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世独立仙人所居
以神仙居景区为中心、10公里为半径画个圆圈,皤滩古镇、高迁古村、李宅古居等著名江南古民居都在圈内,形成拱卫之势,仙居县城与它的直线距离也不过15公里,教人有理由相信,古代仙居人的生活就是围绕着神仙居展开的。
神仙居及其周围的景星岩、公盂岩、响石山等山地,保存着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具典型性的火山流纹岩地貌,火山喷发岩浆形成的斑状结构,在外力侵蚀作用下,塑造出形态独特且类型丰富的地貌景观。大量险峻的灰色岩体掩映在云雾中,石柱、峰林、悬崖、飞瀑,大有仙风道骨之味。这里历来山川不缺文人游记,清翰林院编修潘耒游过仙居后有一句感慨语,对仙居山水形容得最恰当:“天台幽深、雁荡奇崛,仙居兼而有之。”
韦羌山西面的淡竹乡,至今保存着尚未破解的世界八大奇文之一蝌蚪文。传说中的蝌蚪崖是一块壁立千仞的四方形山崖,上面布满了貌似人工镌凿的日纹、月纹、虫纹、鱼纹等奇异的图案符号。研究者众说纷纭,一说是古畲族人留下的文字,一说可能与六七千年前生活在仙居的下汤人有关。
沿着一条石梯攀到瀑布上方,就进入大神仙居的韦羌山景观群。在这里需要充分运用想象:迎面一座酷似观音的山峰端坐在烟云中,头挽盘龙髻,双手合十,远处是绵绵不绝的峰丛,这便是大神仙居的标志景观“观音坐莲”。韦羌山四面的幽幽深谷伴着悬崖峭壁,分别林立着天元台、南天桥、揽天台等景观,从这些名字中,不难看出韦羌山遗世独立的气质。密林险崖中,一条步道穿越山间,连接两座山头的“南天桥”,桥面由木板铺就,峡谷深渊的云烟从脚底袅袅升起,远山时隐时现。这些山头平均海拔在600米以上,长年云蒸雾绕,犹如一座海天中的佛国仙山。
《仙居县志》与《临海县志》中记载:“茫茫韦羌山,又名天姥山,传为仙人天姥所居。” 仙居人据此认定,韦羌山就是古时的天姥山——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天姥山。
括苍山脉尾部有一个天然古洞,名为括苍洞,地处仙居县和临海县交界处,是道教十大洞天之一。古洞坐西面东,主洞深、宽各29米,洞顶高6米,站在洞中可望见巍峨的括苍山。
未修复前,括苍洞仅剩洞殿庙基,2007年修复凝真宫时,大量文物被发掘出土,仅宋朝文物就有金龙白璧、木制匾额“别有洞天”等十多件。李唐时期,皇家奉老子为先祖,老子故里(今天的河南省鹿邑县)叫作真源县,2007年在仙居还发现了唐代的摩岩篆刻“真源”二字,难道是将此地比作老子故里?尽管答案不得而知,但括苍洞在道教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太极真人徐来勒是括苍洞的开山祖师,当年徐真人在云游时看中括苍山主峰米筛浪脚下的这块风水宝地,在此落脚修道,成为首任洞主,从此绵延道统近两千余年。汉时的王远、三国时的左慈、唐时的叶常质、宋时的陈会真、张无梦等名道都曾在此修炼。括苍洞周围还有道教第十福地麻姑山丹霞洞、隐真宫、纯熙观等,诸多道家洞天福地的存在和一批修道之人的出现,使仙居的“仙气”名扬天下。
仙居历史上修道求仙蔚然成风,今天是否还有隐士?在括苍洞,我见到了现任洞主闻玄真道长。闻道长是温州人,四十出头,因长年修炼道家武术,双目炯炯有神。他5岁学道,得道教南宗丹鼎派和武当派、神霄派之真传。除了在括苍洞凝真宫修行的道家之人,听闻括苍山的某个深岙里还住着一位六十多岁的道长和几位道童,隐居之处有石桌石椅,有人路过,会奉上一杯清茶。我行走在仙居幽深的山道上,也时常见到面目平和的“隐士”——他们是今天仍然恪守山水一隅的安贫乐道者。
仙居杨梅
仙居杨梅声名在外。仙居人种植杨梅的历史悠长,仙居桐桥村有一棵明朝时的古杨梅树,仍然每年产果。仙居杨梅的果期长,其中东魁杨梅个大如兵乓球,味甜美,被称为“杨梅之王”。每年杨梅成熟季仙居都会举办杨梅采摘节。
《仙居县志》与《临海县志》中记载:“茫茫韦羌山,又名天姥山,传为仙人天姥所居。”仙居人据此认定,韦羌山就是古时的天姥山——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天姥山。
仙气纵横巫术有痕
在仙居的皤滩、淡竹、朱溪等地留存下来的许多民风民俗,带有一种“巫”性,如正月初八走“八寺”、元宵夜家家户户要在房间和坟头点蜡烛等。有一次我去仙居的横溪,受朋友之邀品尝了仙居的“八大碗”——采荷莲子、湘子海参、钟离翻碗肉、国舅泡鲞、洞宾大鱼、铁拐敲肉、仙姑肉皮泡、国老豆腐等八道菜。在仙居,衣食住行,吃喝玩乐,似乎都与神仙有关。女诗人项缨从小在仙居县城的西门外长大,她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成语故事就发生在她家隔壁。好玩的是,成语“沧海桑田”、“麻姑搔痒”等故事也源自仙居。
项缨说自己小时候经常听长辈们说起“讲灵姑”,也真的见过几回。如果家族中有人仙逝,经过复杂的入殓出丧仪式后,一般还会找当地较有声望的老人(灵姑童)“讲灵姑”。“灵姑童”以女性居多,她们宣称能让死者的灵魂与亲人对话,这与西方国家的“通灵术”有些类似,在仙居民间流传甚广。据说几乎每个村都有几个会“讲灵姑”的人,有些人以此谋生,数千年来俨然形成了一种职业。
这些独特的习俗、传说乃至迷信固然虚幻,在仙居却似乎有了几分合理性,因为这里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仙居民俗活动非常丰富,除元宵节点的无骨花灯,吉庆佳节的夜晚还会表演九狮挪球——提线木偶术和地面舞狮相结合而产生的民间舞蹈。另一种民间庆贺方式是舞板凳龙,以仙居曹店村为代表。龙骨架均由竹篾制成,总长度近600米,技艺代代相传。
唐宋遗韵进退自如
仙居是一处风水宝地,隐士们既可退守山林,也能进取天下,同时满足了消极避世者和积极经世者的需求。
仙居的皤滩古镇,是永安溪独一无二的五溪汇合点,又是水陆交汇之地,通往浙西的苍岭古道就在皤滩起步,因为连接东南沿海与浙西内陆的优越地理位置,皤滩在清朝中期成为永安溪沿岸一个繁华的集镇。
如今,皤滩古镇是一座活着的建筑博物馆。长达两公里的龙形古街被称为“浙江第一古街”,全由鹅卵石铺砌,两旁至今保存着唐、宋、元、明、清、民国时遗留下来的民宅古居,包括当铺、首饰局、药店、赌坊、妓院等,均保留了完整的建筑结构和细节,气势宏伟,布局精美。
在皤滩古镇鳞次栉比的古建筑中,有一座保存完整的大学士府,陈家祠堂里曾挂有一块武状元的匾额,唐代贡灯千年无骨花灯也源自这里。无骨花灯,周身无骨架,用绣花针在特制的宣纸上刺出图案,灯光由此透射出来,十分轻盈精巧。皤滩古街一公里处,曾是“江南第一书院”桐江书院的所在地,人文渊薮,至今古风犹存。
历史上,赌棍、嫖客、盐贩子、文、武状元、理学大师……各色人等混杂于皤滩,它就像是仙居的一个缩影,仙居本身就是一个不同文化的冲突地、融合体,比如,儒释道三教都在此留下了非常灿烂的文化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