善县连木沁镇附近的烽火台和古迹。

吐鲁番地区自古以来就是连接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和昆仑山、阿尔泰山两大山系的重要通道。吐鲁番盆地为古代丝绸之路北道主干必经之地,是丝绸之路的枢纽。这里不仅在东西方交流交汇中处于桥梁位置,更是天山南的绿洲区与天山北游牧区分界与交错区域,因此这里是新疆烽火台、军事遗址分布非常密集的地区之一。

初遇连木沁大墩

2007 年底,我们驱车 200 多公里来到连木沁镇附近的一座烽火台。初见,我就被它“美丽”的外形所震撼。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了,这也是我们后来所拍摄的烽火台中最美的一座。此烽火台地处火焰山北山前,博戈多乌拉山与前山带洪积扇前端连木沁一带的山麓倾斜平原上。这里有几条近南北走向的沙梁,塔坐落在距 312国道2 公里左右的一座小山梁上,山梁下有条简易的公路,车可以直接开上山梁到烽火台前,从地上断裂的石碑上依稀可以辨认出这是座唐朝的建筑,现为鄯善县文物保护单位。

二塘沟塔 摄影/吴江后经查资料,这个“烽火台”名叫土尔尕列孜土尔塔(又称连木沁大墩)。土尔尕列孜土尔是维吾尔语,土尔是“烽火台”或“瞭望塔”的意思,尕列孜即“坎儿井”,因为塔西 1 公里左右有一村庄,附近掘有坎儿井,称作“土尔坎儿井”,人们将两项工程合为村名,又用村名命名塔名,于是称作“土尔尕列孜土尔塔”,这个名字用汉语说太拗口了,称连木沁大墩顺口些。

连木沁大墩位于鄯善县连木沁乡政府西偏南约6 公里处。塔体全是用土坯垒砌而成,呈方形,中心柱形,中心柱内修券顶数层,现从四壁残留痕迹看有4层,也就是说由券顶将中心柱中间分隔成了数层。虽然有不同程度的自然和人为破坏,但保存还算基本完整。

照片冲洗出来后,感觉不理想,自己并不满意。但这个烽火台深深吸引着我,我决定尽快再去拍一次。

再次出发拍摄

寒冬腊月,即使在火洲吐鲁番天气也很冷,我们再次前往连木沁大墩。到达时,发现竟有人开着拖拉机在拆烽火台上的土坯,我们既震惊又气愤,迅速上前制止了他们的破坏行为。但谁能保证我们走后,他们不会再次前来呢?这个事件也使我们更加意识到拍摄任务的紧迫性和重大意义。此后,我们在吐鲁番拍摄时,只要有机会,我们都会到连木沁大墩来看看,看看它是否仍然完好。

离开连木沁大墩,沿 312 国道穿过连木沁镇后不久,路边出现了“汉墩”的路标,沿着路标的指引,车拐下 312 国道前行 2 公里左右,就看见一座塔坐落在一个小山丘上。从远处看,建筑物很高大,走到近处观察,坍塌已很严重,但体积仍然非常庞大,可以想象当年是如何的雄伟。

这座“烽火台”名叫汉都夏大墩塔,塔通体由土坯砌成,剖面呈梯形,基部平面方形,边长 19米,残高9.5 米。塔内建一中心柱,平面呈方形,边长 5.1 米,柱外壁抹草泥厚约 1 厘米,而后沿中心柱四周再建一圈,外围建筑亦呈方形。中心柱与外围建筑平面和成“回”字形,外围建筑四面均建有数层券顶小室。它与我们前面拍摄的连木沁大墩和后来拍摄的二塘沟塔有类似的建筑结构。

“汉都”这个地名容易望文生义,以为是汉朝时期的烽火台,实际是唐朝的建筑。烽火台旁的山丘上是一座穆斯林墓地,山下是成片的葡萄地。一位维吾尔族老人在地边悠闲地放牧着羊群,不远处吐哈油田的井架正在不停地转动。古老与现代、农牧文化与工业文明就这么和谐地并处着,让人恍惚不知身处何时。

拍完土尔尕列孜土尔塔、汉都夏大墩塔,我们紧接着就去找二塘沟塔。二塘沟塔位于善鄯县连木沁乡巴哥庄西北约 5.5 公里处、天山南麓二塘沟口的冲积扇面上,又名巴哥塔。该建筑为土坯建筑,平面呈方形,剖面呈梯形状。很遗憾,二塘沟塔的墙壁倒塌,仅东墙底保存较完整。

二塘沟塔 摄影/余刚土尔尕列孜土尔塔、汉都夏大墩塔、二塘沟塔,这三个外形酷似烽火台的“塔”都在鄯善县连木沁乡境内,相距不远,汉都夏大墩塔位于连木沁大墩东北约 13.5 公里,在二塘沟塔东南 25公里。三个塔从建筑形式上看都符合新疆境内唐代烽火台的建筑方式,但是建筑结构布局上与烽火台又有差异。三个塔都是土坯结构;土坯有平铺和立放两种,多数还是平铺错缝;土坯是用黄土夹砾石模制而成;都有封闭式中心柱室和四周的小室,因为这些封闭的小室即没有天窗也没有门,人无法进出,所以考古工作者根据这些现象推断其用途可能不是烽火台,而是佛教上的纪念塔。文物部门一直在对其进行研究。

傍晚,我们来到吐鲁番市胜金乡木头沟,有一座清真寺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清真寺不大,却很古朴,村民们也不知道它究竟有多少年的历史了。我们借住在清真寺旁边的一户维吾尔族人家。维吾尔族朋友热情纯朴,当我们提出在他们家借宿一晚时,他们爽快地答应了,腾出儿子结婚的新房给我们住,生起热气腾腾的炉子,端出丰盛的食品招待我们。汉都夏大墩塔 摄影/吴江

清晨,吐鲁番的气温估计在 0℃以下,全机械的4×5 相机快门经常冻得不能准确工作。我们不顾寒冷在房外围着清真寺从各角度紧张地拍摄,转眼大半天就过去了。我们又给这家好心的人家拍了一些照片,希望下次来时,能给他们带来。

告别这家人后,我们顺着木头沟河水,沿着火焰山向沟外走去。在快到帕孜克里克千佛洞的山边,又看到一处佛寺遗址和几排石窟,路边的石碑上写着“伯西哈尔石窟”。

在吐鲁番地区行走拍摄,给我们最大的感触就是这里的佛教遗迹实在太多了。当然也不足为奇,吐鲁番盆地位于天山东部,是世界上最低的盆地,曾孕育出灿烂的古代文化。吐鲁番是新疆古代文化的一个缩影,汇聚四方文化的精华。自古以来,吐鲁番不仅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也是多种宗教汇集之地,历史上萨满教、祆教、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都曾在吐鲁番流行过,其中佛教在这块土地上流行时间最久、影响最深远。帕孜克里克千佛洞、吐峪沟石窟、伯西哈尔石窟等等,都是古代吐鲁番地区佛教繁盛的有力证据。我们拍摄的汉都夏大墩塔、二塘沟塔也许正是古代当地佛教的纪念塔。

由于佛寺和石窟位于火焰山东南侧,时间已至下午,冬天的太阳已到山的背面,光线已不适合拍照了,只好留作下次再拍了。

 

罗布泊地理之旅

吐鲁番的葡萄组诗

二牧场以东

呼图克图格根庙无法毁灭的红色

吹奏千年的巴拉曼

米尔其克祭敖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