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新经济导刊

在新发展平台上实现中高速增长

作者:文\/李伟中共中央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非常荣幸应邀首次参加经合组织发展中心管理委员会高级别会议。我谨代表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此次会议的成功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这次我来欧洲访问,所到之处,都能深切地感受到各界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高度关注。一方面,“荣损与共”,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经济的融合度和依存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作为经济总量超过全球生产总值15%的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发展,无论其前景如何,都会不同程度上影响到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

中国经济潜力和韧性

这里,为回应大家的关切,我想就“中国未来发展及其面临的挑战”问题谈一些认识。

众所周知,2011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逐渐下降,到2015年下降到6.9%以下的水平,这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讨论。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前景,有人乐观,有人悲观;甚至有人极度悲观,认为中国经济即将崩溃。我们并不讳言,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确实面临着一些前所未遇的困难和挑战:劳动年龄人口绝对量下降,老龄化问题日益显现,传统产业和低附加值生产环节的产能严重过剩,粗放式发展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暴露,以创新为驱动力的新增长动力尚未形成,社会对公平正义的诉求日益增强,等等。

但是,我们也应该客观地看到,中国的发展依然有着巨大的潜力和韧性:中国的城镇化远未完成,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存在明显的发展差距,这意味着,在当前和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的投资和消费都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中国的产业体系完备、人力资本丰富、创新能力正在增强,有支撑未来发展的雄厚基础和良好条件。目前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呈现的下降态势,只是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暂时现象,同时这一态势是趋缓的、可控的、可承受的,绝不会硬着陆。而且,随着结构调整、经济转型不断取得进展,中国经济将在新的发展平台上实现稳定持续的中高速增长。

五大发展的新格局

中国政府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所面临的挑战,并对经济转型进行了周密部署。未来五年,为推动经济转型、释放发展潜力,中国将以新的发展理念为统领,按照“十三五”规划的部署,通过持续不断地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建立新的发展方式,形成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格局。

一是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格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随着发展阶段的不断演进,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和人们对发展的诉求也在不断变化。适应这种变化,就必须不断地创新求变,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也是被中国改革开放历程所证明了的一条规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近四十年的快速发展,与我们在体制机制、政策工具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创新密不可分。未来中国的发展,还要继续依靠各领域的创新。创新是突破各种发展瓶颈制约、迈向更高发展阶段的紧迫而现实的需要。由于中国发展阶段性所决定,中国过去的发展,主要建立在低廉劳动力价格、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的基础上。在新的发展阶段,面对资源环境和劳动力条件的显著变化,必须形成新的发展方式,把发展更多地转向依靠技术进步和各类创新上来。5月30日,习近平主席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明确提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三大科技创新方向。未来,中国将把创新放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将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在过去三十多年中,我们通过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加快了创新的步伐。未来,我们仍将秉持开放的精神,深化国际合作,通过合作提升创新能力,形成更多的创新成果,服务于新阶段的中国经济发展。

二是形成协调发展的新格局。经济社会各领域、各方面相互联系、相互支撑,只有形成相互协调、相对平衡的关系,才能实现永续发展。根据著名的木桶理论,经济社会发展所能达到的水平,往往取决于“短板”的高度;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阶段,在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同时,必须着力补齐“短板”。与三十多年前相比,中国发展的总体水平有了大幅提升,但各领域、各方面的发展并不平衡,有些领域的发展严重滞后,制约了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当前,中国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2015年,中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3.1万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1万元,前者是后者的2.8倍。同年,从区域发展格局看,北京市人均GDP为10.6万元,贵州省人均GDP为3.0万元,前者是后者的3.5倍。社会发展滞后也比较明显,就学难、就医难就是典型表现。未来,中国将进一步加大对于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贫困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快社会发展,着力补齐发展“短板”,形成更加协调、更加平衡的结构关系。

三是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格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和经济大国,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和环境,也是中国对全人类可持续发展所应承担的责任。长期以来,中国为实现全球绿色发展做出了积极努力。2000—2014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全世界份额从8%左右提高到17%上下,大约提高了9个百分点。同一时期,中国水力发电装机容量占全球的比重从21%提高到27%以上,核电占比从2.7%提高到5%。近年来,中国每年新增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为全球的一半。未来,中国将更加注重绿色发展。在刚刚制定的中国“十三五”规划中,我们在资源环境领域提出了10项必须完成的约束性指标,包括在五年内,把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15%,将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把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10%,将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减少15%,等等。我们有理由相信,经过不懈的努力,中国的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

四是形成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深度融合的开放格局。在过去30多年中,中国不只是全球化红利的获得者,也是全球化红利的创造者。一方面,通过对外开放,中国吸引了大量的国外投资,引进了先进技术,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中国以其物美价廉的产品,让其他国家人民有了更加丰富的可供选择的消费品;以其不断扩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为其他国家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商业机会。未来,中国将一如既往地作为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推动者,通过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在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和水平的同时,为世界其他国家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我们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继续扩大开放领域,放宽银行、保险、证券、养老等领域的市场准入;对外资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贸易投资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

五是形成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格局。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正义,有助于弥合社会分歧,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也有助于扩大社会总需求,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增强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践行共享发展的理念,不仅是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属性决定的,也是各国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中国将通过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提供更高水平的、更加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促进发展成果共享。特别是,我们将全力实施脱贫攻坚计划,在五年之内使农村557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一脱贫人口总量,相当于一个中等规模国家的人口。实现这一目标,不仅会提高中国发展成果共享的水平,也将为全球完成“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做出新贡献。

供给侧改革促经济转型

为形成发展新格局,中国将从供给和需求这两侧采取综合措施,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转型。在当前阶段,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矛盾,既有需求侧的,也有供给侧的,但主要矛盾集中在供给侧,比如,在传统的增长动力趋弱的同时,新的增长动力尚难以支撑中高速增长;产业结构资源密集型特征明显,对生态环境不够友好;要素在空间上的流动还不够顺畅,制约了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对外经济体制不能完全适应国际贸易投资规则变化的新趋势等。因此,“十三五”规划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重大战略和主线,旨在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增强市场的统一性和开放性,健全经济监管体系等,促进资源得到更合理地配置、更高效地利用,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供给结构,为形成发展新格局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当然,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不要进行需求管理。我们还将采取完善收入分配格局、健全公共服务体制等措施,推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并为国内需求的增长提供强力支撑,使需求和供给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良性互动。

在过去30多年的发展中,中国分享了发达国家的知识和经验。未来,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将继续以谦逊的态度,向世界各国学习;也会以开放的态度,让世界各国分享我们的知识和经验。去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代表中国政府加入了经合组织发展中心。我们愿意借助这一平台,与各国共同分享人类发展的知识和经验,为推动全球经济实现新一轮繁荣作出应有的积极贡献。

(据李伟主任近期在经合组织发展中心管理委员会高级别会议上的演讲整理)

 

超越工具 重塑匠心

在新发展平台上实现中高速增长

汽车的未来

先进驾驶辅助系统开始普及

从沃尔沃看汽车安全技术

智能汽车发展依赖传感器技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