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汇新天地

妈妈鼓励我在哈佛讲“中国故事”

作者:凤儿
作为第一位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演讲的中国学生,湖南小伙何江有一位敢想敢做的母亲。

凤儿

何江在哈佛大学2016年毕业典礼上演讲在哈佛大学2016年毕业典礼上,中国学子何江作为优秀学生代表发表了演讲。在哈佛大学历史上,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大陆学生。

“我们去打工,孩子就荒废了”

1993年正月初十,节日的喜庆还未散去,湖南宁乡县停钟村(现改为竹山新村)的何毕成、曾献华两口子就为了是不是外出打工,吵了起来。

夫妻俩有两个儿子,大儿子何江5岁,小儿子何蛟龙才3岁。一家四口住在没有自来水的土坯房里,下雨天,房顶漏雨,要用盆子去接。

何毕成高中毕业,算是村里的“知识分子”,曾献华文化程度不高。他们养猪、种水稻,维持家里的生计。去年雨水多,何家的土坯房成了危房,何毕成想和妻子一起打工,挣几年钱把房子翻修一下。

丈夫的心思,曾献华都明白,可孩子越大叛逆心越强,如果没有父母在身边督导,谁也不知道会怎么样。曾献华最终说服了丈夫,夫妻俩决定继续在乡务农。

白天去地里干活的时候,曾献华便让两个孩子坐在田埂上看小人书。可时间久了,俩孩子就坐不住了。

几天后,曾献华特意做了一碗红烧肉。她问儿子:“今天看的书,可都记住了?”两个人点点头。

“那么你们跟我说说,都说了什么?”弟弟何蛟龙耍起了小聪明:“看过都忘了。”曾献华脸一沉:“到底看没看?撒谎骗人,我绝不会纵容。”两人被妈妈板着的脸吓到了,承认一眼没看。

“让你们看书,是想你们多学点东西,不是让你们糊弄的,什么时候想明白了,什么时候吃饭。”那一次,是兄弟俩唯一一次见妈妈发火,也是唯一一次没有吃晚饭。

随着孩子越来越大,家里的书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地里不忙的时候,曾献华便提着尼龙袋走街串巷收破烂,别的不要,只收书。

一天,她无意发现了一本《红楼梦》,对方要3元钱。曾献华兜里总共也就一块多钱,见对方正在剥玉米,她便说:“大姐,要不我帮做活,你把书便宜点给我行吗?”大姐问:“你这收破烂的真奇怪,别的不要,咋就要书呢?”曾献华解释道,孩子爱看书,家里穷买不起。大姐心有不忍:“这么冷的天,你也不容易,一块钱你拿去吧。”曾献华摆摆手:“我不能让你吃亏,我帮你把这活做了,抵书钱。”天寒地冻,曾献华的手几乎冻得没了知觉,一直干到夕阳下山。

“有啥事跟妈说,说不出来就写出来”

每天晚上,何毕成夫妇都给两个孩子讲睡前故事,多数内容是鼓励孩子上进努力。

曾献华担心与儿子缺少沟通,就让两个孩子每天写日记。小学三年级时,何江的班里竞选班长。何江虽然也想当班长,可他却推选了别人。

从日记本里看到这事后,曾献华给儿子讲了一个将军守城的故事,告诉儿子:“故事里的将军把守城的责任让给别人,结果导致城池失守。而推荐一个有能力的班长,大家公平去竞争,才是真正为班级好,对老师负责,你的放弃,在我看来不是成全,而是不相信自己。你想想,如果你推荐的那个人,没有把班级管好,你后悔吗?”

听完妈妈的话,何江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最终,何江找到班主任毛遂自荐,并当选为班长。曾献华很为孩子开心。

何江升入初中后,书本上很多知识点,曾献华已经看不懂了。每天晚上,她会抽空把课本看一看,遇到不懂的,虚心请教。因为有这个爱提问的“学生”,何江兄弟不敢懈怠,生怕在妈妈面前丢脸。

“自己看轻自己,别人永远不会看重你”

2005年,何江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生命学院。入学不久,何江便有了以后出国深造的想法,首选就是美国的哈佛大学。

父亲觉得他有点好高骛远。母亲却跟何江说:“自己看轻自己,别人永远不会看重你,你说行,就一定行,妈信你!”

何江在中科大的4年,学业上尽力勤勉,课余时间广泛涉猎各种社团活动,大四时,获得了中国科技大学本科生最高荣誉——郭沫若奖,拿到了去哈佛留学的全额奖学金。

2009年,何江进入哈佛求学,刚到哈佛深造时,昔日的光环淡去,他一度很不适。

曾献华知道后,很着急,让小儿子教她发短信。会打字后,她第一时间给大儿子发了信息:“还记得你高三的时候想参加一个征文比赛,可你怕失败,不敢参加。还记得妈怎么跟你说的吗?这个世界上,不是什么事都会有结果,就像地里种庄稼,虽然是靠天吃饭,可种了才有可能收成,不种就啥也收不到。”

在母亲的“种地理论”影响下,何江振作起来。何江一口“中国式的英语”。为了找机会练习口语,他硬着头皮申请给哈佛的本科生当辅导员,“也不知道自己哪里来的勇气,反正就是想多讲讲英语”。从入学第二年开始,何江给哈佛的本科生做辅导员,这种方法让他的英语表达方式很快从“中式”转到了纯正的“美式”。到了读博士期间,何江已经可以给哈佛本科学生上课了。

今年3月,何江和同学聊起了毕业典礼演讲人的事。见他有心尝试,导师也鼓励他。何江的准备很充分,从题材到具体内容,细细打磨,加上多年苦练的流利口语,经过几轮选拔,何江顺利入选。

何江演讲的题目是《蜘蛛咬伤轶事》,他通过母亲用火疗治伤的故事阐释了自己的科研意义:找出更多创造性的方法,将知识传递给像他母亲一样的农民群体。何江说:“未来,我相信会有更多中国人在类似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

7月中旬,何江赴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学习。他拍了一些哈佛的照片通过微信发给妈妈:“老妈,在哈佛待了好几年,我都没好好让你看过我的学校,我快走了,让你好好瞧瞧。”

曾献华回复一个笑脸:“我早就看过了,我自己在网上查的,想你的时候我就看你的学校图片。”何江知道,不管走多远,母亲的目光会一直追随着儿子。

(责编:孙展)

 

追梦的老唐,一直在路上

郎平:王者无敌

大器晚成: “老年写、写老年”

感悟书之妙道

创新模式,让助老融入互联网

“佘太君”坐镇家族微信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