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现为一片长满荒草的高坡土梁,面积约有6平方公里,台基比周围高出2米多。也迷里古城东临吾尔喀夏尔山,西望塔尔巴哈台山,其西北不远处,额敏河缓缓流淌。站在遗址高坡上四顾,远山近水,颇有帝王之气。
让我们顺着历史的脉络简单回顾一下也迷里古城的兴衰。
也迷里地区曾是古代突厥人的重要游牧地,散布于县境内的草原石人默默诉说着这段历史。辽国灭亡后,身怀家国之恨的耶律大石离开中原,远迁西域。1132年,耶律大石西征军到了额敏河流域,在额敏修筑城池,登基称帝,建立了西辽国,开始了西辽称雄中亚的历史。
1219年,成吉思汗率大军西征,五年间横扫中亚。1225年,成吉思汗把今额敏、和布克赛尔的土地封给其三子窝阔台,建立窝阔台汗国,统治范围包括今天的塔城地区北四县和蒙古西部。也迷里成为当时窝阔台汗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1229年,诸王推举窝阔台继任为蒙古大汗。窝阔台继任蒙古大汗后,仍致力于成吉思汗未完成的对外征服大业。为适应连年征战的需要,他下令在各地设立驿站,开通道路,修建仓库,储备粮食。由于政治上的暂时统一,交通畅达,促进了商业的迅速发展,在这一时期,也迷里城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窝阔台称汗后去蒙古和林建城并定为首都。1241年窝阔台去世,1246年其子贵由接任蒙古大汗,1248年贵由去世。1251年蒙哥继任蒙古大汗,后来,蒙哥将首都从和林迁到热河的开平,1259年蒙哥在四川合州中箭而亡。1260年拖雷第四子,即蒙哥之弟忽必烈接任蒙古大汗,1264年忽必烈迁都大兴(北京),建国号为元。1268年,窝阔台之孙海都以也迷里为基地,联络西北诸王,起兵对抗忽必烈。1309年,海都之子察八儿、仰吉察儿反对察合台兀鲁斯失利后出逃,窝阔台汗国遂告灭亡。也迷里城毁于战火,成为废墟,留下一处沉淀着古韵沧桑的历史遗址作为见证。
额敏县境内,水系众多,纵横交错,使这里真正成为一片恬静的绿洲。也迷里古城遗址告诉人们,八百年前这里曾经繁华一时。古城兴衰的背后,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答案也许就在这片土地上,有待人们去破解。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据说有人在遗址土坡中挖出了陪葬的大铜镜、鼻烟壶、马鞭子,实际情况真假难辨,但“方城”下面有“宝”的消息在民间到处传播。就是从那时候起,“方城”变得不再平静。
进入21世纪前几年,有个牧人在古城附近自家的耕地里浇水时,浇出一个模样古怪的木桶,桶呈三角形,已破损,桶里有三块石头,其中一块不小心被打坏,发现石头居然是软的。有人猜测,石头可能是萨满巫师用作占卜的器具。
2012年,杰勒阿尕什镇两村民在也迷里古城遗址东南2公里的耕地中挖出一个大陶瓮,他们把陶瓮捐赠给县博物馆。据有关专家初步鉴定,该陶瓮可能为魏晋时期所使用的盛储器,其文物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同年,另一位杰勒阿尕什镇村民在古城遗址附近的耕地中发现7枚古钱币,币面有文字,其中一枚为银质。有关专家初步断定为窝阔台汗国时期的货币。
2012年10月6日,杰勒阿尕什镇阔克达斯村的村民在也迷里古城遗址附近开渠浇水时,发现有陶缸冲出水面,同时伴有一些零散骨头出现。他保护好现场,并立即向县文物管理所报告。经额敏县文管所工作人员实地勘测,该陶缸高约0.25米左右,港口宽0.20米,腹宽0.28米。底0.12米。目前该陶缸已被额敏博物馆收藏。
历史文化需要用心呵护。近千年的风雨,让昔日声名显赫的古城早已荡然无存,遗址只是一片荒芜的土坡高地,没有人知道它辉煌的历史。2009年,额敏县对也迷里古城遗址进行了修复。县政府投入100多万元,在遗址入口处矗立了一块刻有“也迷里古城遗址”红色大字的石碑,还建了一面厚重的文化墙,墙正面是文字介绍,背面是耶律大石、成吉思汗、窝阔台、贵由、海都、察八儿等几位历史人物的浮雕像及生平简介,使额敏古代历史以图像和文字的方式展现给世人。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往日的戈壁荒滩,因为也迷里古城遗址的修复,很快就成了许多外地人到额敏必看的景点。
2013年3月30日,由西北大学、自治区文物局、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的专家组队奔赴额敏县也迷里古城遗址做了进一步的考古调查。考古队分别在遗址内挖了两个探沟。1号探沟长35米、宽2米;2号探沟长45米、宽2米,最深处1.7米。考古队在两个探沟内挖掘出大量陶、瓷器物残片和人骨。这些陶、瓷残片主要为生活用具,有陶纺仑、碗、陶罐等残缺文物60余件。通过现场踏勘,专家们发现;也迷里古城较以前确定的范围还要广,在原古城范围外以西、以南区域采集到的文物样本更加丰富。对此,专家们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要加强古城遗址的保护,对未被破坏遗址部分采用界桩标示予以保护;二是对古城遗址择机通过综合考古手段重新考量,进一步明确范围,历史文化的发掘让额敏有了更加丰富的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