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殿秋晚杨佐的莲,明心见性。杨佐以莲说事、说理、说志、说情。说事时,内心恬淡闲适,无虚妄、无执著,无是、也无非,一如莲花纯洁和高贵。说理时,以莲之相而醒于世。理须明,无需辩也。莲与竹相通,未出头时先有节,是为说志也。莲之志,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之情,藕断丝连,是为心气相交。情深,则义重,如春风化雨。
笔下无尘。心中无俗意。绘制莲花,当需净心,否则虽形似,也难以达其意也。心无染,是名清净;心安详,是名自在;心快乐,是名超然。杨佐观莲、赏莲、养莲、画莲,以莲之心性,来培育内心之情操与气节。是故,杨佐绘画时能放开心手,不拘泥于物相,不囿于章法,不枯于笔墨,从心所欲不逾矩。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杨佐的莲花极工。温润如玉的笔,似撑着小舟的竹篙,往来于莲塘深处。千娇生百媚,莞尔一笑,如美人之嗲态。起笔时,如蜜蜂采撷花蕊,心细而恭,静到能聆听花开的声音。勾笔、转折、起伏,圆润的造型。随类赋彩。淡墨、湿墨、干墨,由着心相而皴擦。大的结构,打破了一切虚幻之相。虽是工笔画,却有大写意的意境。隐隐约约,似有若无。莲花仙子,凌波踏步。比对、章法、纹理、细节,暗藏着诸多世间之法理。有时候,物相穿越了时空,两种看似互不关联的物相放在了一起,增添了笔墨情趣;其用意,只是为了一种表达与诉求。整个画面饱满而生动,含苞欲放。色彩与线条。色彩是血肉,线条是骨架。色彩因为线条而变得气韵生动,线条因为色彩而变得婀娜多姿。婉转,顿挫,曲径通幽;于无声处,一颗驿动的心,静若秋天之水。明暗,莲之形、月之影;虚实,光之源、花之容;浓淡,莲之本色、空间之幻境;动静,鸟之和鸣、莲之安然。意境。莲花营造的格局。工到极处便是放。一个字,一个印,小到极处,似两只蜻蜓在观想。纯净的莲花,映照着远处的山水、村庄。小河弯弯。袅袅的炊烟升起。安详的风。如诗如画的田园。莲花的背后,隐藏着中国画的笔墨语言。
杨佐的没骨画法,在师法自然与古人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没骨画者,乃遁于迹、隐于形也,将墨、色、水、笔揉为一体,形成一气呵成的画面肌理。其艺术手法的高低,取决于一个人的精气与神韵。亦如九方皋之相马,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没骨者,非没有骨也,乃是胎体受孕之始,抱朴守一。墨里面有气韵,似乎莲在呼吸。没骨画者,非没有笔墨也。笔在墨里面。笔里面有墨,墨里面也有笔,有点线面、皴擦和块状结构,也有牧童、老牛、远山、近水、河流与村庄。如深深的漆一般的黑夜,看不见一切,但非一切不存在也。
杨佐的没骨莲,如月之韵、如光之环、如山之魂、如水之灵。笔未到,心先到。莲花透着七色的光,以心观心,以莲观莲。心身一致,心口一致,心意一致。心境,即莲境也。眼观莲,耳听莲,鼻嗅莲,舌品莲,身触莲,意想莲。境与情相通、相融。风吹来,莲容不失色,却尽显楚楚动人之姿。莲之骨、莲之肉、莲之血液,都在墨色里慢慢孕育。大器乃慢成也。墨色里蕴藏着莲之本性。浓淡、疏密、阴阳、刚柔、松紧、结构与层次、章法与位置经营,经过墨色的皴擦,宛若天成。笔墨受之于心,而心脱胎于性。线条、节奏、光与色的变化,莲花因此而气韵生动。
得鱼图(团扇)
莲心孝子
姮娥化蟾(团扇)
藕塘深处
月色杨佐个人简历:
杨佐,生于1968年2月,安徽马鞍山人。国家级美术师。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安徽工笔画学会理事。曾任中国国家画院艺术交流中心展览部主任,现为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专家、画家。曾在北京恭王府、琉璃厂泰文楼美术馆、七九八艺术区北京元素画廊、安徽芜湖、马鞍山等地举办六次个人画展。
出版有《国画基础训练-荷花(工笔篇)》(安徽美术出版社)、《国画基础训练新编-荷花(工笔花鸟篇)》(安徽美术出版社)、《荷花(绘画技法)》(中国台湾)、《国画初学技法-荷花》(天津杨柳青出版社)、《蒲塘留香-杨佐水墨画集》(四川美术出版社)、《杨佐工笔花鸟画集》(恭王府)等。部分作品发表于《中国书画》(人名美术出版社)、《美术大观》、《海内海外》、《中国书画报》、《美术报》、《金融时报》、《中国改革报》、《南京晨报》以及《月刊美术》(日本)、《二十世纪中华画苑掇英》(香港)、《基隆青年》(台湾)等国内外报刊。书画频道、国学频道、凤凰网、搜狐网、网易网、土豆网、雅昌艺术网、中国艺术网、中国艺术报、中国书画报、美术报等媒体均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