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拜尔地·买买提托合地,如今已是年过六旬的老人,从开始学吹巴拉曼,至今已过去整整半个世纪了。不知吹坏了多少个巴拉曼,也不知道做了多少个巴拉曼,他说:“巴拉曼是我们民族的宝贝,我还继续要吹,还要做,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要把巴拉曼一直吹奏下去,让巴拉曼一代代地传下去。”
2015年10月13日,我有幸来到新疆策勒县,听说这里有一位维吾尔族老人会制作和演奏“巴拉曼”。 巴拉曼是一种已经列入新疆维吾尔
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吹奏乐器,它是维吾尔族民间乐队中最富有特色的吹奏乐器。尤其在南疆和田地区的木卡姆伴奏中,巴拉曼已成为离不开的乐器。巴拉曼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民间文化内涵,至今已有 2 000 多年的历史。
我很好奇这到底是一种什么乐器,于是,在朋友的带领下,穿过一个个小巷,来到策勒县固拉哈玛乡阔西艾格勒村的一个小院落,只见一位留着山羊胡子维吾尔族老人———胡大拜尔地·买买提托合地,老人在院门前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给我们端茶水,递西瓜和馕。
胡大拜尔地·买买提托合地得知我的来意,话题很快就转到了巴拉曼。老人的父亲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农民,会弹奏各种乐器,如热瓦甫、弹拨尔、都塔尔、艾捷克等弦乐,也会吹奏巴拉曼、乃依(笛子)等管乐,在当地是个有名的琴师。村里举行婚礼或是节日时,乡亲们都邀请他父亲去演奏。在这种环境中,在父亲的影响下,他对乐器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说到这里,他兴奋地拿来热瓦普、唢呐,当即给我们演奏了《北京的金山上》《大海航行靠舵手》《敬爱的毛主席》等红色歌曲。
胡大拜尔地·买买提托合地老人 9 岁开始跟父亲学习巴拉曼和其他乐器,遗憾的是只学了两年,父亲就去世了。于是他开始自学,在实践中慢慢摸索,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乐器,有空就练习,演奏技巧不断提高。现在,父亲遗留下来的乐器胡大拜尔地·买买提托合地全都学会了,村里举行麦西来甫活动都要请他参加,他也成了村里有名的琴师。我们不禁为他这种自学精神所感动。
巴拉曼外形像六孔笛子,但在演奏方法、音质上都有独到之处,这对研究我国少数民族管乐的历史、音质和演奏方法等方面都有重要价值。老人告诉我们,芦苇节长短不一,所以巴拉曼的长短也不一样。每做完一个都要试吹一下,有时候一天做十几个,但合格的没几个。
关于巴拉曼的起源,民间有着不同的传说。据胡大拜尔地·买买提托合地讲,古时候,虫子把芦苇咬了一个洞,经风一吹,发出好听的声音,后来就有人割下有洞的芦苇,用嘴吹起来,也很好听。管上端的芦簧吹嘴是受孩子玩的柳笛的启发而改进的,“巴拉”是维吾尔语“孩子”之意,巴拉曼意即“孩子的玩具”。另一种传说是:从前有个牧人,随手折了一根芦苇,当他挥动苇秆赶羊时,听到了发出了呜呜的声音,后来他拿一段芦苇,并在苇秆上钻了几个小洞,用手指分别开闭洞眼,竟发出了高低不同的乐音,后经人们不断改进,才成为今天的巴拉曼。
胡大拜尔地·买买提托合地如今已是年过六旬的老人,从开始学吹巴拉曼,至今已过去整整半个世纪了。不知吹坏了多少个巴拉曼,也不知道做了多少个巴拉曼,他说:“巴拉曼是我们民族的宝贝,我还继续要吹,还要做,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要把巴拉曼一直吹奏下去,让巴拉曼一代代地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