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备受争议的转基因农作物终于迎来了转机。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创新规划》首次明确“推进新型抗虫棉、抗虫玉米、抗除草剂大豆等重大产品产业化”。此次规划透露出哪些信号?下一步产业化还将面临哪些障碍?
国家推进农产品转基因产业化
8月14日,在中国农科院转基因玉米的实验田里,300亩玉米拔高而起,中国农科院研究员何康来向记者介绍了两种我国自主研发的转基因玉米——抗虫病和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试验田中,郑丹958转基因玉米与郑丹958普通玉米间隔种植,以便于对比其优良性。
记者观察发现,转基因玉米虫子不吃、不折断、不倒伏,也没有虫眼;而一旁的非转基因抗玉米,虫眼密布,虫子不仅把穗子吃掉了,钻进去以后把杆也折断了。
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主要针对广泛应用的草甘膦除草剂,如果不打除草剂又不进行人工除草,杂草就会与玉米竞争养分,而玉米又竞争不过,时间不久就会凋亡,而统统施用除草剂又会把玉米也灭掉。而抗除草剂玉米对除草剂有抗性,施用除草剂只会抑制杂草而不会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省去人工除草的成本。
在由基因农业网组织的转基因玉米试验田座谈会上,与会专家纷纷对日前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创新规划》中提出的“推进新型抗虫棉、抗虫玉米、抗除草剂大豆等重大产品产业化”感到欣慰,并一致认为“政府对转基因发展的认识在不断深化,转基因农产品前景光明”。
此次规划明确,我国要加大转基因棉花、玉米、大豆的研发力度,推进新型抗虫棉、抗虫玉米、抗除草剂大豆等重大产品产业化,强化基因克隆、转基因操作、生物安全新技术研发,使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整体水平跃居世界前列,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品种和技术储备。
其实,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已经提出,要加强农业转基因技术研发和监管,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慎重推广。“大胆研发,谨慎推广”也成为中央为转基因农作物商用的定调。而此次规划表明国家对农产品转基因释放出“松绑”信号,无疑给转基因农产品的商业推广铺路。
当前,转基因农产品的研发主要控制在美国人的手上。数据显示,作为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和消费大国,自20世纪90年代起,转基因作物进入美国的食品供应领域,目前,美国大豆种植中的93%、玉米种植中的88%系转基因作物。中国每年需要从国外购买很多转基因玉米、大豆。
长期从事转基因玉米研究的中国农业大学院士戴景瑞表示,我国在农业生物技术领域不能落伍,一定要抢占农业转基因技术的制高点。我国每年积压了几千万吨的玉米,如果玉米能利用转基因技术就可以大大降低成本,可以提高规模化经营水平,可以减少对国外进口的压力,此举将一转我国大豆、玉米从国外大量进口的局面,并且可以向外出口我国自己研发的生物技术下的优良育种产品。
产业化还需破解重重阻碍
转基因农产品的商业化之路常常遭遇质疑,也一直走得磕磕绊绊,目前,对转基因相关争论的焦点仍集中在转基因产品是否安全。此次规划透露出强烈信息,我国在转基因科研以及推广应用领域的态度是慎重的,是以确保安全为前提的。
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郭安平说,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是为了预防转基因生物对人类健康、动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环境的潜在风险,无论从研究和推广应用阶段都必须慎之又慎。按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以及相关制度规定,从研究开始就需获得试验许可,再到田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和安全性证书评估,每个环节都需要严格的评估和审批。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昉看来,虽然中央表明支持农产品转基因产业化发展,但目前还有一些障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尽快拿到国家批准的转基因安全证书。
“上述试验田中展示的转基因材料,绝大多数都进入到最后一个环节——生产性实验,但是现在这些转基因材料尚未获得安全性证书,因此呼吁政府部门,尽快批准安全证书,加快和简化有关程序,这样才能在‘十三五’期间实现产业化。”黄大昉说。
此外,公众关心的转基因食品推广路线图已经明确。农业部科教司司长廖西元曾表示,国家将按照“非食用—间接食用—食用”的路线图,首先发展非食用的经济作物,其次是饲料作物、加工原料作物,再次是一般食用作物,最后是口粮作物。
黄大昉坦言,尽管水稻现在还不能够产业化,可是关于水稻的研究我们丝毫不能放松。目前我国的水稻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育种研究,特别是超级稻到转基因研究,都走在国际前列。“所以我对农产品转基因产业化推广充满乐观。”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在转基因农产品的商业化之路上,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也变得格外重要。7月底,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一项强制标识转基因食品的法案。根据该法案要求,食品生产商必须对产品中的转基因成分进行标注,并可以自主选择标识形式。目前,可供选择的标识形式有网址、电话号码、二维码,以及符合美国农业部标准的符号或文字。专家称,中国在推广转基因产品时,也应该尊重和保护消费者的权益。