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新经济导刊

机器人 产业虚火与创新缺失

作者:文\/牛禄青


融合发展成为创新的重要模式,机器人将进入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产业的边界会越来越模糊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人工成本上升以及制造业转型升级,机器人的市场需求开始释放,我国机器人产业随之得到快速发展。在制造业、酒店、家政、医疗、餐饮、金融等众多领域,都能看到机器人忙碌的身影。前景广阔的国内机器人市场让众多企业和投资机构涌向机器人产业,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优惠政策,争相布局机器人产业。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简称IFR)的数据显示,中国自2013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后,中国机器人年销量仍不断增长,2015年已达到6.8万台,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4,销售量超过欧洲总和。由于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又面临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其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位居世界第一。

“当前中国机器人市场需求处于爆发期,未来市场潜力非常大”,工信部装备司副司长王卫明7月6日在上海举办的“2016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如是说。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委员朱森第也认为,机器人产业处在一个黄金时期,中国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工人使用工业机器人数量)尽管有所增加,但仍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中国市场还有很大增长空间。

“机器人的发展,要和服务经济相联系”,朱森第说,制造业从生产制造转向服务制造,信息技术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融合发展成为创新的重要模式,机器人将进入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产业的边界会越来越模糊。

但是,机器人产业的急剧升温也出现了不少问题,表现在:企业数量迅速增多,一些地方出现了重招商引资、重短期政绩、轻技术创新、轻人才培养的倾向,同质化、低端化竞争加剧,产业“小、散、弱”突出,核心技术、产业标准、质量保障和市场公平竞争制度亟待完善。

国内机器人产业存在过热隐患

2015年,机器人市场炙手可热,上市公司携重金不断涌入。自2015年3月份起,每个月都有上市公司涉足机器人产业,如3月份的卧龙电气、4月份的中兴通讯和中国南车,一直到12月份的京东方、科大智能等。

随着机器人智能水平的提高,工业机器人已在众多领域得到了应用,除了汽车行业,在电子、食品加工、非金属加工和日用消费品等行业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增长迅速。

“目前国内的机器人企业发展处于风口浪尖,有市场需求以及金融机构助力的原因,也可能有盲目发展的虚火。”王卫明在“2016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说。他指出,目前中国已经有40多个机器人园区,而上规模的机器人企业超过800家,已出现高端产业低端化倾向,说明机器人行业已出现过热现象。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的确是事实。根据工信部的统计,至少有28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将机器人及关键零部件作为重点发展的行业。截止到2014年底,中国机器人相关企业的数量就超过了4000家。尽管中国机器人市场供需两旺,相当一部分机器人企业仍处于亏损状态。

今年三月份,由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制定的目标是,到2020年,我国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计划达10万台,按照每台100万的单价,规模也不过1000亿元。然而有统计显示,将全国机器人规划目标加起来,到2020年可能超过万亿。地方的产能目标远超国家规划,而且重复建设、恶性竞争、骗取补贴等乱象丛生。

以河北为例,该省唐山、固安、香河、沧州等地都在兴建机器人产业园,用地规模动辄上千亩,投资大多数十亿之巨,且多数被列为河北省重点项目。

在智能制造产业园中,机器人也都是发展的重点,园区将在土地租金、购地成本、科技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机器人企业所能争取到的一切政策。然而,在很多地方规划的机器人产业园中,企业数目、规模都很小,难以形成聚集优势,散、小、乱的现象普遍存在,存在着相当的盲目性和重复建设。

有招商人员透露,地方政府迫切需求机器人等企业在当地落地,但在全国存在着太多机器人产业园,招商引资时发现企业太少,招商难度太大,为了尽快出成绩,不少地方会放宽招商条件,推出大量补贴,从而使不少其他企业进入到这一行业。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机器人企业大都成了各地的座上宾,地方给资金,给土地,给政策,欢迎它们去建厂。他还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机器人产业已出现投资过剩的隐忧,提醒相关企业要避免盲目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国产机器人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中低端,附加值偏低。在难度较大的焊接领域,国外占了84%的份额,而高端的汽车行业,国外公司占了90%的市场。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副秘书长姚之驹也担忧地表示,过去两年内,各地出台的机器人产业扶持政策多达77项,对一个不到千亿的行业倾注如此热情,实际上反映出这个行业的浮夸一面。

“机器人行业产生的虚火,与某些地方政府盲目招商引资密不可分”,首都经贸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及说,“由于看好此类高端制造业推高GDP的潜质及吸引就业的能力,个别地区政策大力倾斜扶持,吸引企业纷纷进驻,结果发现市场需求尚不足以支撑,导致了严重的重复建设。

中国机器人核心技术严重缺失

尽管在国家政策的助推下,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然而中国机器人产业仍然存在着“缺芯少魂”的尴尬。

在新松总裁、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理事长曲道奎看来,面对国外的竞争,国产机器人存在着产业技术、零部件空心化、应用低端化、市场边缘化三大潜在风险,而随着外资企业纷纷在我国投资建设生产基地,自主品牌的工业机器人市场正在遭受挤压。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中国市场调查网的数据显示,2015年,“四大家族”日本发那科、安川、德国库卡、瑞典ABB占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的比例分别高达18%、12%、14%、13.5%,其他外资品牌瓜分了34.5%的份额,众多国产机器人企业只能在剩余8%的市场份额中争抢。

市场占有率低的同时,国产机器人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搬运、码垛、上下料等产业链的中低端,附加值偏低。以精度较高的六轴工业机器人为代表,国产化率占全国工业机器人新装机量不足10%,在难度较大的焊接领域,国外占了84%的份额,而高端的汽车行业,国外公司占了90%的市场。

更严重的问题在于核心零部件上的短板。从结构上看,工业机器人主要由本体、伺服电机、关节减速器和控制器四大部件组成。目前,除本体外的三大关键部件中,减速器和伺服电机基本被国外品牌垄断,国内机器人整机制造企业在关键部件配套方面严重受制于人,基本没有议价能力,以致整机制造成本与进口整机倒挂。

以占机器人整机成本最高的减速器为例,目前精密减速器市场大半被日本企业占据,中国在精密减速器国产化方面虽出现了一批企业,但在2015年,依旧有75%的精密减速器从日本进口。在伺服电机方面,国内公司的整体份额低于10%。在驱动器上,国内80%的驱动器需要从欧美和日本进口。

由于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分别占机器人整机成本的35%、25%、15%,导致中国机器人企业生产成本畸高。

国外巨头则不同,它们往往能以庞大的采购量和签署排他性协议获得比较优惠的采购价格,而且很多工业机器人厂商本身就是核心部件的提供商——日本发那科是世界上最大的专业数控系统生产厂商,安川和松下都属于全球最大的电机制造商。

这让中国公司吃尽苦头,从这些公司进口零部件往往要以高出国外厂商近3倍的价格购买减速器,以近2倍的价格购买伺服电机,这使得不少企业营业成本的增速远高于营业收入的增速。

据了解,国内八百家机器人企业中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仅有十来家。跟风式的粗糙创业项目一拥而上,带来的只是繁荣假象,甚至生产的都是一堆废铁。

《中国制造2025》规划起草人之一、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指出,现在与机器人有关联的企业已经超过4000家了,还是在走扩大产能、进口核心零部件搞组装的老路。这种模式削弱了我们的创新能力,影响了我们的比较优势和国际分工,固化了产业结构和形态,创新乏力造成高端供给不足,而另一面则是低端过剩。

专门研发生产机器人零部件的江苏南通振康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汤子康表示,高端机器人研发需要大量资金及时间的投入,且风险较高,导致厂商扎堆中低端市场,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造成产业“虚火”,除了市场需求和资本推动,各级政府名目繁多的补贴政策也变相鼓励了很多不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进入了机器人领域,用所谓简单的零件拼凑和组装加工来套取补贴,甚至有不少公司专门来骗取政府补贴。

据了解,有企业注册多家公司,然后蛰伏在多家产业园、孵化基地之中,从而获取多倍补贴。甚至有些企业会购买小厂生产的无标牌机器进行贴牌销售,或者进行简单的改造来骗取政府补贴,而这些“国产自主研发”的装备往往在拿到补助后就结束了其使命,并不会上市销售。

在销售环节,作为补贴发放的基础,销售额多是以企业自己提供的销售发票来确定,通过发票作假等手段,企业很容易将其他业务销售额开成机器人销售额,从而套取补贴。

而在地方政府层面,不少地方本身也有虚报产值规模的冲动,加上一些地方在补贴政策制定前并未就市场容量、技术需要、企业资质等问题做深入的研究,在补贴发放环节缺乏统一验证标准和实地检测。





国产机器人需定方向、补短板

机器人时代的到来,已陆续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美国再工业化和工业互联网战略、德国工业4.0战略、日本机器人新战略、欧洲“火花计划”等均将发展重点瞄向机器人。而我国也将机器人产业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并出台了诸多政策扶持。

《中国制造2025》和《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为我国“十三五”期间以及未来十年的机器人产业发展描绘了清晰蓝图。

《中国制造2025》提出,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机器人规划》的发展目标是:经过五年的努力,形成较为完善的机器人产业体系。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明显增强,产品性能和质量达到国际同类水平,关键零部件取得重大突破,基本满足市场需求。

机器人是高端产业,是制造业的皇冠,不能人为低端化,需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统筹规划、理性投资、差异竞争、补足短板,在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范围上不断创新,避免一哄而上、恶性竞争。比如心灵手巧、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智能机器人,符合老龄化社会需求的手术机器人、助老助残机器人,专注于语音识别、语音处理的机器人的潜力都非常大。

不具备核心技术的企业在正常的市场环境下应该被淘汰,但由于一些地方出台产业扶持政策,一些没有竞争力的企业靠着补贴和优惠政策能够生存下去,好的企业在这样的环境中反而不容易成长,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看来,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过多位专家都表示,在机器人领域,补贴政策的存在是必要的: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对机器人的需求很大,而与国外机器人巨头占据中国大部分市场份额相对应的是,我们的机器人产业普遍散、小、弱。如果没有政府对机器人产业的补贴,中国的机器人企业是很难从这些巨头手中夺回市场的。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装备工业研究所所长左世全认为,未来机器人的补贴方式应当更有针对性,“有重点地集中一些,效果会更好,对于技术、产业能力比较强的企业,政策上应该给予持续性的集中支持,打造中国机器人的龙头企业。”

为实现机器人高端产品和关键零部件的重大突破,实现机器人质量可靠性、市场占有率和龙头企业竞争力的大幅提升,当务之急是要做好以下几点:首先,要加大自主研发的投入,构建机器人产业创新体系。目前我国逾90%机器人企业年产值不足1亿元,在核心技术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应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科技资源、研发力量,组建面向全行业的机器人创新中心,重点聚焦行业前沿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推进科技成果的转移扩散和商业化应用,打造“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载体。在机器人用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及驱动器、控制器等核心部件,要力争性能、精度、可靠性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

其次,要加快建立健全机器人产业标准体系。一直以来,产品质量、可靠性都是制约我国机器人及关键零部件发展的一大瓶颈问题,行业标准的缺失是造成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按照产业发展的迫切度,研究制定一批机器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构建和完善机器人产业标准体系,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修订。

再者,各地政府要根据各自优势进行差异化发展。要正确把握机器人技术和市场发展的规律性、客观性和方向性,清醒认识当地发展机器人产业资源禀赋,鼓励政策的着力点要向技术研发、人才聚集、差异化发展倾斜。与其各地都去做低端整机,不如形成众多业务精湛的专业企业和共生共荣的分工格局,比如机器视觉、定位技术、感知技术、人机接口技术、控制技术等。只要能做到专业、极致,都会有巨大的市场,也更有利于培养企业长远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超越工具 重塑匠心

在新发展平台上实现中高速增长

汽车的未来

先进驾驶辅助系统开始普及

从沃尔沃看汽车安全技术

智能汽车发展依赖传感器技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